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部人工智慧紀錄片亮相!這也太超能力了吧

2019-12-28   點一學院

如今,沒有人能夠忽略AI的潛力,它已經與眾多領域成功聯合,突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

一部紀錄片《你好AI》首次以人文視角審視AI這個科技話題,展示了人工智慧應用於文化遺產保護、拯救瀕危動物、攻克醫療難題、探索無垠宇宙等領域,呈現出人工智慧如何幫助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據介紹,《你好 AI》拍攝歷時一年半,跨越亞、歐、美、非四大洲,採訪77個人物、拍攝43個機構,拍攝過程經歷四季達119天,足跡遍布30 國內外城市。

該紀錄片實現中國第一部8K全畫幅變形寬銀幕紀錄片、中國第一部拍攝摩洛哥火星測試場智能機器人測試的紀錄片等多項突破。


《你好 AI》共五集,從⼈⼯智能與⼈類發展關係的視⾓,展現人工智慧在多個領域的應用落地,以及對⼈類社會的幫助與改變。

讓我們通過3個故事片段,一起來看看:


第一個故事:藉助AI修長城氣球

長城,這是我們人所皆知的中國文明古蹟。剛開始是用來做防禦的,他修建最大的困難就是,複雜的地勢。要想為修繕工作做先期勘測,在過去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引入無人機和人工智慧技術,將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第一步:採集高精度圖像

利用無人機對城牆進行檢測與航拍,這樣,可以先獲得高解析度的圖像來進行準確的3D建模。


在無人機的視覺中,我們可以看到,長城複雜的地勢和周圍植被的狀況都被看得一清二楚。這就是人工智慧入場的時刻。

通過無人機,對長城進行全角度的高清圖拍攝,後期再生成3D模型,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自動化缺損檢測,對長城進行數字化虛擬修復。


第二步:3D建模和損毀部位的人工智慧識別

藉助最新伺服器,可以快速分析處理一些解析度較高的的數據,然後產生高精度長城影像3D模型,接著再用人工智慧的算法在3D模型上邊識別需要修復的地。

第三步:3D模型的人工智慧數字化修復

從2D到3D的變化可不僅僅是「+1」這樣數字的變化。在這裡邊其實是需要有大量的數據與算法的考驗。


當我們的參照物為700米的長城城牆,無人機則需要採集上萬張的高清晰照片,內存也會超過200GB,在數據運作的過程中,還會再生成超過100GB的運算數據。

第二個故事:AI為敦煌文物打造「數字檔案」

一千六百年前,一位僧人樂尊站在鳴沙山斷崖上遙遙眺望。此後的一千年之間 ,眾多匠人們開始在這裡開鑿。這裡就是敦煌


研究院的吳健團隊為洞窟做數字化採集工作,它會將每一幅壁畫都分成很多小份,傳輸到電腦上,再重新拼接,最後輸出生成高清的數字檔案。

如果按照我們之前的記錄方式,其實有很多的不方便和缺陷。不能解決形變問題還有障礙物。


受氣候的影響,避過風沙的影響,敦煌研究院與浙江大學計算機系共同研發,將人工智慧嵌入照相設備,這樣它就可以自己移動,並且調節燈光等關鍵按鈕,讓圖像可以直接傳輸在顯示系統中,進行拼接。


除了自動拍照,這套設備中的三維定位系統還可以在後期處理時校正畫面的透視與變形。


「敦煌不再遙遠」數字展落地,吳健團隊用數位技術將莫高窟帶到了2000公里之外的石家莊,數字攝影疊加人工智慧幫助人們走近敦煌。


第三個故事:借用AI來搶救滿語

據統計,每兩個星期,就有一種語言在消失,目前全世界已知的語言大概有6000多種。其中,滿語,就是一種瀕危消失的語言。


紀錄片中,工作人員也不會講滿語,他就用人工智慧的方法對人聲進行採集、運算,再合成一個語音庫。他去拜訪了一位會講滿語的老奶奶,親耳聽到自己民族的語言;再利用人工智慧進行合成。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聲紋,也就是音色特徵。人工智慧聲學模型訓練必須基於真實的、有規律的真人朗讀音頻數據。鄧春雷團隊提前做好了聲調定義、標註方案。


採集共錄製到630分鐘的樣音,將被用於合成個體語言樣本。經過處理,這個團隊得到了2500多條語句數據。對聲紋特徵、語言規律和語調程式的順利提取,需要人工智慧技術與具有超強算力的伺服器協同配合。


代代相傳,文明被我們創造,也在成就我們。人工智慧技術的加入,讓現在的我們看到了前人未曾到達過的、被重新定義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