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羅貫中是以蜀漢為正統來寫,劉備、諸葛亮代表的是正義的一方,曹操是篡權的奸臣,孫權是無義的小人,只有蜀漢完全沒有污點。《三國演義》雖然很多橋段是小說家創作的,但基本上還是符合史實,因此有七分真實三分創作的說法。
但正史上,諸葛亮死後,蜀漢內部馬上發生分裂,當時地位最高的魏延和楊儀鬧不和,雙方兵戎相見,最後魏延被殺。如果不把魏延打成天生反骨小人,就無法合理解釋這段,也無法塑造姜維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諸葛亮是很欣賞姜維沒錯,但諸葛亮死時,姜維的地位和權力還不足以接班。當時蜀漢軍事地位第二高的就是魏延,從資歷上看魏延接才是合理的。安排楊儀負責撤軍,魏延斷後,是諸葛亮有私心。諸葛亮自己都知道這個決定有問題,才會說出軍便自發。
陳壽在《三國志》里就說得很清楚,說魏延叛亂純粹胡扯,如果魏延真的叛亂,失敗應該往北投奔曹魏,但魏延是往南去漢中。而且當時大部分人也認為,如果諸葛亮死去,應該是魏延接任,魏延完全沒有背叛的理由。
楊儀在魏延死後,他踹魏延的頭顱,說,我看你還能囂張嗎?更可證明,楊儀殺魏延是挾怨報復,才不是魏延叛變秉公行事。
後來大軍回到成都,楊儀認為他把大軍帶回,又誅殺魏延,應該是他接班。沒想到諸葛亮早有密旨,認為楊儀個性狂妄記仇,諸葛亮看好的接班人是蔣琬。楊儀只有一個空頭中軍師職位,一點權利也沒有。
楊儀認為自己資歷深,功勞大,竟然要聽命於蔣琬,四處跟人抱怨,講到聲色俱厲,表情超級憤怒,講到大家都怕他。還對費禕說,後悔當年沒有帶著大軍投降魏,不然我今天地位不只此。
這種明確的叛國言論,只將楊儀貶官地方,可說是很輕的處分。但被貶官後的楊儀,還不斷上書說自己委屈,言詞激烈咒罵蔣琬、費禕,認為劉禪待他不公,最後在獄中自殺,可說咎由自取。
對比魏延和楊儀,就知道楊儀是挾怨報復,魏延是無辜的。魏延的死諸葛亮是知情的,可以說楊儀殺魏延,是得到諸葛亮的默許。諸葛亮借楊儀之手幹掉魏延,目的是為讓蔣琬可以順利接任,所以魏延其實死於蜀漢的內部政爭。
回到《三國演義》,如果魏延以冤死的狀態在書中呈現。那蜀漢光輝正面形象就崩解了更別說魏延死於諸葛亮借刀殺人,你聽過神機妙算諸葛亮,沒聽過腹黑諸葛亮吧。
也因此,小說家的創作,從一開始就把魏延形塑成有反骨的小人,這樣魏延的死合理又自然,無損蜀漢光輝的正面形象,而諸葛丞相依然還是算無疑策,公正嚴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