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西之水
日本一直在灌輸民眾自己有多麼不可戰勝,攻擊一次日本本土會讓日本民眾懷疑他們的領導人是否可信。而且發動一場攻擊從心理角度來說也同樣重要⋯⋯美國人是真需要提一提士氣了。」
這段話出自詹姆斯·杜立特在去世前兩年發表的一份回憶錄,其中詳細記載自己在1942年4月18日率領航空隊轟炸東京的過程與感觸。這位航空界先驅人士為大量新飛機做過試飛,也率領16架B-25「米歇爾」轟炸機在美方戰局不利的情況下「試驗性」空襲東京、橫濱等地,為他的後來人、亦即1945年初大規模轟炸東京的美國飛行員們開創先河。
從戰術來講,這次空襲幾乎沒有意義。為了保護美軍航母,所有飛機執行轟炸任務之後都不再返回,而是飛往中國大陸降落,為了延長航距,每架B-25轟炸機僅僅攜帶3枚225公斤高爆炸彈、1枚454公斤燃燒彈、1枚小型照明彈。所以日本方面只是傷及皮毛,美軍也只是象徵性報了珍珠港一箭之仇。但從戰略上看,「帝都遇襲」事件卻讓日本軍人有了「不能讓天皇陛下遭遇危險」的念頭,於是日本海軍選擇執行一項讓自己走向毀滅的作戰計劃——中途島作戰。
事實上,「中途島作戰」的出台時間很早,也很富爭議。
中途島航拍圖
1941年12月奇襲珍珠港時分,美軍航母都在外執行任務,僥倖躲過一劫,這讓美軍留下與日本鏖戰的有生力量,美軍廣泛採取「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游擊式空襲給日軍帶來很大壓力。1942年2月1日,美國航母「企業」「約克城」分別空襲了吉爾伯特群島與馬紹爾群島,日軍雖然早早出馬攔截,卻未能捕捉到;2月20日,航母「列剋星敦」空襲拉包爾港,隨後揚長而去;3月4日,航母「企業」繼續將爪子伸到了距離東京不到1000海里的南鳥島。
幾次空襲之中,日本海軍水面艦艇都沒能發現美軍航母,日本航空戰力也沒能有效攔截美軍艦載機。按照日本軍事準則的思維,一旦航空權受到威脅,第一反應便是出動全部可以出動的航空力量,發動「先制攻擊」(突襲)與「要地攻擊」(戰略轟炸),以攻代守,仿照珍珠港行動再聚集一次全部航母,在太平洋找到一個離美國本土較近的目標發起突襲並占領,吸引美軍做出「激烈反應」,派遣航母主力前來一舉拿下。正如山本五十六自己所說:「海軍有必要專取攻勢,給予敵人沉痛打擊。敵軍實力是我軍五倍乃至十倍,必須針對敵軍痛處施加猛烈攻擊。」但既然已經突襲過一次珍珠港,夏威夷自然會有美軍重兵把守。那麼既要儘可能離美國本土近,又要儘可能遠離美國陸軍航空力量作戰半徑,日本聯合艦隊幾經思索,便選取了距離夏威夷西北1000海里、作戰力量不強的中途島作為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i9Dw24BMH2_cNUgeS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