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入關後,歷經康雍乾三朝,乃清朝國盛最強的時刻,亦有史家認為在這個時候,清朝皇帝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治國,均有自己的特色,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以下將論述之。
一、強化皇權
由於康熙朝初年,聖祖年幼,受制於輔政大臣,而鰲拜獨攬大權,權傾朝野。後來聖祖親政以後,四海不靖,內有三藩,外有準噶爾、俄羅斯、鄭氏延平政權。於是聖祖平定海內外以後,進一步強化君主的權力。
聖祖、世宗、高宗三帝對精明幹練,勤於政務。聖祖與高宗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上,而世宗勤於政務,每日批閱無數奏摺,相比於後世君主所批閱的奏摺,每每過百甚至過千字。
聖祖設立南書房,而世宗進一步在內廷成立軍機處,把之成為定製,是君主進一步把政權掌握於自己手中。
聖祖在平定三藩之後,確立各省總督、巡撫互相督責的體制,督、撫各自向皇帝負責,以達互相制衡之效;總督、巡撫雖然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但駐守各省的八旗兵,由駐防將軍統領,而綠營兵則由提督指揮,總督、巡撫難以擅自調動兵馬。以避免地方割據的局面再現。
二、秘密立儲
聖祖晚年,諸子為爭奪儲位,於是在太子兩立兩廢后,聖祖再也不再復立皇太子,而雍親王胤禛最後繼位成為世宗,他明白預立皇太子弊病頗多,除造成皇帝權力與皇儲權力的矛盾外,還容易使皇太子驕橫不法,大臣籍擁立儲君拉幫結派,事後籍擁戴之功威脅皇權,對朝局不利。
世宗召集諸王及文武大臣,當眾作出了秘密建儲的規定,親書儲君之名,密封匣內,藏於干清宮寶座對上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至於儲君是誰,除了皇帝本人外,誰也不會知道,一直要等到皇帝駕崩,大臣打開錦匣才能知道,是為秘密立儲法。
後來高宗於生前禪位於仁宗,亦是從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取下傳位詔書宣布,宣宗、文宗均按這一秘密立儲方式傳授皇位。
三、監督臣民
由於滿清以外族入主中原,下江南時更進行大屠殺,於是對以漢文化優越感自居的漢人來說,國亡之傷痛尤在。有一些士大夫,尤其是江南某些士大夫,以明朝遺民自居。
聖祖以博學鴻詞科是利誘這些遺民出仕為官。聖祖亦曾密令江寧織造曹寅、蘇州織造李煦刺探江南民情及地方輿論,隨時以密折報告。
聖祖、世宗、高宗三帝透過種種監視、密奏,及頻密的詔對,對大臣了如指掌,甚至能掌握個別大臣的辦事能力及人際關係,因此能從容駕馭群臣,令朝廷大臣及封疆大吏小心恭謹,不敢稍有欺罔。
三朝老臣張廷玉,輔助皇帝有功,但退休時推薦後繼人及乞求身後榮典,竟被斥責為貪鄙無禮,甚至抄家。世宗時李紱因參劾田文鏡,甚至幾乎被問斬。
而康雍乾三朝民間的反滿言論,或對皇帝的批評也監督甚嚴。於是清初的文字獄甚多,例如康熙朝的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的查嗣庭試題案、呂留良案、乾隆朝的偽孫嘉淦奏稿案等等。
四、整頓吏治
至於康雍干三朝的寬嚴程度有所不同,由於康熙標榜仁政,晚年倦勤,對官員放縱,導致官吏貪污,吏治敗壞。而諸位皇位更爭奪儲位,更涉及宰執大臣,封疆大吏。
世宗在列位皇子爭立中,成功奪得帝位,他對康熙朝的寬仁放縱,進行大刀寬斧的整頓。昔日與世宗爭奪儲位的皇子,大多都獲罪被處分。而擁立世宗的大功臣,年羹堯和隆科多也被雍正帝整肅,世宗仇視朋黨,更親制御製朋黨論。
世人傳說世宗居於深宮之中,對外事瞭若指掌,是進行特務政治的結果。但其實世宗是依賴中央官員及地方官吏向皇帝上奏的密折制度。由於密折是君臣二人單獨的對話,而世宗更三令五申,不得把密折示人,所以密折制變成皇帝可以方便收集天下官民的訊息,地方政務、官員陰私、地方傳聞、朝務請示等等,無所不談。
世宗時的呂留良案,他保留曾靜與張熙,只對過世的呂留良及其一家進行整肅,並向天下頒布大義覺迷錄,由曾張二人現身說法。
五、寬嚴相濟
高宗即位以後,他鑒於聖祖朝寬仁過什、世宗朝嚴厲過什,採用於中間的態度,即所謂寬嚴相濟政策。對世宗朝整肅的皇叔寬免其刑罰,一改世宗朝的嚴肅氣氛。
乾隆初年,輔政大臣分為兩派,即鄂爾泰與張廷玉兩派。高宗的處理分法與世宗時並不相同,鄂爾泰與張廷玉兩人亦能得以善終,及後亦能整肅朋黨,恢復君主權威。
但高宗對文字獄亦管束甚嚴,把曾靜與張熙二人處死,禁毀大義覺迷錄等。高宗與康熙一樣,進行南巡以拉攏江南士民。在偽孫嘉淦奏稿案爆發後,在乾隆十六年,借太后大壽為名,奉太后遊覽江南。
清初由於國力強盛,皇帝可以把皇權進一步強化,聖祖強調仁政,對官員放縱、寬仁。世宗在一逢串的權力鬥爭得國,遂對朝廷綱紀,大臣進行嚴厲的整肅。高宗鑒於兩朝的得失,行寬嚴相濟的政策,以維持朝廷的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