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 里讓高育良痴迷的 萬曆十五年,究竟寫了什麼

2020-04-22     狐狸先森幾點鐘


01


看過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的朋友,應該都會注意到,作為前漢東大學教授、省委政法委書記的高育良,經常拿《萬曆十五年》來研究明史。



這本書,為什麼那麼值得高育良痴迷呢?


《萬曆十五年》的作者是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這本書是迄今為止,銷量最多的歷史領域的學術專著。


這本書給讀者揭示:到了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傳統中國的社會組織技術已經在邏輯上走到了盡頭,並且陷入了無法進一步演化的困境,導致中國無法完成,從古代到現代的跨越。



該書把焦點放在了六個具有代表性的人身上,通過這六個人來看清楚那個時期中國的困境


這六個人分別是,行政首腦張居正和申時行,萬曆皇帝朱翊鈞,軍事將領戚繼光,還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贄。


這六個人雖然屬於不同的領域,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悲劇性。



張居正作為國家行政總負責人,擁有最大的權力,但是他生前推行的改革,不僅在死後被徹底推翻,甚至連他的家族也被政治清算,家族幾乎滅亡。


另一個行政首腦申時行,狀元出身的他,才華橫溢,但夾在皇帝和文官集團之間,左右為難,最後不得不在千夫所指的情況下被迫辭職。


萬曆皇帝則被文官集團綁架,既無法讓自己喜歡的兒子成為太子,也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甚至行動自由都被限制,最後他只能以不上朝的方式消極對抗。


一代名將戚繼光,雖然在軍事方面有突出的能力和天賦,但他卻不能讓新式武器發揮應有的作用,只能用比較原始的方法對付倭寇。


而道德勇士海瑞,不光是一生不得志,而且被整個文官集團排斥。


思想家李贄,不但自己陷入了言行不一的矛盾里,最後甚至被大多數人排斥,最終落得個自殺的下場。



這些悲劇不是因為個人或者偶然的原因所造成的,而統統是這個時代的側影。


接下來,我們就通過其中的幾個側影,來了解本書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側影,當然是張居正,作為帝國的行政首腦,他為什麼要推行改革,又為什麼死後成為眾矢之的,被徹底推翻和清算;


第二個側影是萬曆皇帝,作為皇帝,他和大臣們到底有什麼恩恩怨怨?;


第三個側影是戚繼光,作為一代名將,他發明的「鴛鴦陣法」到底是一種軍事創新?還是一種無奈的妥協?


02


張居正是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那他為什麼要改革呢?


萬曆皇帝是明朝倒數第四位皇帝,亡國之君崇禎是他的孫子。


而明朝在萬曆去世後二十多年就滅亡了。


雖然我們不能說,明朝的滅亡跟萬曆皇帝有什麼直接關係,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萬曆登基的先後,明朝已經陷入很多困境。



比如說,在軍事上,明朝政府至少要花費很大精力來應對兩個方向的敵人,分別是北方的蒙古、東南的倭寇。


在經濟上,明朝政府已經陷入經濟倒退和財政赤字,朱元璋時期,農業稅收將近三千萬石。而到了明朝中後期,一年農業稅收還不到2300萬石。


也就是說,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明朝的農業稅收居然下降了23%。


收入少了,開銷卻也越來越大。


以官員數量為例,朱元璋時全國只有不到三萬名官員,到了萬曆年間,全國有八萬多。


而且,這八萬人的實際收入,比朱元璋時期的官員要高多了。



這樣下去怎麼能行呢?


所以,在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掌握最高行政權之後,就開始改革。


改革過程比較複雜,簡單來說主要是兩條:


一是整頓官吏,也就是對官員進行績效考核,不合格的就淘汰。


二是對土地進行管理和監控,比如丈量土地、清查流民,說白了主要就是打擊偷稅漏稅。


因為當時很多土地被隱匿,人口屬於黑戶,政府收不上來錢。


一開始,改革也很有成果,讓國家有了十年的糧食儲備。



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這種大好局面,隨著張居正的去世,就人亡政息了。


不光是這樣,連張居正本人也遭到清算,家產被查抄,兒子也被迫自殺。


而主要推翻張居正的,就是張居正的學生萬曆皇帝本人。


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總覺得改革就是好事。


但深思一層,張居正的改革,其實並不成功。



中國幅員遼闊,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


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如何治理這麼大的國家,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


古代中國雖然被稱為是「中央集權」甚至「專制」,但是你想,比如說,雲南的一個縣,距北京兩千公里,就算六百里加急快馬,一來一回也要幾個月時間。


所以皇帝就算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掌握那個縣和縣令的具體情況,何況全國這樣的縣有一千多個。


也就是說,站在中央政府的角度,其實整個國家,在今天看來屬於半失控的狀態,否則也就不會出現我們剛才說的,稅收收不上來的情況了。


不光明朝是這樣,以往的朝代也是這樣。中國歷史上的幾次分裂其實就是中央對地方徹底失控的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維持國家的基本統一和治理,只能依靠官員的個人素質。


而中央政府能做的,就是要不斷地強化和提高天下人,尤其是讀書人的精神自覺,也就是道德。


知道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再來看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表面上看,就是進行制度改革。


但是他的改革,有很高的技術性要求,比如說對官員的績效考核。


表面上看,就是給各個官員設定任務,讓他們去完成,但是,怎麼對任務進行合理化的制定,既沒有統一的標準,也沒有有效的調控,很容易死板僵化。


比如,一年要抓幾個罪犯,要收多少稅。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很多任務實際上是通過「非正常」手段完成的。


比如,為了湊數,把沒有犯罪的人抓起來,或者強制收稅等等。



再比如,張居正要重新丈量全國的土地,很多官員為了彰顯政績,就虛報土地數量。


這樣一來,多出來的坑,就是老百姓去填。


也就是說,張居正推行改革,雖然初心是好的,方案也基本沒問題。


但問題是,在技術條件沒達到的情況下,作為改革的總負責人,他也沒有辦法掌握和控制改革的具體情況和操作,也就是書中說的「數目字管理」,而這就一定會引起其他的社會問題。


我們提到的,張居正改革初期,國庫有了大把錢糧,那其實就是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強壓老百姓搜刮而來。



張居正的改革,可以說不得民心,也不得官心。


在這樣情況下,張居正日後的悲劇,實際上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03


下面我們來說第二個側影,就是史上最牛的罷工者,萬曆皇帝。


之所以說萬曆皇帝是史上最牛的罷工者,是因為他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居然三十多年不上朝,算是創了歷史之最。


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呢?


過去,我們一般的印象就是,他是個昏君,只知道享樂貪財,說他只會坐在龍床上數錢,甚至有一條腿都有些殘廢。


但其實,萬曆皇帝並不是一個昏君,有一件事能證明這一點。


1592年,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對朝鮮發動了侵略,朝鮮向明朝求救。


當戰報送到北京之後,很久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突然出現,力主派兵支援朝鮮,甚至主動表示,願意自己掏腰包出軍費。


從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看,作為一個皇帝,萬曆有他的擔當和決斷。



那既然這樣,為什麼他會長期罷工呢?


萬曆這是在用不上朝的方式表達自己不滿。


那他的不滿又是什麼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不能讓自己喜歡的兒子成為太子。


既然身為皇帝,怎麼會有他幹不成的事呢?而且這件事看起來還是他的家事。


這就涉及到我們對「皇帝」這兩個字的理解。


在一般印象里,皇帝就是大權獨攬的統治者,想用誰用誰,想殺誰殺誰。


這是一種誤解,面對這麼大一個國家,無論是打天下,還是治天下,皇帝都不可能一個人完成,他需要合作者。



打天下要靠軍功集團,治理天下需要文官集團。


這就像開一家公司,要有合伙人一樣,他們之間的合作關係其實是大於從屬關係的。


所以,很多朝代開國的時候,都會發生屠殺功臣的事情。


其實皇帝主要不是害怕功臣們搶奪皇位,而是害怕他們影響、甚至控制皇帝。


所以,一個朝代建立之後,要想方設法讓一些合伙人出局。


軍功集團沒了就沒了,因為不需要打天下了嘛,但是治理天下是個長期的事情,皇帝要依靠文官集團。


面對文官集團,皇帝可以換人,卻不能讓整個文官集團全部出局。


面對這麼大一個國家,皇帝根本管不過來。



明朝本來規定皇帝一天要看一百八十多份奏摺,一百八十多份聽上去挺多,但是對於這個國家來說,真的是連萬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雖然在名義上皇帝至高無上,但整個國家實際上是掌握在文官集團的手裡。


往輕了說,文官集團掌握了國家的話語權,這就是為什麼燕王朱棣在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之後,一定要讓文官集團的代表方孝孺來寫繼位詔書的原因。


往重了說,實際掌控國家的不是皇帝,而是文官集團,甚至連皇帝都要被文官集團壓制。


這種事情在明朝發生過很多次,在嘉靖時期,就有所謂的「大禮議」之爭,皇帝和文官集團為究竟應該叫自己的父親為「父親」還是「叔父」這件事幾乎決裂。



萬曆身為皇帝,一生卻連皇宮都沒出過幾次,最遠的一次是去十三陵,查看自己的陵墓的修建情況。


而具體在立太子這件事上,其實站在文官士大夫的角度,萬曆的哪個兒子當皇帝都無所謂,這個人只不過是個擺設而已。


但是,讓誰當皇帝這件事,一定得我們說了算,而不能萬曆皇帝自己掌控。


因為他們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所以只要在立太子這件事上跟皇帝站在一起的,就一定是奸佞小人。


這樣一來,萬曆皇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萬曆可以處罰一些具體的官員,但是他不可能和整個文官集團為敵,所以無論萬曆皇帝怎麼抗爭,在立太子這件事上,他也只能無可奈何的妥協。


所以,書中寫道,「此時,皇帝的心靈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他的臣僚也再沒有機會能使皇帝按照他們的意志執行任務了。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願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知道,為什麼皇帝喜歡用宦官,尤其是明朝的皇帝,那是因為只有宦官才聽自己的話,那些道貌岸然的文官們,一個個都是拆台的主。


因為立太子的事件,萬曆皇帝和文官集團徹底決裂,他開始長期罷工。


這讓文官集團也很難受,雖然他們只把皇帝當作國家的象徵,但是萬曆皇帝的消失,讓他們失去了展示道德的最大舞台,連大罵昏君的機會都沒有了。


明朝政府從此變成了一潭死水,文官們只能希望萬曆皇帝早早駕崩,但是萬曆皇帝一直活到了1620年。


這個時候,帝國的暮氣之深,已經是回天乏術了。24年後,也就是1644年,明朝就滅亡了。


04


下面我們來看第三個側影,也就是一代名將戚繼光。


因為戚繼光最能體現明朝中後期的軍事困境,所以在說了經濟和政治的困境之後,我們重點來說戚繼光。


戚繼光是在萬曆十五年年末的時候去世的,在他生前,他曾經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


但對於這樣一位將軍的死,朝廷居然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連正式記錄都沒有,這當然是一種不公平的待遇。


不過,在明朝,被不公平對待的武將,不止戚繼光一個。



我們都知道,從宋朝開始,中國政府就重文輕武,甚至有不怕文官貪污,就怕武將造反的說法。


明朝就更是這樣了,對武將處處不信任,處處限制。


比如說,在打仗這件事上,按理來說,應該讓統帥掌握所有資源來保證戰爭的勝利。


但是明朝,後勤供應根本不會交給武將管理,甚至按純軍事目的,對後勤進行合理部署,都不被允許。


在具體的戰爭過程里,不懂軍事的文官可以肆無忌憚地對將領指指點點。


如果武將在當機立斷,迅速投入戰鬥,就是貪功冒進,就是匹夫之勇。


如果謹慎行軍,注重防守,就會被說成是,畏縮不前,貪生怕死。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有效地杜絕武將叛亂,但是代價也許更嚴重,就是明朝的軍隊戰鬥力非常低下。



有一件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1555年的時候,有一股倭寇在南京附近燒殺搶掠,圍著南京繞了一圈,一共殺了4000多人。


按理說,這應該是一股不小的軍事力量,可你猜猜,一共有幾個倭寇?


一共不到七十個,對,不到七十個。


而當時駐守在南京附近的明朝軍隊有多少,有十二萬。


可見明朝軍隊的戰鬥力低到什麼程度了。


所以說,戚繼光奉命去討伐倭寇,靠這種軍隊是不行的,所以戚繼光就開始進行軍事改革,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重新建立軍事組織。


首先,原來那些混日子的兵痞當然不能用了,必須要重新招募。


戚繼光的招募標準很簡單,就是淳樸、聽話,所以入選的大多數是農民。



訓練方法表面上也非常簡單,就是事無巨細地對士兵進行組織訓練,細到什麼程度呢?


連製作乾糧,都有明確的標準。


在具體的戰鬥訓練里,士兵不需要擁有超常的武力,每天都在進行相對簡單的動作拆解。


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士兵們在戰鬥里能很好的配合。


然後,戚繼光在士兵已經能配合良好的基礎上,發明了「鴛鴦陣」。



表面上看,「鴛鴦陣」是一套比較複雜的陣法,組成陣法的一共十二個人。


其中一名隊長,兩名盾牌手,四名長槍手,兩個狼筅手,兩名鏜鈀手,還有一名火槍手。


我們簡單解釋一下,盾牌手在隊伍最前,負責防禦和吸引火力。


狼筅手,在兩側,伺機用狼筅,也就是兩三米長,帶枝葉的毛竹,把敵人掃倒,然後長槍手一擁而上,把敵人戳死。



鏜鈀手和火槍手負責後方守衛。


倭寇雖然個人戰鬥力很強,但是他們習慣單兵作戰,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是「鴛鴦陣」的對手。


你看,戚繼光確實是軍事天才吧。


但是,且慢,這裡面有個問題,我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就是在「鴛鴦陣」中,有一個人是配備火槍的。


當時的火槍,被稱為「鳥銃」,也就是歐洲的火繩槍。


雖然操作比較複雜,殺傷力也比較有限,但對付散兵倭寇和遊牧騎兵,都很有效果。


至少比大毛竹做的狼筅有效。


而且在當時,除了鳥銃之外,明朝也有小型的火炮。


那既然這樣,戚繼光不大規模地組建火器軍,而是要廢那麼大力氣搞什麼「鴛鴦陣」呢?



其實早在戚繼光之前,就有人有過這個想法。


名將俞大猷就說過,應該把倭寇堵在海上打,而海戰很簡單,誰船多,誰武器好,誰就能贏。


也就是所謂,「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


但說起來簡單,要實現這樣的目標,整個國家的生產模式,都要改變。


什麼意思?首先,我們看,狼筅、鏜鈀、刀槍劍盾這些東西,沒有精細化的要求,刀砍斷了,換一把鈍的,也能用。


所以戚繼光的軍隊有一萬多人,卻沒有統一的後勤,武器、糧食全部靠分散支援。


但是,鳥銃就不一樣了,它必須要統一化生產,而且對生產標準要求很高。


如果達不到要求,或者無法統一生產,就會出現戚繼光說的那種,彈藥和口徑不相符,引火線無法點等情況。


但是要實現大規模精細化生產,就必須對人員、材料和經費進行集中管理和調配,成立單獨的生產系統。


同時,軍隊也要進行精英化的重組,甚至要重新定義軍人的地位。


而這一切,不光是技術條件達不到,文官集團也不允許,因為這樣的軍隊已經超出當時文官集團的理解和控制範圍了。



所以,儘管俞大猷關於軍事建設的設想非常先進,戚繼光卻只能採取一種更實際、更原始的軍事組織方式。


而且,儘管戚繼光一再妥協,他訓練「戚家軍」還是需要張居正的支持。


所以,在張居正回鄉葬父期間,戚繼光會專門安排一支鳥銃隊護送。


後來,張居正被皇帝和文官集團清算,戚繼光自然也被牽連,他被罷官免職。


就這樣,一代名將,最終只能默默死去。


05


這三個側影我們都說完了,我們可以看到,張居正、萬曆皇帝和戚繼光都是悲劇性的人物,而他們的悲劇不是哪個人造成的,而是因為時代的困境。


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的說一說,這個困境。


這個困境的本質,是精細的工商業社會和小農社會之間的衝突。



而這個衝突,在政治、經濟、軍事三個方面都有體現。


簡單來說,對於中國這樣大體量的農業國家來說,它的首要目的,是要維持整個國家不散攤子。


具體來說,就是要想方設法維持社會的穩定,所以只能追求「大約」,也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


政治上,用道德這樣的抽象原則維持就可以了

經濟上收收農業稅就行了;

在軍事上,就算士兵用大刀也不錯。



而精細的工商業社會就不一樣了,它要求的是精細和明確。


比如,在政治上,英國女王和首相分工明確,一個是國家象徵元首,一個是行政總長,互不干涉。


在經濟上,國家要掌握每家每戶每個人的收入情況,以此來控制國家稅收。


在軍事上,集中社會資源,組建一支現代化的職業軍隊。


所以,書中反覆提到「數目字管理」這個概念。


如果中國不能完成數目字管理,無論張居正和戚繼光多麼天才,都不可能改革成功,他們只能成為時代衝突的悲劇。


他們和萬曆皇帝都是在夾縫中生存,而申時行、海瑞和李贄就更是處在夾縫中的夾縫。


但是,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實現「數目字管理」談何容易,馬再快一天也只能跑六百里。



所以,在1840年,鴉片戰爭的現場,我們仍然能看到以上的種種困境。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人才輩出,卻始終無法把中國帶入到現代國家,一直在歷史的輪盤中打轉。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gplrnEBiuFnsJQVvjVZ.html


















如何對待窮人

202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