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野生古茶樹群落

2019-10-10     靜一號普洱茶

滄源是全國僅有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是臨滄地區唯一的革命老區縣,屬國家二類邊境口岸,境內有享譽國內外的三千年古崖畫,國家級南滾河自然保護區,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態群落,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有古樸的佤族民風民俗,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是中國佤族文化的主要薈萃之地,被譽為「崖畫之鄉」、「動植物王國」、「佤族歌舞之鄉」。佤族人民有著光榮的愛國主義歷史,20世紀30年代曾發生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

滄源佤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臨滄地區西南部,地處東經98°52′~99°43′,北緯23°04′~23°40′之間,東北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東部和東南部與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相連,北鄰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西部和南部與緬甸國接壤,國境線長147.083公里,南北寬47公里,東西長86公里,總面積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區面積占99.2%,壩區僅占0.8%,縣城勐董鎮海拔為1270米,距省會昆明市886公里,距臨滄行政公署所在地222公里。

滄源,古時俗稱佧佤山區或阿佤山區,也稱「葫蘆王地」。三國,東晉時期屬衰牢縣地歸永昌群轄區,南朝時屬寧州,南詔時屬銀生節度地,大理國時歸屬永昌府地。元朝,南部及東北部屬木連路軍民總管府,西部及中部屬孟定路軍民總管府,明朝,分屬孟連長官司,耿馬安撫司,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屬鎮邊直隸廳。民國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設滄源行政委員會,歸迤南道管轄。1934年初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同年設置滄源設治局。1949年4月,佤族武裝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推翻國民黨設治局,成立了滄源縣臨時人民政府,歸普洱專區轄。1951年成立縣人民政府,駐地在現岩帥鎮。1952年,劃歸緬寧(臨滄)專區轄,同年12月縣政府機關遷駐勐董。1958年9月24日,國務院批准成立「滄源佧佤族自治縣」;1963年9月定名為「滄源佤族自治縣」,於1964年2月28日正式宣布成立。

滄源野生古茶樹群落:位於糯良鄉、單甲鄉大黑山原始森林中,大黑山山頂海拔2469m,茶樹群落地理坐標為北緯23°10′02″~23°20′23″,東經99°22′13″~99°22′56″,海拔2042m~2188m,野生古茶樹分布面積約為30000畝,其中集中分布面積10000畝以上,植被類型為南亞熱帶季雨林,茶樹分布較集中的地段,每隔5m~10m就有株高30m以上、基圍直徑0.5m以上的野生茶樹生長,株高0.3m~0.6m以下的茶樹隨處可見,根徑最粗的1號大茶樹,海拔2380m,基圍直徑0.63m,株高45m,樹幅4m,野生茶樹的生長密度平均為一個樣方(667m2)30株,測量的9個樣株茶樹平均高度為34m,平均樹幅5m,胸圍直徑0.37~0.63m,最低分枝高度為2m,屬於典型喬木型茶樹,根據樹體高度、樹幹粗度和參照當地居民世代推測,樹齡在千年以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m2RNtm0BMH2_cNUgqp_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