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應屆畢生憑什麼拿到華為201萬的「天價年薪」?因為:有知識

2019-07-25   小Y嘆職場


作者 | 小Y


7月23日,網絡盛傳一張華為總裁辦電子郵件的截圖,截圖顯示:


1、華為已制定2019屆頂尖學生年薪制方案:8位2019屆應屆博士生年薪89.6萬起,其中最高的達到了201萬。
2、華為要用頂級的挑戰和薪酬去吸引頂尖人才,今年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 明年這一目標會擴大到200- 300 名。

什麼樣的「天才少年」能夠一畢業就拿到年薪百萬?

看看8位頂尖「天才」少年的學歷背景,均屬高等學府的博士生,並且都有著不錯的履歷。



有網友評論調侃說:「華為要不起我這樣的人,因為我是本科畢業。」

雖然是調侃,但不得不反應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學歷、知識對個人職業發展的重要性。

華為的這一舉動,徹底打碎了「讀書無用論」。

因為,知識不僅能改變命運,還能改變薪資!



不是「知識無用」,而是你的知識無用!


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衍生出很多的工種和職業,如農村直播網紅、農村土特產電商、自媒體等等。

加上社會發飛速發展,更之出現了拆二代、富二代等等一夜暴富的特例。

還有的人即使沒有受過高等教育,只要努力地干好自己的工作,也能過上好日子。

這個社會給很多人太多無限的可能,所以造成部分群體這樣的理解和認知,「讀書無用,知識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是的,知識未必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卻是最好的途徑。

但是,如果你在擁有一份職業的基礎上,插上「知識」這對翅膀,是否會跑得更快、飛得更高呢?

01

《超級演說家》冠軍劉媛媛:知識是寒門子弟逆襲的唯一方法


劉媛媛,一個出生農村,憑藉個人努力學習考上北大的才女,大家熟知她應該是通過《超級演說家》的舞台。

特別清晰記得她說過的一句話:「 我們家就是出身寒門的,我們家都不算寒門,我們家有沒有門。」

在如此低起點的成長環境下,劉媛媛卻實現了人生的三次逆風翻盤:

  • 第一次是從山村到北大,2周制定計劃,6個月複習,高分被北大法律系錄取。


  • 第二次是從險被淘汰到《超級演說家》冠軍,3天總結套路,4分鐘演講,感動且打動了魯豫和樂嘉。
  • 第三次是從只會讀書到又會賺錢,24歲創業當CEO,賺到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她依靠的是什麼?廣闊的人脈資源?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從天而降的運氣?...

如果一定要說她是幸運的,那這份幸運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劉媛媛,她在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大考中發揮失常,與北大擦肩而過,但最後用6個月的時間複習,時隔4年才圓夢,終於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也才有機會參加《超級演說家》,讓魯豫、樂嘉、以及大眾認識了她,所以她是幸運的。

在《超級演說家》的節目裡,毫無演講經驗的她,花了3天的時間反覆琢磨和總結演講的方法和規律,並依賴出色的演講內容和技巧打動了評委,所以她也是幸運的。

24歲,研究生畢業後的她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創業,創辦了自己的傳媒公司,從策劃活動、項目運營、對接客戶、培訓新人......很快就賺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所以她更是幸運的。



但是,這些幸運的背後,都離開不了兩字個:知識。

正是插上了知識這雙翅膀,才把她變成了從大山里飛出來的「金鳳凰」。

知識不僅改變了劉媛媛的命運,改變了薪資,更是給她帶來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人生七年》,片中訪問了十二個來自不同階層的七歲小孩兒,每七年再去重新訪問這些小孩兒到了影片的最後就發現,富人的孩子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還是窮人。

但是裡面有一個叫尼克的貧窮的小孩兒,他到最後通過自己的奮鬥變成了一名大學教授,可見命運的手掌裡面是有漏網之魚的。

而且,現實生活中寒門子弟依靠知識逆襲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


02

哈佛演講台上的農村大學生—何江知識不僅改變命運,還能改變世界


2016年5月,來自湖南農村的大學生何江成為了網絡紅人。

因為他是哈佛畢業典禮登台演講的首位大陸學生,與他同台演講的是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

和很多寒門子弟一樣,因為身處貧困的農村,他並沒有見過大城市的樣子,第一次走出農村還是考上縣城高中。

那個時候他說話會帶有鄉土口音,為了改掉鄉土口音,他努力地學習標準普通話的發音。

為了提高英語水平,他買《亂世佳人》的英文版來閱讀,並在書的空白頁寫滿了標註。

老師常常會以他為例,跟其他同學講「笨鳥先飛」的道理。

和劉媛媛一樣,何江同樣也經歷了三次人生的逆襲:

  • 第一次是憑藉「笨鳥先飛」的勤奮和努力,考上中國科技大學。
  • 第二次是拿到中科大最牛逼的「郭沫若獎」,隨後赴哈佛大學進行生物系的碩博連讀。
  • 第三次是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台,作為首位中國大陸學生登台進行演講。隨後赴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同時,在2017年,他還成功入圍福布斯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名單。併入選世界頂級智庫阿斯彭研究院(Aspen Institute)阿斯彭思想界聚焦健康學者。



何江正是眾多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優秀學子的代表之一,他的身上閃現著自信和博學的光芒。

知識改變了何江的命運,何江也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去改變世界。


在他的演講中,他提及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可以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當一個人的命運被改變的時候,隨之他也可以改變世界。而何江想做的正是想將先進的科技技術帶到世界各個角落,造福於人類。

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知識和學歷的高低顯得特別的重要。

無論是為了滿足工作需求,還是提升自己個人文化水平,知識的積累、學歷證書都能充分地說明一切。

絕大數情況下來說,知識和學歷往往是掛鉤的。在國內網際網路科技大佬中,高學歷的人才還是占大部分。

相信大家還記得2017年的烏鎮的飯局,飯局上聚齊了各大廠的大佬們,哪一個不是身出名校、身家千萬。




但那場飯局唯獨少了馬雲,有網友調侃的說:「雖然實力夠了,但差的是一紙學歷。」當然,這只是調侃的說法。馬雲深厚的英語功底相信大家也是有目共睹。

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聽不見的故事之處,還有很多像劉媛媛和何江這樣依靠知識改變命運的人。

或許在你的你身邊就有這樣的人,也或許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知識未必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但卻是最好的途徑。


知識必須轉換為能力才能改變命運!


無論是華為的「天價」薪酬的應屆畢業博士生,還是何江的高學歷背景,我們看到的都是他們積澱知識的過程,提升學歷的過程。

實質上,還沒有看到他們展現工作能力的過程。

有網友針對華為的「天價」薪酬就提出了質疑,他們只是應屆畢業生,還不能看出工作能力的如何,就開出天價,不值這個價。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學歷、沒能力」等於白搭。

職場中,決定薪資高低的關鍵因素除了學歷,還有實際的工作能力。



高學歷是入門和晉升的第一步,是一個敲門磚,是基礎門檻。高學歷可以幫助你進入到一個好的平台,可以幫助你層層高升。

但是,進入平台以後更重要的是看中個人的工作能力,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一樣能取得不俗的成就。

職場中,很多工作能力是在學校學不到的,比如工作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應酬交往能力等等,這些都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摸索。

所以,如何將知識轉化成為工作能力才是職場人必備的一項重要能力。

01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

思路決定出路,沒有了思路,也就沒有了出路。

在充滿危機與冒險的當下,我們缺乏的不是學習知識的技巧,而是揭發事務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缺少懷疑一切的心態和對固有模式的怠惰,缺少的更是高手的思維方式。

在校學習的知識大家只要用功一點誰都會,但是進入職場後,不僅僅依靠的勤奮,比的更是思考力。

很多人喜歡埋頭苦幹,卻從不思考,或者說從不深度思考。職場中,我們不僅要賣力地工作,更要巧妙地工作。

用腦去想,用心去做,更有技巧,才能更有深度地工作。

什麼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道,「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而相反,如果我們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們就能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解決思路與原則,這種思路和原則就可以被遷移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個問題只想到一個問題,而不是發現背後隱藏的規律,這樣的人顯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那麼,如何進行深度的思考呢?

1、 多問自己幾個「why」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的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所以,深度思考的關鍵就在於向自己發問,而且常常不是只問一個問題就結束,而是持續的問下去。

比如:當你要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時,你可以先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本質是什麼?」 然後再一層一層地問下去,直到找到答案。

2、 保持持續性和開放性

對於複雜問題,我們往往無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

相反,我們需要在思考中不斷地接納各種輸入,包括自己的閱歷、閱讀以及與人的交流,然後再思考,再接納輸入,直到最後洞察本質。

修煉我們的內在人格的穩定性,就是對開放性的最好支持。

02

和高手交流,比獨自思考更重要


我們常說,當你進入職場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儘快忘記你的學歷,從頭開始學。

多去接觸優秀的人,多向身邊的厲害的高手學習, 把他們作為標杆。

看看他們是怎麼做事的?怎麼做事的?自己和他們之間的差距在哪裡?如何提高?等等。

向高手學習,多和高手交流,可以讓你快速進入職場,並為你提供一些捷徑,少走彎路。



一個人過在職場混得風生水起的人,無論是領導還是同事,還是行業內的專家,他們的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術應該都是毋庸置疑的。

日常工作中,多看看領導是怎麼和領導相處的?怎麼和彙報工作的?

平常遇到了問題,他們是是如何解決的?他們的解決方案是什麼?他們的思路是什麼?他們的反應又是怎樣的?等等。

把他們當成自己奮鬥目標的標杆人物,一定會學習到他們身上的優點,在不知不覺把自己的人生高度拔一個層次,至少比原來的你高了一個層次。

把高手人物當做你的標杆,多向他們學習、交流,最終獲得的就是個人的成長和野心,才能幫助你達到未來的職業目標高度。

03

定期復盤,更新疊代


柳傳志說:「在這些年管理工作和自我成長中,「復盤」是最令我受益的工具之一。」
  • 個人學會復盤,可以加快個人成長的速度。
  • 團隊學會復盤,可以提升團隊協同作戰的能力。
  • 組織學會復盤,可以持續優化,激發創新。


通過有技巧的反思和總結,可以找到當時做決定的根據,找到問題背後的原因,找到問題的本質,找到以後遇到類似問題也適用的經驗和規律。

無論從事哪個工作,都要有復盤的能力。

無論事情做成了還是沒做成,超強的復盤能力可以讓人從中快速積累經驗,讓自己跑的更快。

簡單說來,復盤可以達到的效果有這兩條:

  • 優化弱項,強化強項
  • 明確自己的價值,明確工作的價值


那麼,做好復盤有比較高效、實用的方法是什麼呢?

陳中在《復盤》一書中提出了「 GRAI 復盤法」,這個復盤法有4個步驟:

  • Goal(目標回顧):當初的目的或期望是什麼?
  • Result(結果陳述):和原定目標相比有哪些亮點和不足?
  • Analysis(過程分析):事情成功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包括主觀和客觀兩方面。
  • Insight(歸類總結):通過以上的分析找到事物更有效、更符合本質規律的做法,比如需要實施哪些新舉措,需要繼續哪些措施等。


可以按照這4個步驟和順序,完成一次簡單的復盤。




其實,在我們日常工作中也常常有復盤的行為。如寫日報、周報、月報,都是一次簡單的復盤。

通過每日、每周的反思、疊代,可以不斷提升個人能力。

發現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職場成長的基礎技能。通過復盤,不但可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經驗轉化為能力,讓自己跑的更快。

復盤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事件真實的樣子。很多人因為偷懶或者不願面對真實情況,所以不去復盤。

雷軍曾說:「不要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換句話說,做好復盤就是有技巧的戰略勤奮。


「寫在最後的話:」

華為公司表示,要想打贏未來的技術與商業戰爭,技術創新與商業創新雙輪驅動是核心動力。

而創新就必須要有世界頂尖的人才,有頂尖人才充分發揮才智的組織土壤,今後逐年增加頂尖人才,以調整公司隊伍的作戰能力結構。

可見,無論從社會角度還是企業角度來看,頂尖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力量。

無論是這8位博士生,劉媛媛、何江,還是網際網路大佬們,他們都是享受了「知識」帶給他們的福利,不僅改變了他們的命運,還改變了他們薪資。

要相信,任何一個時代,都不會虧待有知識的人。


-END-


作者:小Y,國家職業生涯規劃師、心理諮詢師,具有8年項目管理經驗、4年企業培訓經驗的職場寶媽。專注職場領域,實現個人成長。

歡迎關註:小Y嘆職場,你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