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直鎮雙溪村三組31歲村民許偉華,自2018年7月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始終用心用力地探索帶領村民擺脫貧困,實現致富的路子。經過多方考察論證,他探索出了通過發展香椿和吳茱萸這兩個勞動力少、效益好的產業來幫助村民實現增收,並帶領他們種植了1000多畝。
許偉華查看香椿樹生長情況
大學畢業回村發展
2012年,許偉華從在重慶工商大學學習開始,就不喜歡過城市那種人多車多嘈雜的生活,而是喜歡農村這種安靜樸實、生態環保的生活環境,也喜歡農業農村工作。為此,經過兩年的社會實踐後,就回到村裡擔任綜合服務專干,並於2018年開始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許偉華說,他大學畢業後在重慶一家餐飲公司上班,不久後就被派去當了店長。當時雖然也在好好上班,待遇還可以,但他始終對城市生活喜歡不起來,就辭職回到了位於十直鎮場上的家中。
由於父親是做裝修的,希望許偉華學習裝修以便將來做裝修工程或者繼續讀書考入單位上班,而不是在農村發展。但許偉華把他想在農村發展的想法告訴家人後,大家尊重了他的選擇。
「我們村比較落後,作為一個村幹部,我有責任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幫助大家實現增收!」許偉華說,該村有1680多人,在家有勞動力而年齡在60歲以下的不過30多人,因此,要想發展產業幫助村民增收,就要選擇那些需要勞動力少,經濟效益相對較高的經濟作物才能實現。
許偉華經過多方考察,最終選擇了香椿和吳茱萸作為村裡首先發展的產業。這兩種作物種植和採收時需要的勞動量都不大,經濟價值也比較高,很適合在該村規模種植。
種植香椿收益較好
許偉華說,早在2013年時,他就聽朋友說種植香椿效益好。2015年時,有個熟人告訴他自己種1畝香椿收入了1萬多元。2016年,他得知沿江村的香椿成熟時間普遍比較早,頭批每公斤可以賣到60-80元,收益較好。
認準這個產業後,2017年,許偉華按照每畝100元的價格流轉該村一組的荒地40多畝並買回香椿苗子進行栽種。他說,當時為了節省資金,開車走鄉串戶去尋找苗子。當年,他栽了2萬多根苗子才花了3萬多元,大部分苗子都是自己去挖或者開務工費請人去挖的。
「香椿一年上兩次肥就行了,採摘只忙兩個月,所以勞動強度不大、工作時間也不長!」許偉華說,他上的都是牛糞等農家肥,這有利於疏鬆土壤,讓香椿發更多的芽,從而增加香椿產量。
為了把這一產業做大,今年,許偉華成立了豐都縣卓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給務工人員每天開80元的務工費。目前,許偉華種植的香椿長勢良好,大部分已長到近2米高了。今年,最先種植的香椿已初見成效。今年下半年,他將再栽10多畝香椿,明年再種植40多畝。
種植中藥材吳茱萸
吳茱萸別名吳萸、辣子,是常用中藥材,市場需求大,價格比較穩定。正因為如此,去年,許偉華成立豐都縣華偉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並在該村二組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流轉土地80多畝,栽種了吳茱萸6000多株,成活率在90%以上。
許偉華說,他準備每年以100—200畝的速度增加種植面積,計劃3年內,將種植面積擴大到500-1000畝。
「吳茱萸樹苗栽植以後,一般2-3年即可掛果,第4年進入盛產期,畝產至少50多公斤,收入1萬多元。」許偉華說,目前,他栽種的吳茱萸長勢良好,有的已經開始掛果了。
在管護上,吳茱萸比較省事。許偉華說,種植吳茱萸的收益,村民可以按照入股保底分紅型或者入股固定分紅型的方式自由選擇。入股保底分紅型為入股土地占種植純利潤總額15%的股份,第四年起開始分紅,每年每畝保底分紅500元。
如果當年純利潤15%高於每畝500元,則按實際比例分紅,如果純利潤總額15%股份分紅當年達不到每畝500元,則由合作社補足每畝500元。入股固定分紅型則是村民土地入股期間,合作社每年支付村民固定分紅每畝300元。
同時,村民在合作社務工,按照每天80元的標準支付工資。該村一組村民蔣宜蘭在合作社務工,一年就實現收入5000多元。她說,目前,這個產業才起步,隔幾年發展壯大後,必將有效地帶動村民實現增收。
記者:郎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