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崑山已連續15年雄踞中國縣域經濟之首,其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2%的進出口總額。
2019年5月,江蘇省委、省政府決定在6個地區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試點,在實踐層面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路徑,崑山市成功入選。
蘇州市委書記藍紹敏強調,崑山要勇當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試點走在前列的熱血尖兵,創唯一、爭第一,勇闖「無人區」,作出「無問之答」、提出「無解之解」,在探索推進現代化建設中「闖」出一條發展新路,在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闖」出一片廣闊天地,在沉著應對風險挑戰中「闖」出一副「強健筋骨」,在真心實意服務群眾中「闖」出一番美好生活。站在現代化建設試點的新坐標繫上,崑山以大開放為底色,力求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崑山之路。
找准結合點,培育發展強勁動能
黨的十九大以來,崑山緊跟當前科技進步大勢,牢牢把握宏觀政策走向,以縣域發展領跑者的姿態勇立潮頭。對內,以思想大解放引領發展高質量,以改革大突破拆除制度「緊箍咒」。他們打開思想閥門,破除思維定勢,不迷信、不迷戀,用務實合作打開一片新天地。
以產業變革為抓手,整體發展學新加坡、產業提升學韓國、自主創新學我國台灣地區。在開發模式上,崑山提出了「富規劃、窮開發」「依託老城、開發新區」「先引內、後引外」「滾動發展、逐步延伸」等一系列措施,開創了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2018年,崑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加快創新轉型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提升工程實施方案(2018—2020年)》,為發展營造內生動力,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對外,以更高層次的開放為先導,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探索良性互動的共生共融之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是當前崑山發展面臨的最重要機遇。2018年6月,滬蘇浙皖共同簽署《長三角地區打通省際斷頭路合作框架協議》。崑山市雷厲風行,擬定長三角一體化崑山行動方案,清單化推進「六個一體化」,聘請專家組建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高質量推動對接上海諸多事項。
一系列密集舉動僅是開始,在做深做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這篇大文章上,崑山市持續發力,將充分用好臨滬區位優勢,推動規劃對接、設施互通、民生共享、文化交融,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務實創新的作為,把「家門口」的重大機遇用足用好,為蘇州全市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擔起「崑山責任」。
科學統籌,勇當現代化的探路者
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要跟上群眾的現實需求,要在民生服務精準性、先導性和普惠性上下更大功夫。
近年來,崑山聚焦新變化,把握新特點,堅持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匹配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高位謀劃、持續發力,系統推進綜治網格和警務網格「雙網融合」,建成投用社會綜治聯動中心,以社會治理網格化聯動機制建設為突破口,著力打造具有崑山特色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公眾安全感達98.7%,排名省內第一方陣。
以網格聚合多元主體共建,以「全要素」網格為職能定位,創新網格化治理,在基礎網格上融合安監、公安、衛計、城管等專業網格,構建專綜結合、一體聯動的社會治理網格。進一步科學界定網格功能,以網格化模式化解源頭性問題,突出對各類重點人員、矛盾糾紛、安全隱患進行源頭排查、源頭化解、源頭整治。
以聯動融合各方力量共治,構建實體化運作的聯動中心,推進「12345」「數字城管」、非警務警情和網格化四個平台的聯動整合,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問題的「一網通辦」。加強綜合執法隊伍建設,聚合各類網格工作力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突出問題、難點問題的聯動化解、聯合治理。
以信息整合各方資源共享,強化「合作、互通、共享」理念,布建大網絡,推動「三實信息」智能化採集,提高信息感知能力,推動「資源、數據、應用」三方共享。打造大平台,打破現有信息化平台條塊分割的局面,通過確立標準、規範接口,使已建和新建的業務系統能夠相互對接、一體運作。合成大數據,打破信息壁壘,連結信息孤島,逐步推動行政管理數據、機構專業數據、網際網路數據等的集成,提高信息應用的綜合效益。
通過做小社會治理單元,延伸社會治理觸角;通過制定責任清單,細化網格長工作職責;運用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對事項處置進行流程再造,不斷提升公共安全掌控度和群眾對社會治理的滿意度。崑山市圍繞十九大提出的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運用系統思維,推動職能、資源、力量等社會治理要素的科學統籌、有機整合,以系統化提升和諧度,努力在真心實意服務群眾中「闖」出一番美好生活。
厚植共享理念,實現人的現代化
崑山1988年建市以來,一直領跑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最終的落腳點不是亮眼的GDP,而是不斷攀升的百姓獲得感。崑山市委、市政府明確外來人口是本市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聚焦民生服務中頂層設計、社會保障、精神生活等關鍵點,讓新崑山人得到均等服務,找到歸屬感,將這裡視為自己的「一生之城」。崑山也因此成功入選「2018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目前崑山總人口有270多萬,其中本地人口只有95萬,外來人口占了三分之二。如何增強外來務工群體對城市建設的政治參與,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對於外來人口大市而言,要增強百姓獲得感,需要在細微處見功夫、見質量,見情懷。
在管理服務上系統推進。為了管理服務這一龐大的外來人口群體,崑山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成立了外來人口管理辦公室。2000年以來,崑山就將廣大外來務工人員的現代化提升列入「新崑山人」培育計劃:加強農民工的法治教育,改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豐富農民工的文化素養,一步步地推動他們從農民、市民進而向現代化城市公民的嬗變。
在社會保障上提升品質。醫療衛生服務提質增效,建成可容納2400張床位的東西部醫療中心和7.2萬平方米的公共衛生中心。基本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無論是城裡人還是農民,無論是外來的還是本地的,都同等對待,同等享受崑山的公共衛生服務。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最低支付比例提升至60%,不讓任何一個群眾因醫療負擔而影響基本生活。將新市民子女納入教育保障範疇,近兩年完成學校新改擴建項目40個,增加學位3.4萬個。
在文化建設上彰顯特色。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體系,實施新市民市情教育暨素質提升工程,打響「家在崑山、文明有我」特色品牌。全面擦亮崑曲、顧炎武兩張文化「金名片」,成功舉辦2019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
一座城市的現代化,如何實現人的現代化是核心。依靠「每一個人」,為了「每一個人」,崑山用新的實踐成果為人的現代化作出註解。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24期,原標題為《用「闖」勁探索崑山現代化之路》
作者:彭雷(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
責任編輯:包詠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