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靖華
那麼,青陽鎮為什麼會成為一座重要的監官鎮呢?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加以分析,這一問題並不難以理解。
首先,從地圖上看,青陽鎮是巢湖北岸東西道路交通的中心,物資交易的十字路口。
這個道路交通,主要是合肥到巢縣之間的東西幹線。傳統時代,從合肥到巢縣,雖然主要路線是從店埠取道東山口再到柘皋,但這條路線並非是最便捷的。東山口以南的區域,存在著許多同樣便利的道路選項。在這其中,有兩條主要道路,一條,是從合肥至撮鎮,再從撮鎮向東南至橋頭集、烔煬鎮、之後至巢縣。這條道路相對而言,更適合於現代化交通的建設,故後期為淮南鐵路所穿行。在此線南部地區,為北岸的半島地區,這一區域,分別為南淝河和烔煬河所包圍,兩條河流都有久遠的商業傳統。近年來,有人在南淝河大堤馬家渡一帶,發現了很多宋代的遺物,包括錢幣、瓷片等,證明這一地區在宋代已是十分繁華的碼頭,這一碼頭處於南淝河故道的轉彎處,明清時代當地人將南淝河改道,但仍是從合肥南下至巢湖北岸的必經之路。從馬家渡向東沿南淝河故道至巢縣境內的烔煬鎮,則該路連線正好與青陽山下的這條道路吻合。青陽鎮位於馬家渡和烔煬河之間的道路中點,同時也處於合肥和巢縣的交界之處。在此經濟活動十分繁榮。這種繁榮帶動了市鎮的發展,《宋史》中說:「諸鎮,置於管下人煙人煙繁盛處,設監官。」青陽鎮的繁榮,是宋政府在此設鎮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青陽鎮所在青陽山的地理形勢,具有特殊的軍事價值。
在巢湖北岸的山嶺之中,被稱為「白馬趕青羊」的青陽山和白馬山,本有特殊的內容和意義。除了風水和傳說因素以外,它們獨特的山體形貌和景觀特徵仍是語言形成的主要原因。從空間上看,青陽山和白馬山不同於一些低矮的山巒,它們都是「龍脈」中比較高聳,又彼此接近的山峰。這兩座山峰互為犄角,直線距離在1.5華里左右,形成十分窄小的隘口,今為京福高鐵所穿越。正如前面所說,巢湖北岸的「龍脈」是一道重要的地理屏障,其中的隘口又是屏障的關鍵所在。和西黃山一樣,在青陽山上同樣有很多歷史遺蹟。由於山體後期遭到破壞,一些遺址可能已被損毀,但仍能發現很多痕跡。前些年,筆者和肥東縣文物管理所的人員爬上山頂,在殘存的山頂土層中,發現了一些磚石和兩枚「元豐通寶」,足以證明其上曾經有人居住。元豐通寶是宋代中期的常見錢幣,發行量大,後世仍有使用,不能證明這一遺址一定是宋人建造。但元人余闕的在《青陽集》中卻透露了一些重要信息,在《青陽山房記》里,特別提到青陽山房附近,有「古人之所爭,今人之所賞,遺墟奧壤,可喜可諤」的景觀,這種讓古人爭奪的歷史遺蹟,顯然只能是青陽山頂上殘存的戰爭遺址。聯繫西黃山頂的同樣建有山寨的情況,可知青陽山頂應建有同一類型的防禦,該建築應該十分鞏固,直到元代仍有保留。
這樣一座建築,它的形貌應該像什麼樣子?在山頂上沒有類似西黃山的大石牆,但從發現的磚石材料來看,它應該是由磚石混合構築的建築物。這個建築高高聳立,像「雅典衛城」那樣,和西黃山頂上唐氏石寨遙相呼應,彼此聯絡。構成巢湖北岸「龍脈」上的一節節硬骨頭。同時,也眺望著山下繁華的小鎮。這個小鎮曾經如此平靜,在上百年的時間裡,人們把物資從南淝河卸下,通過一條東西方向的商路向巢縣運輸,在這裡繳納賦稅,構成異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到了宋元交替,戰事不斷,小鎮旁的堡壘烽煙頓起,但它的文化活動仍未斷決。到了元代,余闕作為遼金歷史的修撰者,本為被蒙古征服的党項人,就在青陽山下生活,並構築「青陽山房」,與四方學者共集於此,他們時常遊覽山上的遺址,感嘆時光的變遷。在登上青陽山頂,飽覽山河壯美以余,或許也在山下的小村些須停息,這裡,當地的老人,可能還在講述當年曾經發生的戰事。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