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上看課堂教學的創新本質

2019-07-12     立恆語文

課堂教學的本質是創新,是師生生命活力的體現。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教學設計上、教學過程中,還體現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上。前兩個方面筆者已發文做了論述,有興趣的讀者可關注「立恆語文」查看,這裡,筆者再次從後三個方面對這一問題做一闡釋,以就教於同仁。

一、從教學模式的選用上來看,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但就實際的教學過程而言,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不能千篇一律、千「課」一面。

從一種廣闊的背景上來看,教學模式的選用完全是教師自己的事,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模式來達成預定的教學目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狀況、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情況來定。但是,正如一部文學作品的產生不能脫離作家所處的時代一樣,教學理念的產生、教學模式的出現也具有時代性。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就是在當代文化思潮、教育思潮的影響下產生並出現的,因此,它是時代的產物。那麼,這是不是說,我們在上每一節課時,都要按照這種模式來上呢?答案是否定的。

古人云: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存乎一心」的根本原因就是實際情況是千差萬別的。面對千差萬別的情況,我們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模式一框到底 。所以,我們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每一堂課的教學模式。這就是教學模式運用中的創造性。

具體來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可能存在著這樣一些子模式:

1、「自主·合作·探究」式。

2、「自主·探究」式。

3、「自主·合作」式。

4、「合作·探究」式。

5、「自主」式。

6、「合作」式。

7、「探究」式。

如果再同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提問法、點撥法、調查法、嘗試法、誦讀法、示範法、資料搜集法等相結合,還會產生更多的、具體的子教學模式來。

所以,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實際運用中是非常靈活的。那種在教學模式的運用上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做法只能導致教學模式的死亡,是沒有任何前途的。

二、從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上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沒有統一的標準,它只能由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思想、經驗、特長,學生的水平、教學內容的特點、具體的教學情境和實際的教學條件等因素來確定。確定的過程就是一個使各方面因素都達到最優化組合的創新過程。

相對於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是教學為達成一定的教學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所採用的一個個具體的教與學的辦法。如講授法、誦讀法、發現法等。教學模式的選用沒有現成的答案,同樣,教學方法的選用也沒有現成的答案。同樣教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甲可能會以誦讀法為主,乙可能會以探究法為主,丙可能會以自學點撥法為主,丁可能會以提問法為主,等等。

這裡不能說誰比誰的方法優秀,只能問誰的方法最有效。而「最有效」不是隨心所欲就能達到的,也不是模仿名師的做法就能產生的。「最有效」只能建立在教師對教學中各方面因素透徹把握的基礎上有創意的教學決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學方法的選擇過程其實就是教師最富個性的創造過程。

教學手段「是指師生實現預期的教學目的,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煤體或設備」。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總是藉助一定的教學手段作用於對象而實現預期目的的。教學手段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一個必要的和重要的組成部分。

教學手段可分傳統和現代兩大類。傳統的教學手段有黑板、粉筆、標本、挂圖、模型、表格等;現代教學手段有幻燈機、投影器、錄音機、電影機、電視機、錄象機、計算機多煤體技術等。就一個具體的教學過程而言,選用教學手段的過程同選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一樣,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供遵循,它同樣需要教師在綜合教學中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有創意的教學決策,因此,教學手段的選擇過程同樣也是一個充滿智慧挑戰的創新過程。

由此可見,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從表面看,似乎與創新無緣,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它們在運用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千變萬化、不落窠臼,十分清楚地讓人們再次看到了課堂教學的創新本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l-_xGGwBmyVoG_1Znn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