「唱響新中國、智慧新生活」主題科技徵文選登(三)

2019-11-05     曹妃甸新視線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努力培養他們從小信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習慣,區科協會同區教育體育局圍繞2019年曹妃甸區全國科普日活動,在全區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了「唱響新中國、智慧新生活」主題科技徵文活動。



全區各中小學積極參與此次活動,經區科協、區教育局組織評委評審,楊懿、王克銘分獲中學組、小學組一等獎;滿意、曹賀然等同學分獲中學組、小學組二等獎;楊皓喧、張澤宇等同學分獲中學組、小學組三等獎;趙俊格、孫勝軒等同學分獲中學組、小學組優秀獎。曹妃甸區第三完全中學、曹妃甸區第二中學等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今起,曹妃甸新視線將陸續刊登同學們的徵文,歡迎大家欣賞品評。



中學組二等獎:

科技之光,耀我中華

第三中學高二(三)班 滿意

江南的風吹來南方的問候,北方的雪帶來遙遠的祝福。這是我所站立的國土,這是我所認識的時代發展,這是我們的大美中華。在人類不斷進步中,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在高鐵的奔馳中,承載著無數中國人的榮譽和希望,駛向勝利的遠方。

目於當下,每個人都追求著高速度,高效率。「快」成為人們瘋狂追求的對象,用瞬息萬變來形容這個世界當真不錯。新世紀以來,我國科訊技術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003年楊利偉乘坐『神州』五號飛船航天飛行成功,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航天載人技術的國家;2012年中國『蛟龍』再次刷新中國深度—下潛7062米,標誌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合點之一;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帶領團隊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8年世界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貴州竣工投入使用探尋著宇宙深處的奧秘;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索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獲取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球背面影像圖並傳送回地面。

科技的飛速發展,讓我們享受著「快」的成果,沐浴著時代的春風。或許早上醒來智能家居已經為你煮好飯;出門時,你乘坐的是無人駕駛汽車;工作時,機器人和你並肩作戰。5G時代正向我們撲面走來。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無不影響著國際。中國高鐵載著」中國創造」走向世界,極高的安全性,極快的速度,高新技術無不展現著中國不再依賴他國的決心和力爭上遊的鬥志。

我們能打造大都市中高樓大廈的燈火輝煌,也能精心建設出沒有污染的美麗村莊;我們擁有享譽世界的中華文化和文明古蹟,我們既繼承傳統,又與時俱進。我們用友好的態度面對世界,歡迎世界。

人常說:「一個人不進步是可悲的。」正是如此,一個國家不進步是沒落的,一個世界不進步是黑暗的,只有在不斷的進步中人類的生活才能豐富多彩,人類是脆弱的,人類是渺小的,他沒有過於龐大的身軀,沒有烏龜似的硬殼,也沒有牛虎一樣的力氣。但上天給予了人類一顆智慧的大腦,一雙辛勤勞動的手。人類並沒有坐享其成,而是選擇了進步。只有不斷進步才能在今天屹立於世界之林。

當今的世界屹立在世界之林,猶如茂林修竹般吸取著精華,蓬勃發展。我們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我們敞開胸懷,去擁抱多姿多彩的文化。

我們的生活與幾萬年前相比,我們是至高無上的;把今天與幾千年相比我們是居高臨下的;把今天與幾百年前相比,我們無比幸福;把今天與明天相比,未來充滿希望與美好。

這是我所認識的中國,一個擁有上千年優秀文化的華夏古國,這個古老的國家正迎來了屬於她的大時代。這是我所認識的中國,由每一個中華人民組成,我們為中國科技而喝彩,我們為高鐵穿過的每一個地方而驕傲,我們為中國精神而倍感榮光,這是我所認識的中國,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

北方的雪帶來春天的氣息,南方的雨滋潤了風。這是我所站立的國土,這是高速發展的中國。

科技之光,耀我中華。

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第二中學九(四)班 高雅婷

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且說:「固定資產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1988年9月,鄧小平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之類的字眼,那麼,我們不禁會產生疑問:什麼是「科學技術」,什麼又是「社會生產力」呢?「科學技術」即發現或發明事物之間的聯繫,各種物資通過這種聯繫組成特定的系統來實現特定的功能。「社會生產力」即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作為人類認知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自然科學,必然包括社會生產力之中。科學技術一旦滲透和作用於生產過程中,便會發展為顯示的,直接的生產力。現代科學技術的特點和發展告訴我們,它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學和技術就沒有發展,無法進步,只能在別國欺凌,毫無還手餘地。那麼,發展科學技術是多麼重要呢?據統計,我國現階段高新科技產業的人均值,是傳統工業人均產值的5-10倍,是手工業的50-100倍。這樣簡單幾個數字可能表明不了什麼大問題,簡單舉幾個例子吧:一即我國在1978年改革開放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高。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非洲地區特別是南非地區,地下儲藏著無數金剛石和礦產資源,可為什麼他們還是一貧如洗?二即我國在清王朝閉關鎖國,直到1840年英國用鴉片敲開了中國大門,中國一夜淪為半殖半封社會,遭受著無數國家的掠奪與攻擊,但我們想過嗎,為什麼英國及其他強國可以肆意欺負國家,而中國擁有幾億人口卻不敢反擊,只能一味妥協嗎?這兩個問題答案很明顯了:因為沒有科學技術,非洲由於被別國不斷殖民掠奪,販賣非洲人口至今沒有發展起來,而舊中國關閉起來,仿若井底之蛙自傲自大不與他國交流。而英國在這時發動了工業革命,搖身一成為了工業強國,成為世界上一時的「老大」。所以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若有了發展但一直停滯不前也會被別國超越,受到欺凌。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就:嫦娥三號登錄月球,神州十號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誌著中國首次地外天外軟著陸成功……那麼,又有一個重要問題隨之而來:如何發展科學技術?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國推崇:自主創新,自力更生。但我認為,光是推崇「自主」是不夠的。我們也必須積極學習外國科技,同世界各國交流創新,做到帶領世界一起創新,一起富強。我們同樣也必須不斷在科學領域探索、求知。使我們的國家更強,更富。真正做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更離不開中國,互相促進,共同成功。」讓中國同世界接軌,成為世界發展的穩定器和動力源,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在發展科學技術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不然,若干年後,我們生存的家園也許會真的像其影片中那樣,地球停止轉動,人民被迫在地心中生活。但我認為,這部影片中所展現的某個高科技,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實現。也許,在若干年後,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子孫後代也許會居住在銀河系的某個角落;也許到那時候,宇航飛船會像汽車那樣普通;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與外星人一起玩耍,與他們成為朋友,也許吧……

科技是海,探索是舟,這樣才能載著人們發現彼岸的更多奧秘;科技是汽車,探索是動力,這樣才能在科技的領域中自由觀光;科技是柴,探索是火,這樣才能把人們創新的路程點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有了科學,有了技術,我們偉大的祖國才能強起來,富起來,發展起來,願祖國明天更加輝煌!

新中國,新生活

第二中學九(十二)班 王靖豫

從1949年的新中國成立至今已經有70年了。在這70年中,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有了嶄新的面貌,意氣風發。從當初的家徒四壁到現在的一座座樓房披彩虹。一盞盞電燈亮又明;從當初的驅馬趕路,到現在火車轟鳴,高鐵穿行;從當初的「誠邊寄信歸雲下,花下傾杯到日西」的繁瑣程序,到現在的電子郵件、視頻聊天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當然中國人民生活中的每一個變化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但這也體現出了亘古不變的真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礎產業,新中國成立前,大批中國人民因戰亂而挨凍受餓,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人口基數過大,還是會有一些人食不果腹,但自從他出現後中國的糧食難題就減輕了大半,他就是「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袁隆平老人,他常這樣稱呼自己,儘管他在國家危難之際,解救了全國人民的燃眉之急,但他從不以此為傲,還是勤勤懇懇,每天撲在稻田地里,懷著滿腔熱情,帶著一顆赤誠愛國之心,滿心投入水稻雜交技術。終於,他雜交出了一種十分高產的水稻,這種水稻實現了每公頃產量多出普通水稻三倍,如此巨大的成功,終於使當時飢腸轆轆的中國人不會為了生計問題而東奔西走。這也是中國飛速發展的基石。很難想像70多年前中國人民每天挖菜根、喝米湯為生,而現在餐餐都有大魚大肉相伴。

科學技術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無科技,何生存?

環境污染問題一直是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各國的共同難題,也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敵人。其中最難處置的就是工業廢水。由於其內的物質良莠不齊,處理起來也是相當之繁雜。而今天,清華大學的學子們自主研製了一種處理工業廢水的新方法——電子束處理工藝。這種技術有反應速度快,降解能力強,處理效率高等優點。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工業廢水處理領域都具有里程碑般的意義。正如毛澤東詩詞所言: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朝,中國人民人才濟濟;今朝,中國技術影響世界!

科學技術助力我國兩型社會建設,保護我們蔚藍星球。無科技,何生活?

回望70年艱難路途,中國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變成一個影響世界的大國。征程路上不免汗水、血淚,也正是這些才成就了如今的繁華中國。1970年,東方紅一號唱響中國之聲;2008年,翟志剛踏出中國步伐;2017年,一帶一路展現中國精神。這些科技成就讓我激動不已,而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我們,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但我們永遠不會退縮。「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我們會如魯迅一般棄醫從文,醫治民族靈魂;又或如岳飛一般,鐵甲寒光,保衛祖國。

看!新的時代已經來臨,聽!戰鬥的號角已經吹響。讓我們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真理。建設新中國,引領新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3dpTm4BMH2_cNUgwk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