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凹叔。
綜藝《中餐廳》伴隨爭議席捲盛夏,參加過兩季的黃曉明,在第三季榮登店長職位。
元老級嘉賓坐鎮,餐館運營本應有條不紊。不過黃曉明的表現,卻差強人意,引來網友紛紛吐槽。甚至有網友將黃曉明的語錄製作成視頻,研習「明學」。
恰當的表達,是思維清晰的體現。那麼黃曉明的表達和思維究竟出了什麼問題,才引來眾怒?這些問題,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今天凹叔為大家排除生活中的表達雷區。
順應人性,不要挑戰人性
命令式關懷和權威,使黃曉明與霸道總裁的標籤綁定在一起。
當他與林大廚觀點衝突時,他指著林大廚說,「你要解決,這是你的問題」,將難題全部甩給了主廚。
當實習生高天鶴錯誤將裡脊當做雞肉下鍋時,他拿手指向實習生,呵斥他想清楚再做。
且不論小林哥的身份是國宴大廚,即使是普通人,同樣不希望自己在眾人面前被呵斥;高天鶴是實習生,這時給予他壓力,或許更讓他畏首畏尾,拖累上菜速度。
不難發現,黃曉明喜歡給予壓力來推進工作,但往往事與願違。
心理學中有「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是來自他人正面積極的暗示,對於我們塑造自我認知具有強大力量。黃曉明如此打擊別人,毫無疑問會增加員工心理壓力,降低工作積極性。
賀嘉在《表達力》中有一句話,「理解人性是為了順應人性,而不是考驗人性」,出現問題時,人們心理都會有壓力,沒有人願意在這時被指責,此時抱怨和斥責,無異於雪上加霜。
但在生活中,你經常會遇到這種人。
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你考試成績下滑時,他不是和你一起找出學習的問題,而是埋怨你學習不努力;
他可能是你的伴侶,你做家務打碎盤子時,他不是先和你一起清理碎片,而是埋怨你為什麼如此不小心;
他可能是你的朋友,你們遊戲打團輸掉時,他不是先和你復盤比賽,而是斥責你遊戲水平為什麼這麼低。
這樣的表達,暴露的是思維的缺陷,即當你犯了錯誤時,我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斥責你來顯示我的優越。
生活中這樣的人,更應該學習如何成為「關係成年人」,即在最危險最痛苦的時候,仍然能保持相當好的判斷力,做出對大家最好的選擇。
相信當黃曉明學會,遇到問題先思考如何解決,而非施加壓力,他就具備了正確表達的能力。
大衛·波萊在《垃圾車法則》中提到「垃圾人定律」,他們需要找人傾瀉身上的負面情緒。如果他是你的親人朋友,你可以提醒他們把眼光聚焦在問題的解決上;如果他只是陌生人,凹叔建議你一定要避而遠之,千萬不要被他們負面情緒吞沒。
說什麼,怎麼說?
因為做套餐樣品多,營業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食材不夠、菜品製作慢等問題。於是黃曉明召開緊急會議,表達的失誤,使他的觀點最終引起眾怒。
黃曉明的第一個問題,是他沒有弄清楚表達的對象。
黃曉明是擔任店長沒錯,但綜藝上大家是平等的合作夥伴,其他人不欠他錢!
表達高人一等,會引起大家不滿。但是很遺憾,黃曉明完美地將自己代入到霸道總裁的角色中。
在生活中,明白表達的目標受眾是基礎。
你和父母、朋友、孩子聊天的方式各不相同,明白說話的對象,即明白了表達的定位。
當你在生活中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凹叔建議你不妨思考一下,這句話是給誰說的?應該採取高姿態還是低身段?相信思考過後,你就會豁然開朗。
黃曉明的第二個問題,是沒思考清楚表達的目的。
賀嘉說,表達一般有四種目的:
分享,提供新鮮的內容,給予受眾以啟發;彙報,側重信息的同步、獲取受眾支持。激勵,使團隊看到工作的希望和進展,並獲得良好回報。銷售,洞察聽眾需求並建立信任關係。
營業出現問題、士氣低落,黃曉明表達的首要目標是激勵,使大家以昂揚的姿態繼續工作;其次是彙報,向大家分享作為店長,自己在招待客人時接收到的反饋。
可在黃曉明眼中,員工質疑套餐制度,就是質疑的自己的權威!
於是他用盡嚴厲措辭,試圖捍衛作為店長的權威。
不妨試想,當我們的觀點被別人全盤否定時是什麼感受?
正如賀嘉所說:在強調流量的時代,真正稀缺的其實不是流量,而是信任。建立信任,減少情緒的對抗,你的觀點自然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而黃曉明以行動打破了信任,畢竟,有誰願意自己的觀點被全盤否定?當受眾帶著情緒,表達效果怎會好呢?
所以黃曉明以高人一等的姿態開啟表達,必然會遭到大家的牴觸。那麼,在氣氛緊張的情況下,一個好的表達是怎樣的呢?
賀嘉在《表達力》中提到,好的表達,應該給予聽眾「信任感」「畫面感」和「啟發感」,「表達這件事,少即是多。」
黃曉明可以在表達的開始,先肯定大家意見中可取的部分,獲得大廚和經理的信任感。然後再以彙報的形式分享自己招待客人時接受的反饋。在表達中,語氣和緩,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徐徐而進。相信這樣,就不會引起大家的牴觸。
無論是與孩子談話,還是工作討論,其實只要你在開口之前,思考清楚兩個問題,即給誰講,為啥講。你的表達便會有的放矢。
講話獲得聽眾信任感,具有畫面感,觀點具有啟發感,令別人認同你的觀點便不是難事。
提升能力,從發現自己的不足開始
我們不能掌控語言的機鋒而出口傷人,多是因為我們思維缺乏自省與批判。從黃曉明的生活細節不難發現,自省能力的不足使他的錯誤難以正。
他常在別人沒說完話時就打斷,或者在別人表達觀點不久後發表意見。但聆聽,往往是表達的第一步。
他喜歡在講話時用手指著別人,甚至上下擺動。但接觸過基本禮儀的人知道,傲慢的姿態會引起情緒的牴觸。
他喜歡固執己見,即使所有店員表示反對。但這樣不但不能增加權威,反而
會引起眾怒。
這些細節,在節目播數期後,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
一個人要想提升能力,就得從發現自己的不足開始。
黃曉明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的固執己見,甚至濫有職權,暴露的是他不敢正視自己錯誤的思維。他害怕承認錯誤會消解自己的權威,於是不斷用更極端的方案去挑戰他人。
生活中,我們無意之中都可能做出黃曉明那樣的行為。當我們處於強勢地位,比如我們是孩子的父母,我們是員工的上級,我們可能因為害怕承認錯誤而傷害孩子、拖累團隊。
那麼,具備行之有效的思維體系,能及時發現自己不足,就顯得尤為重要。
賀嘉在《表達力》中提出了「4F提問法」:
F1事實類提問:了解問題的現狀和擁有的資源。F2感受類提問:了解事件各參與方的態度和投入資源程度。F3想像類提問:了解影響事情的關鍵性因素。F4行動類提問:明確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我們以黃曉明的視角代入4F提問法,會發現是否應做套餐的答案已經浮出水面。
F1事實類提問:做套餐有哪些問題?之前的節目是怎麼做的?大廚的速度可以匹配目前的工作量嗎?
F2感受類提問:大廚為什麼生氣?大家現在為什麼感到沮喪?我的霸道總裁式表達大家會喜歡嗎?
F3想像類提問:達到營業額是不是一定要做單人套餐?營業額不達標和改變方案何者更能動搖權威?
F4行動類提問:如果做單人套餐,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是什麼?下午備菜還來得及嗎?
缺乏事實類提問,便很難發現事實的真相;
缺乏感受類提問,便很難與他人獲得情感共鳴;
缺乏想像類提問,很難跳出當前問題框架;
缺乏行動類提問,工作便難以執行。
當黃曉明掌握了4F提問法,中餐廳的營業便會更井井有條。
這個時代,表達力即影響力。學會表達,凹叔不敢保證你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但敢保證,你出門不會被人打。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本文采編:餅乾;本文編輯:餅乾、渣狸;監製:袁復生。如需轉載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