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冬茶,記憶中的「凍頂味」

2019-12-26   三聯生活周刊

前陣子去閩北尋茶,途經建甌,順勢下高速拜訪「矮腳烏龍」的非遺傳承人劉成龍老先生,走了趟宋代北苑貢茶的產地龍山、鳳山。現在的鳳山上有座茶神廟,供奉著五代、宋初時期的種茶大戶張廷暉。

北苑貢茶產地之一:龍山焙前村

相傳張廷暉在建甌鳳凰山一帶開墾茶園,茶品上乘,深受閩王王審知賞識,後便將鳳凰山方圓三十里的茶園悉數獻與閩王,成為當時的皇家茶園。因茶園位處閩國北部,遂稱「北苑」。宋代的北苑貢茶,就是在閩國皇家茶園的基礎上延續下來的。

現在的建甌還種茶,名聲雖然不像宋元時期「皇家特貢」那麼響亮,但提起近代烏龍茶的起源,依舊繞不開建甌。

建甌東峰是「矮腳烏龍」茶樹的發源地,矮腳烏龍又稱小葉烏龍,堪稱烏龍茶的原始品種之一。「矮腳烏龍」與「水仙」同在清末移植到武夷山,如今,水仙成為武夷岩茶的當家品種,而矮腳烏龍則隨著台灣鹿穀人林鳳池先生遠渡黑水溝,以凍頂烏龍之名發揚光大。

凍頂,指的是台灣南投縣鹿谷鄉的凍頂山(或凍頂坪),種茶的海拔大約六百餘米,不算高山,氣候怡人,並非坊間所流傳的「終年冰凍的山頂」,更不是香氣飄揚、茶湯青白的高海拔烏龍茶。

劉成龍說,當年他們在生產隊繁殖軟枝烏龍時,會將矮腳烏龍的枝條打結後壓條,所新長出來的茶樹枝條彎彎曲曲,就是軟枝烏龍。軟枝烏龍只有一代,無法持續扦插繁殖,如以扦插法繁殖而得者,其性狀又回到矮腳烏龍了。儘管現在台灣品種的軟枝烏龍多以扦插繁殖,其性狀是否近似建甌原生的矮腳烏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它們曾是同根而生,血脈相連。

建甌的軟枝烏龍老茶樹 | 劉成龍供圖

軟枝烏龍屬高香品種,建甌的軟枝烏龍香氣清揚濃郁、底蘊較為厚實,帶有武夷岩茶的風味特徵,只是焙火的輕重和風格有些差異而已。

台灣的凍頂烏龍,雖同以軟枝烏龍為原料製作,香氣上卻多了幾分柔媚,滋味上相對細膩、秀氣許多,帶有台灣茶所共有的花香果味。雖然品種相近,但地域風土、工藝特徵卻一一反應在風味的差異當中。

南投茶園

然而,傳統的凍頂烏龍在台灣本地的市占率並不高,其一是凍頂烏龍的做青過程繁瑣,老一輩的制茶師老驥伏櫪,而年輕人則覺得麻煩,嫌棄勞動的「投資報酬率」太低,多不願意花精力鑽研。這次在台灣製作凍頂烏龍時,老師傅阿瑞的年輕徒弟邊做邊喊「太累了,這種活一年干一次就好」。

其次,高品質的傳統茶對採摘標準的要求十分嚴格,必須動員大量的採茶工純手工精準採摘,難以借力機器。許多價格不菲的高山茶區,都面臨同樣的問題。茶農成立合作社、採茶班,由採茶班的班長依照茶農需求組織工人採茶,但茶樹的生長受氣候影響甚大,常有採茶班來了,茶樹還沒到可以採摘的成熟度勉強開採;或者茶葉已經偏老,採茶班才按既定行程前往採茶的情況發生。

台灣要做出一泡堪稱無懈可擊的茶,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我們訂製的這批茶初制完成,再度返回茶廠,只見老師傅阿瑞半臥在躺椅上看火,手邊放著一本小冊子記錄焙火參數,臉色略顯疲態,不難想像他與這幾爐茶鏖戰一整夜了。阿瑞年已六十,兩鬢略有些白髮,精力卻還十分旺盛,像小孩子一樣兩腿停不下來,就算在茶室試茶,也很難像現在科班出身的茶葉審評師一樣穿上大褂,閉著雙眼遙想香氣滋味。他常常喝上兩口,讓茶湯在嘴裡吸溜一陣,便又出門找活兒干,靜不下來。真正做茶時卻又十分專注,就像個愛茶的老頑童一樣,看似漫不經心,實則心如明鏡,對茶葉的變化了如指掌。

傳統的凍頂烏龍茶發酵足,綠葉紅邊明顯。

安溪鐵觀音講究「春水秋香」,台灣茶則是「春香冬韻」,冬茶的產量大約僅春茶的四分之一。台灣的夏季是自然災害的高發期,常有颱風肆虐,動不動就水澇成災,考驗著茶樹的生命韌性。經夏、秋兩季的沉澱後,冬季日夜溫差加大,茶樹內質的積累效率增加,輔以適當的工藝製作,最終形成冬茶獨有的韻味——花香、果甜及醇和飽滿的湯感,如飲冰糖雪梨湯。

很可惜,現在台灣做傳統凍頂茶的人少了:老的做不動,年輕的尚不成熟,產業出現比較劇烈的斷層。就算有,也是產量極低,一年僅有數十斤專供個別的茶玩家,壓根流不到常規的市場上銷售,若非提前訂製,還真難找到一款符合老人們記憶中的「凍頂味」。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茶,而做茶人的性格也影響著一款茶的風格呈現。台灣茶自帶細膩、柔美的氣質,但過於陰柔,則有弱不禁風、欠缺底蘊之虞。恰好老師傅阿瑞的性格粗獷如老頑童,看似不修邊幅,實則膽大心細,正好為柔美的台灣風味注入一道剛毅的魂魄,更顯茶樹抵禦夏、秋風災,在冬天沉澱下來的醇厚韻味。

喝茶,喝滋味、喝風土,也喝獨特的性格,不是嗎?

2016年,《三聯生活周刊》內部孵化了一個小項目:三聯愛茶。在現代茶文化與新生活理念相結合當下,我們將以健康好茶為標準為讀者提供好喝的中國味道。

「凍頂烏龍·2019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