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駐村故事】有幸投身其中,甘用餘熱書寫扶貧春秋……

2019-10-14     重慶豐都

1 「在城裡呆著多好嘛,為啥這樣大的年紀要跑到村裡來?」在仁沙杭家坪村,只要和陳忠相熟的人,都會拋出這個疑問。

1

面對這個問題,陳忠總是笑而不答。

1965年出生的陳忠,現為仁沙杭家坪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員。在駐村扶貧之前,她是縣科技局的一名幹部,負責單位檔案管理工作。通過扶貧攻堅這個大熔爐的錘鍊。陳忠迅速成長,就如她自己所說:「山村的沃土,讓我的生命力滋長,我甘用餘熱書寫扶貧春秋。」

從「心」出發

2017年9月,陳忠開始了駐村生活,她的主要工作是協助駐村第一書記做好扶貧工作,事無巨細,繁雜瑣碎。在單位,陳忠業務上是把好手,但是對扶貧卻是個十足的「門外漢」。

「當接手一大堆扶貧要點、檔案資料、整改清單時,我內心多少有點忐忑。」10月10日,陳忠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因對扶貧工作情況不熟、業務生疏,自己當時還真是傻了眼。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她不知道從何處入手。

丈夫在電話里告訴她:「心急吃不得熱豆腐,穩紮穩打最重要。」於是,陳忠不急不躁了,靜下心來想:駐村工作隊的每個成員,都是第一次吃扶貧這隻「螃蟹」,三人當中只有我年齡最大,既然組織信任、自己也已經選擇了,那就努力去做,一定會做好的。

「為了讓工作儘快上手,我主動參加了有關扶貧的培訓、會議等。」陳忠說,從扶貧政策業務到建檔立卡的條件、程序,她不懂就問、虛心請教,做到手勤、腿勤和腦勤,邊學邊做、邊做邊想,白天學不完的,晚上再學,周末在家裡學,很快就掌握了有關扶貧的業務知識和工作技能。

作為一個扶貧工作者,掌握民情也是一門必修課。在杭家坪村,陳忠跟隨扶貧工作隊徒步翻山越嶺、挨家按戶拜訪摸底,全面了解全村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將低保48戶63人、特困人員5人的家底熟記於心。

2018年8月,經過組織調整,陳忠任杭家坪村駐村第一書記兼隊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扶貧年度工作的各種檢查接踵而來,任務十分繁重,加班加點成為家常便飯,有時夜深了,她還在伏案忙碌。就是憑著這股韌勁,陳忠很快進入角色。

「心」換情

「唉,有些貧困戶家境確實困難,我只有儘量幫助他們,希望他們都能過上好日子!」在農村紮根的時間越久,看到幾個特困戶的家庭情況,陳忠更加堅定了「和村民打成一片」的決心。

五組有個叫胡文梅的貧困戶因學貧困。第一次來到胡文梅家了解到情況時,陳忠決心要為這個家庭做些什麼。她經常上門看望,及時了解胡文梅家中情況,有了困難第一時間為其解決。胡文梅說:「駐村工作隊真好呀,多謝黨的好政策、好乾部。」

駐村以後,陳忠牽掛最多的是村裡的貧困戶。「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和村民打交道,既要能說,更要能幹。」陳忠說,在駐村工作中,由於村民觀念落後,有些村民不願意配合工作,使一些工作停滯不前。如在環境衛生整治過程中,很多村民家中凌亂不堪,垃圾隨處可見,更缺乏公共環境衛生保護意識,環境整治工作難以開展。經過扶貧隊再三做工作,選舉貧困村民當保潔員,負責監督打掃,村裡的衛生狀況逐步得到改善。

陳忠竭盡所能為村民服務,與大家一道齊心協力將杭家坪村建設成為環境美、鄉風美、生活美的新農村,貧困群眾對扶貧隊日漸信任,陳忠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進群眾的心裡。

問「心」無愧

「哪天回?」

「不知道,周末村上還有事。我的孫娃在哪裡呢?」

……

電話那頭,陳忠丈夫有些無奈,笑稱陳忠不是孩子的親奶奶。為了彌補一些遺憾,陳忠給丈夫寫過一份家書,請丈夫理解自己。「照顧好我們的小家,盡力呵護我們的孩子,待到全面脫貧奔小康之時,我一定加倍償還欠下你和孩子們的一切。」

陳忠說,2018年,在她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後不久,自己喜迎孫子。然而,因為駐村,一周至少5天在村裡扶貧,周末也經常被工作任務填滿,讓她無暇顧及家庭。「這一年,我只有幾天在家當奶奶,挺慚愧的。」陳忠說,能時常與孫子視頻通話,已經很滿足了,她有時自我調侃,孫兒在視頻中慢慢長大了。

也在這一年,在陳忠身體力行的榜樣帶動下,兒子也加入到扶貧事業中,成了一名駐村隊員。「你安心扶貧吧,不要擔心家裡。明年退休後我也下村去。」2019年,陳忠的丈夫辦理完退休手續後,來到了村裡,家庭的愛心支持讓她釋然了心中的負擔。

一路走訪,村民告訴我,陳忠駐村以後就變了。變黑了,變結實了,變得更像自家人了。她脫下高跟鞋,換下連衣裙,成了村裡的姑娘。為了和大夥打成一片,她學會了當地農民說的話,端起了滿是茶漬的舊瓷碗。

如今,經過組織調整,陳忠卸下了第一書記,又成為了一名駐村隊員,但講起「扶貧經」來,陳忠滔滔不絕、有板有眼,儼然一位「扶貧能手」。回憶起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陳忠心中感慨萬千:「有幸投身其中,雖苦猶甜。」

記者:隆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4afyG0BMH2_cNUgFWK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