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大學生的城市榜,有你的家鄉嗎

2019-10-17     升學無憂

學習環境、城市發展、就業前景等條件是應屆畢業生選擇是否留在所讀大學城市的重要標準,一線城市憑藉優秀的區位條件、更高更遠的平台、不可限量的前景,即使一再收緊引才指標,畢業生依然趨之若鶩。

而有些城市呢?無論如何對畢業生示好,姿態一再低到塵埃里,也難逃人去樓空的無奈,仿佛天然就是要「為他人作嫁衣裳」。

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聊哪些城市留不住大學生。

1、武漢

武漢擁有全世界最多的高校學生。有大學之城的稱呼,坐擁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是全國三大智力資源密集區之一。

130萬在校大學生,大學生人數世界第一,桃李滿天下的另一個意思是,龐大的畢業生輸出數量沒有多少轉化為建設武漢的人才。同為教育大市的廣州和杭州,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2015年),而武漢同比不足五成。

2、長沙

長沙的生存條件看起來就比鄰省省會武漢好很多:更宜人的氣候,更休閒的城市文化,更璀璨的娛樂產業……絕對是「安居」的好城市,但談到「樂業」,留在長沙意味著沒什麼選擇空間。

雖說長沙高校教育有聲有色,但在長沙高校中,如中南大學、湖南大學以傳統的工科行業為主,王牌專業為機械、土木、自動化等。然而,這些專業在長沙拿得出手的企業並不多,人才不外流才怪。

3、瀋陽

東北經濟結構惡化,沒法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和更好的生活。曾經的東三省工業基地的風采不再。

統計稱,遼寧有四成學生流向北上廣,其中大連理工大學有36%的畢業生到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就業,大連海事大學則有38%的畢業生外流。

當老一輩還停留在「進大國企,端鐵飯碗」思維上,東北能為年輕人提供的崗位實在少之又少。

4、廈門

廈門的頂尖高校與上述地區相比並不多,但有一項數據觸目驚心,廈門16—35歲年輕人口流出率為37.26%,成為二線城市中年輕人口流出率最高的城市。

一來是經濟體量受地理條件的影響,長期受限。二來是如脫韁野馬般的房價讓人覺得魔幻而高不可攀,以遠超普通人承受能力的勢頭上漲,年輕人望房興嘆,如果高房價繼續持續下去,毋庸置疑,廈門將留不住年輕人,變成一個養老城市。

5、西安

上海大學生人數甚至不及西安,但是城市本身的經濟實力推動本地區高校的發展,這點從上海交通大學步步崛起和西安交通大學式微的強烈對比中可見一斑。

6、鄭州

偌大的河南人口泱泱,但拿得出手的高校寥寥,在全省進入「雙一流」隊伍的兩所高校中,河南大學不在省會,只有鄭州大學確實在鄭州。

河南省的地理位置,受多個區域經濟中心輻射,西安對豫西,武漢對豫南,北京對豫北,長三角對豫東。想要穩若金湯地讓人才在這塊不上不下的中原地區上賣命,難。

7、成都

「北上廣」早已被追加成「北上廣深」,而且後來者大有趕超廣州的意思。而曾經的「第四城」有力競爭者卻是成都。

抱著天府之國的美譽巴適多年的成都,雖然迄今仍是西部省會裡風頭最勁的一個,但對東南沿海地區人才的吸引力明顯不足,目前能吸引到的人才,大多是川渝本土或西部人士,而這主要得益於他們本身對西部環境與文化的認同感。

與一線城市爭奪人才,這是所有二線城市共同面對的問題,並非以上任何一個城市獨有的問題。對於有志向的學子而言,他們真正在意的是發展潛力,而不是競爭壓力和生存成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Ktl3G0BMH2_cNUguS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