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唐朝的時候我是以李白、杜甫和劉禹錫等人的生平來解讀歷史,但是這些人只是歷史的見證者,但並不能算歷史大事件的參與者,而北宋我沒有用歐陽修來解讀歷史,是因為北宋的歷史上出現了兩位名臣,他們既是大文豪也是歷史的參與者。這兩位就是范仲淹和王安石。
今天先說的就是范仲淹,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在河北真定府(石家莊),在出生百日之後隨家人去到蘇州,其父親范墉當年是跟隨吳越王錢俶一起降宋的,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
但在范仲淹不到兩歲時,他父親便病逝了,由於沒有收入來源,他母親只能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淄州,繼父名叫朱文翰。小時候的他只知道他叫朱說,並不知道親生父親姓范。
范仲淹這個人是個耿直的人,換句話講就是一根經,這之後能在他的仕途上展現出來,但是現在我要說他一件小時候的事情,從這件事情就能反映出范仲淹的耿直。
年少時的他經常到離他家不遠的長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讀書。每日早上僧人們便能遠遠聽到范仲淹朗讀的聲音。據說當時的范仲淹日子過得特別清貧,他每天晚上會將兩升小米煮成粥,等到第二天早上的時候這粥就凝固了,然後他將粥切成四塊,早晚各兩塊在加上一些簡單的腌菜度日。這便是「斷齏畫粥」的典故。
看到這個故事各位可能會覺得他母親可能嫁的不怎麼樣或者是他繼父虐待他,其實他繼父朱家在當地是個富裕的家族,所以他小時候是完全可以衣食無憂的,這一切都是源於范仲淹本人的固執和耿直,這也是後來再《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體現,他也同樣將這種固執用在了讀書上,年少的他走遍長白山讀遍了他能找到的所有書籍。
直到他年將二十的時候,他意外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他的內心起了波瀾,於是背起行囊準備離家自立門戶。
這個按照常理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畢竟養父養了自己二十餘年,親生父親他都沒有記憶,憑藉對范仲淹這個人的理解來說他是個性格好強且固執的人,即便是養了自己二十年的養父,他也不願意留在不是本姓的家中。從此以後他就從朱悅改名為范仲淹了。
南京應天府書院(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宋代四大書院之一,二十三歲的范仲淹帶著自己的求知慾來到了書院門前。
當然范仲淹帶來的不只是自己的求知慾還包括他的固執,離開朱家的范仲淹沒有了經濟來源,所以他將斷齏畫粥的習慣也帶到了書院中,每日還是以白粥裹腹,當這裡的富家弟子看他這樣可憐便將自己的食物拿來給他,他卻一口不吃。你不吃別人的東西,別人不會當你是客氣,只會當你是傻帽,於是送他食物的人便怪罪起他來了說他這行為是屬於不識抬舉,他卻告訴別人:「我已安於劃粥割齏的生活,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
就這樣這個貧窮且固執的書呆子,成了應天府書院中特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