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產業到底該不該存在?

2020-03-01     中國水產頻道

文/黑斑蛙養殖從業者

中國水產頻道原創報道,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大家好,我叫劉春軍,中國第一個從事野生青蛙養殖的人。因為疫情,因為24號的《決定》,讓很多蛙類養殖戶感到失望和迷茫,沉悶了很久。我感覺也是時候了,在這裡不得不說幾句,同時也介紹一下自己,讓更多社會人士了解我這個人,了解這個行業,給這個行業有一個新的認知,同時也希望得到大家對這個行業的關注。

25個年頭,黑斑蛙人工養殖從無到有

我是從1995年就開始摸索青蛙的養殖技術,到目前為止已經是25個年頭,從一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變成了一個小糟老頭,這一切都是因為養蛙。這期間我歷經了兩次大災大難,第一次在1999年,四川遂寧老家養殖場被洪水全部沖沒,損失達300多萬元;第二次在2008年,四川綿竹遭遇特大地震,五個養殖基地全部被毀,損失也達到了400多萬元,並且兩次都差點失去生命。

無論我遭受多大的挫折和困難,無論我受過多大的委屈和痛苦,為了能把這個產業帶動起來,讓更多的人通過養蛙致富,我不顧家人的反對,懷揣6000元錢,背井離鄉,隻身一人來綿竹創業。創業期間,我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過多少罪,有過多少次吃不起飯睡不好覺,當時都要靠當地好心人救濟度日。

儘管這樣,我也沒放棄,依然堅守在這個行業,從最初利用又髒又臭的糞便養蟲子來喂青蛙到後來全程用上了飼料投喂,從最初畝產量幾百斤到現在的3000斤。2007年中央電視台報道了我馴化青蛙吃飼料的技術,自己還編寫了青蛙養殖技術資料,並把這項技術傳播到全國。在整個養殖期間我的養蛙事跡先後五次被央視報道,並發表過多篇養殖論文,獲得過了13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及發明專利,帶動了整個青蛙養殖產業的發展。

我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了這個行業,把這個產業帶上了正軌,讓養殖戶和飼料廠獲得了效益,同時也帶動了蛙類的餐飲業,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質量,給整個蛙類產業鏈帶來100億元的收益,可以說的上是為這個行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人工飼料養殖的黑斑蛙

青蛙(黑斑蛙)會不會傳播疾病?會不會影響人類?

一場疫情的發生,24號會議通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包括人工馴養的陸生野生動物,這次決定改變了整個局面,讓所有養殖戶、飼料廠、餐飲業進入了僵局,也讓很多人不明白,青蛙到底會不會傳播疾病?會不會影響人類?

我從事青蛙養殖行業25年,從來就沒有發現過青蛙給人類帶來過危險,沒有把疾病傳播到人類,不存在人蛙共患的現象。更何況現在都走的綠色生態養殖道路,蛙稻共生,青蛙可吃掉水稻中的害蟲,水稻不噴施殺蟲劑,同時青蛙排出的糞便還可以作為水稻的有機肥,這樣水稻不用施化肥和農藥,可生產高品質的水稻,為大家提供了更優質的蛙稻生態大米。

同時我們的養殖戶也沒給社會給政府帶來負擔。前幾年湖南、湖北等地連年遇洪澇災害,大多養殖戶基地被洪水沖沒,損失非常慘重,少者損失幾萬,多者損失幾百萬上千萬的都有,就算養殖戶因災害負債纍纍,養殖戶都是自己承受,沒有向政府要過一分錢。傳統的養殖業都有國家補助,而青蛙沒有補助過,都是養殖戶自己打工掙來的和借來的錢來發展,沒有讓國家有負擔,是利國利民的一件好事。

嚴格控制疫情的發生,是為了人類不受病毒危害讓人們生存下去。如果不了解病毒的根源,就一刀切了,讓幾百萬養殖戶從此失去職業,這些無業人員好多都是農村人,社會背景差,知識少,很難找到工作,如果這些人找不到工作,又會給社會帶來什麼?這些種種問題我都希望國家相關人員根據民生民情做最周全的制定法律法規。

我相信動物與動物之間會傳染,人與動物也會相互感染,看是什麼樣的動物。蛙是變溫動物,產卵在水裡,蝌蚪在水裡生存,60天左右才變態成幼蛙上岸,屬水陸兩棲動物,多半生活在水裡,生活習性跟水生物動物差不多,所產生的病毒不會傳給陸生動物。

蝌蚪

關於動物養殖的幾個建議

為了不讓病毒擴散,要找到病毒的根源,從源頭抓起,杜絕病毒的傳播途徑,把病毒扼殺在萌芽狀態。我個人建議,每個養殖品種應當在全國各省、市建立專業的苗種繁育基地,篩選在行業中有一定地位和技術能力的個人或單位來承擔和負責,基地由國家給於一定的補助並由國家相關機構檢驗合格方可生產,再由苗種基地培育出健康的、無病毒的、抗病能力強的優質種源提供給其它散戶養殖。

如果養殖戶不在國家規定的養殖基地引種,生產出的產品一律不准上市。養殖戶養殖出的商品一定要有可追溯性,避免散戶不規範操作,引進帶病毒的種子而交叉感染,苗種場應採取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嚴格控制病毒的發生和傳播,一旦發現病毒,立即殺滅整個養殖場動物,封鎖場地,這樣才能杜絕病毒的傳播途徑。而且這樣也方便有關部門監管,減少管理難度。

這是我個人看法,不代表全部,有不足之處,還請大家原諒,相信我們的政府有更好更周全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黑斑蛙產品

人工育苗

黑斑蛙養殖場

一封來自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者的信

致國家相關職能部門:

我是一名80後,在前幾年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在老家農村(儀隴縣金城鎮中華村6組)從事青蛙(黑斑蛙)人工養殖創業,2020年是第四個年頭。現就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通過的《決定》談談對我們創業人員的影響。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但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凡是人類碰到的所有疾病我們都深感痛苦與束手無策,此時此刻我們只能寄望於全國的醫療戰士。對於今年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來說,我們只有響應國家的號召,不給黨和國家添亂。不過,在2020年2月24日全國人大發布並實行的《決定》,讓我們徹夜難眠。《決定》中對禁食野生動物的範圍擴大至所有,包括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這讓我們有點坐不住了,現就我們青蛙養殖業的現狀談幾點看法:

1、 激活農村土地的使用率

我所養殖的青蛙(黑斑蛙)在國家現有政策中屬於「三有」保護動物,我是在取得合法手續的情況下開始養殖的。在我們決定養殖前需要流轉一定面積的土地,面積從幾畝到幾十畝甚至幾百畝都有,土地租金在各個地方會有差異。目前,全國很多青蛙(黑斑蛙)養殖戶為了能讓土地增產增值,都在做種養結合的模式,不僅可以養青蛙(黑斑蛙)還可以種植水稻、芋頭、蔬菜、水果等。

2、 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部分就業崗位

我們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光靠自己是完成不了青蛙(黑斑蛙)養殖工作的。從3月中旬開始投苗到8、9、10月份左右上市,差不多半年多時間是需要不少勞動力的(包括飼料卸貨、投喂、青蛙的捕捉、搬運等),有些大規模養殖場甚至長期僱傭工人,給當地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

3、 可帶動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們人工養殖的青蛙(黑斑蛙)在孵化後的三天左右就可以開始人工投喂飼料,直至達到上市規格,整個養殖過程均是全程投喂。養殖出的成品供應餐飲、餌料市場及人為放生等,青蛙(黑斑蛙)的養殖不僅能帶動上游飼料加工企業,同時豐富了人類的餐飲品類,放生的青蛙(黑斑蛙)保障了生物多樣性及促使生態平衡。在國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參與到了青蛙(黑斑蛙)養殖行業中來,青蛙(黑斑蛙)養殖逐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帶動一方經濟發展,也是能夠讓我們脫貧的致富項目。

4、 青蛙(黑斑蛙)食用是否安全

青蛙(黑斑蛙)人工馴養繁殖時間從四川綿竹的劉春軍先生在九幾年的時候開始到現在,已經快20年,長期的食用證明青蛙(黑斑蛙)未帶來較大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當然,對於從業者的我們來說,更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進行檢測。

5、 希望國家能為青蛙(黑斑蛙)養殖保駕護航

今年的疫情讓我們人類措手不及,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導致幾千名的醫務人員感染及幾千名的同胞離世,每每看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沉痛的。但是,從目前國家專家組成員通過對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的檢測,確定是野生動物攜帶了病毒。但這並未說明是純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我們的祖先將雞、鴨、豬、牛等馴化成了現在的家禽家畜,我相信這個過程也一定不是順利的。在過去醫療條件與科技達不到現在水平的情況下,依然將那些動物馴化了過來,而我們現代社會在遭遇公共衛生事件後,依據專家組的報告就一刀切,對我們投身養殖創業的人來說,損失很大且惶惶不可終日。因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實驗室、檢驗檢疫機構對我們目前政策允許養殖利用且有合法飼料來源的保護動物進行檢測,看是否攜帶有高致病性且引發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的病毒。如果沒有,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夠為我們青蛙(黑斑蛙)人工馴養繁殖出台相應條例,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範養殖流程等;如果有從嚴禁止,絕不寬恕。

以上為青蛙(黑斑蛙)養殖從業者的幾點心聲,希望政府部門灼情考慮、盼復為謝!

南充儀隴眾鎣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

地址: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金城鎮中華村6組

2020年2月26日

【關鍵字】:黑斑蛙黑斑蛙養殖水產養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fRclXAB3uTiws8KbZ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