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巴絨
甘孜州理塘縣亞火鄉亞火村村民
他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吊車尾」的貧困戶將生活水平發展到全村中等偏上,並帶領村民集體脫貧。2018年9月,巴絨獲得全省脫貧攻堅奮進獎。
7月31日,記者來到巴絨家,乾淨的堂屋,藏式茶几上擺滿了飲料和零食,滿滿一盆的奶渣香氣撲鼻。撫摸著全省「脫貧攻堅奮進獎」的榮譽證書,巴絨感慨地說:「如今,我們家的生活水平比以前好了很多。」
「科學+實幹」,變身氂牛養殖大戶
巴絨家祖祖輩輩以干農活為生,辛辛苦苦耕種4畝田地產出的青稞、土豆、油菜僅夠全家餬口。再加上子女老人供養負擔重,唯一的姐姐擁忠拉姆長年體弱多病花銷大,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艱難,一度是村裡「吊車尾」的貧困戶。
村幹部想方設法為他指引方向,讓他發展新的產業。「真的因為『窮怕了』,經不起任何折騰,不敢啊。」巴絨苦惱不已,鄉黨委、政府幹部多次到他家做思想工作,反反覆復勸說,巴絨痛定思痛,開始「嘗新」養殖業。
巴絨知道養氂牛要科學飼養、科學管理。2016年,他通過小額信貸借款5萬元,買了30多頭牛。他主動邀請鄉獸醫站技術員「量身」提供技術支持,在農技員的指導下搭建防寒性較好的牛舍,並定期清理圈舍衛生,查看氂牛的繁殖情況。冬季,他特別注意氂牛圈舍的保暖和疫情,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措施。不管是飼草飼料的搭配還是養殖設施的運行,每個細節都不放過,他的氂牛沒有一次因管理不當而死亡。巴絨成為全村技術最好的氂牛養殖戶。同時,他根據市場情況,將200多斤氂牛奶製品送到縣上售賣。光這一項,收益就達10000元左右。「科學+實幹」讓巴絨嘗到了甜頭,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
傳授技術,帶動村民脫貧
在自己脫貧、穩步發展中,巴絨並未只顧自家,而是幫助其他貧困戶一起發展。
說起巴絨,亞火村村主任多吉甲村豎起了大拇指:「他將學到的養殖知識和摸索出來的經驗,總結成一套簡便易學的小技巧,隨時隨地傳授給其他人,積極引導其他貧困戶發展養殖業。」37歲的貧困戶阿依經常到巴絨家「取經」:氂牛統一飼養,白天上山吃草,晚上加餐吃料,保險不能缺少。在巴絨的引導下,全村新增氂牛養殖戶10戶,戶均養殖氂牛16頭;新增貧困戶氂牛養殖戶6戶,戶均養殖氂牛14頭。
2017年4月,亞火村開始籌建村級合作社。剛開始部分村民不願意加入,擔心建合作社影響外出打工掙錢。2017年8月,以菌子加工為主要產業的合作社成立。巴絨以身示範,主動將自家挖的獐子菌交到合作社,拿著現結的鈔票到村民面前勸說:「合作社每天按市場價收菌子,當場結帳,風險小、損耗少,省時省力啊!合作社菌子收得越多,年底我們的分紅就越多。」在巴絨的帶動下,合作社的菌子收購量逐日增加。年底結算,合作社收益17萬元,全部分給了村民。2017年底,亞火村整村脫貧。巴絨和其他43戶村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如今,巴絨一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去年,兒子花2萬元買了一輛二手小汽車,去縣城再也不怕風吹雨淋。今年,巴絨計劃將老房子裝修一番,再買一套新家具。「我們一家要好生干,脫貧了就要開始走致富路。」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星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