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長安寫下一首千古美詩,短短4句,便美得不可方物

2019-11-07     慶余

杜牧是我國晚唐傑出的詩人。詩歌風格英發俊爽,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在晚唐成就很高,人稱「小杜」,與李商隱並稱為「小李杜」。除了詠史抒懷外,杜牧還非常善於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通過含蓄精鍊的語言,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構造一個完整而優美的景象,就宛如一幅圖畫,如《長安秋望》。

《長安秋望》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它寫於公元850年,也就是唐宣宗大中四年。當時杜牧居住在長安,多詠長安景色。顧名思義,這首詩主要讚美的便是杜牧遠望中的長安秋色。所以題中的這個「望」字,可以說是整首詩的核心所在。它統領全詩,也點出了杜牧登上高樓,鳥瞰長安,眺望終南山的情景。

從詩中杜牧所描繪的長安,秋高氣爽的景色來看,它也表現出了杜牧清剛遒健的一面,因為晚唐詩往往柔媚綺艷。雖然杜牧的這首《長安秋望》,只有短短4句,但是寫得意境高遠、雄渾壯麗,一字一句美到了心坎上。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杜牧的這首詩: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首句「樓倚霜樹外」,杜牧便呼應了題中的「望」字,點出自己「望」的立足點。這句詩的意思是說,樓閣倚在經霜的樹林之上。我們說深秋時節經霜後的樹,多數樹葉已經凋落,凸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杜牧此時登上的樓,卻比樹還要高,自然就強調出了他立足點之高。其實,杜牧也只有在這樣的一座高樓上,才能鳥瞰長安,及眺望終南山。

次句「鏡天無一毫」,即天空明凈澄潔得象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一樣。如果你有細心觀察秋天天空的話,就會了解這正是秋天天空的典型特徵。可見這句詩主要寫的是杜牧眺望天空時的所見。天空的高遠遼闊,無疑展現了這首詩雄渾壯麗的一面。同時它也寫出了杜牧目睹後,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

第三句「南山與秋色」。很明顯杜牧在這裡便將筆墨,轉到了遠望中的終南山。並且將終南山與長安秋色進行對比。那麼結果如何呢?最後一句「氣勢兩相高」便是杜牧的回答。它的意思是說,終南山高聳入雲的氣勢,像是要和長安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較高低。

從詩意來看,結句是傳神之筆。我們說終南山是具體有形的事物,而「秋色」卻是抽象虛泛的,它是由長安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與概括。杜牧以終南山來襯托秋色,無疑就使秋色變得具體有形起來。也就是說,長安的秋色是高遠無極的,其氣勢則與終南山一樣。如此一來,便很好理解了,細細體會,可謂美得不可方物。

綜觀杜牧的這一首詩,高遠、遼闊、明凈的長安秋色,是他所要表達的具體內容。對於我們來說,讀後無疑可以使人心胸開闊,具體動人的藝術魅力。總的來說,杜牧登上高樓,寫下一首千古美詩,短短4句,美到了心坎上。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WVLQ24BMH2_cNUgE7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