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為什麼會落後於世界潮流?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的命運

2019-05-21     北斗維斟

近代是相對於古代的一個時間概念。近代就意味著在經濟上商品化,政治上民主化,思想上理性化。一般來說,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從14世紀義大利產生文藝復興開始,隨後歐洲產生了新航路開闢和宗教改革,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崛起。然而,同時期的東方卻沉醉於帝國最後的輝煌。中國從明朝開始,就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了,在清朝的時候,西方已經出現了工業文明。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近代的衰落,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文字獄、八股文等,而是應該深入地分析農耕文明的內在的根源。

一,農耕文明的保守性

中國的地理環境和西方迥然不同。首先,中國地理環境相對封閉,西有青藏高原、北有大漠和西伯利亞冰原地帶,東南為太平洋。這這樣的封閉環境下,中國文明和外界的交流有限。其次,中國的文明產生的中原地區十分適合農業生產,中國文明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以農立國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春秋戰國以後,中國農業便進入了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時代。

中國地形

小農經濟具有自身的許多特點,如封閉性、保守性、自足性。這些特點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點也是以保守性為主。對於國家來說,農業可以提供穩定的賦稅、糧食、勞役和兵源,也有利於社會穩定,而工商業者遷徙不定,不利於控制。因此從戰國開始,法家學派就提出「重農抑商」,將黎民束縛在土地上,以供君主「牧民」。工商業容易向農業爭奪勞動力,因此統治者往往出台許多政策以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如國家專賣政策、賤商令。中國的重農抑商政策時而加強,時而放鬆,但是從未被廢除過。

男耕女織


這種政策延續到了明清時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由於美洲高產作物——玉米、甘薯等引進,推動了中國土地的開墾,提高了人口容量。明清是傳統小農經濟的巔峰,同時也是重農抑商最嚴格的時代。其中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實行了「海禁」和「閉關鎖國」。明朝建國之初就實行了海禁,禁止了民間的對外貿易往來,直到明朝後期才廢除。清朝初期實行海禁,康熙時期廢除,乾隆時期發展為「閉關鎖國」。之所以實行海禁,其根源就在於小農經濟具有自主性,中國不需要和外界進行了物資的交換。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日用有資,並沾余潤。」——乾隆

馬戛爾使團訪華


重農抑商政策對工商業的打擊十分嚴重。在中國古代,工商業者及時賺了錢,也不會投資擴大生產,只會求田問舍,將自己變成地主。因此中國古代的工商業不管如何發展都是無法產生資產階級的。明清時期的徽商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徽州地區土地十分貧瘠,然而這裡的土地價格卻十分昂貴,這是為何呢?原因就是徽商經營發財致富後,便在徽州買土地莊園。因此,重農抑商使得工商業難以擴大生產,導致社會轉型了缺乏動力,這是中國不能產生資本主義的最基本原因之一。

徽州


二,小農經濟必然產生高度集中的集權體制

農耕文明總是會產生專制體制,在中國如此,在印度、兩河流域、古埃及甚至斯達巴也是如此。其根源在於小農經濟具有脆弱性,需要強有力的集權來維持正常的經濟生產。這裡的脆弱性有很多方面,例如洪澇災害頻繁、戰爭破壞、土地兼并等。但是對小農經濟威脅最大的還是工商業。

都江堰


在統治者看來,工商業者好逸惡勞,會吸引大量的農民參與其中,最終影響社會穩定。因此,國家將會實行了一些列的高壓政策,這些政策在商鞅變法時期表現得淋漓盡致。如禁止一切工商業和服務業,甚至連學術活動也被禁止,讓百姓沒有其他出路,只能從事農業。從事農業會導致收入低,饑寒交迫,於是商鞅出台「軍功授爵制」,讓筋骨強勁之人去參與戰爭,已獲得功名利祿,進入統治階層,為君主服務。

商鞅


一旦取得了爵位,這些人便開始對農民剝削,殘酷的鎮壓,以保讓農民維持在最低生活水平線左右。這樣農民才會努力去參與戰爭,以求當官。秦朝之後,儒家思想成為了社會主流思想,但是其本質並沒有變化。儒家思想鼓勵人們「學而優則仕」,讀書當官成為了人們畢生的追求。

科舉制


在這樣的運轉體制上,專制就出現了。下層人民受到剝削壓迫,便努力通過統治者提供的「通道」進入統治階層,之後繼續壓迫下層人民。這就是商鞅流毒千年的統治術。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其他通道均被堵死了。經商吧,有重農抑商的政策;一心搞技術發明吧,那叫玩物喪志,醉心於奇技淫巧;搞學術活動吧,那是空談誤國。即便是經商,那也是官商合一;即便是搞發明,那也是為了農業服務;即便是學術活動,那也只能經世致用。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大階層,士的地位最高,工商業者的地位最低。這種等級差別讓人們都去追求讀書當官,為君主服務,這就是中國專制制度根深蒂固的思想基礎。

三,小農經濟下,中國只有技術,沒有科學

我們常常認為中國古代科技十分發達,我們得意於四大發明、中醫、農學和天文學的偉大成就。然而實際上來說,中國的古代這些成就都不是科學,只是技術。什麼是科學,科學就是由理論支撐的嚴密的自然哲學體系;什麼是技術,技術就是為現實服務的經驗技藝。技術的出現不需要理論的支撐,即便是有也是牽強附會的神學——如中醫中的陰陽五行論、天文學中的天人感應等。技術需要的是經驗的不斷積累,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技術領先的國度。


我們農學是一門種植莊稼的技術,醫學是一門看病的技術,天文學是一門製作曆法的技術。技術必然是來源於經驗,服務於現實。對於遙遠的理論來說,中國人則以「杞人憂天」「空談誤國」來看待。如中國的記錄了許多天文現象,但是古人不會對此作出任何邏輯意義上的解釋;中國古人發明了火藥,但不知道原理是什麼;中國古人發現過「勾三股四玄五」的規則,但是無法去證明和演繹,只會記錄零星的現象。


這些技術無一例外都是為了農耕經濟所服務的。曆法是為了指導農業生產,算術是為了計算土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天文學又是為了制定曆法……這樣的技術讓中國的農業長期領先於世界,一直到明清時期,中國的農業生產一直讓歐洲望塵莫及。然而,單純的技術也限制了中國科技的進一步發展。

由於缺乏高度的理論體系,使得中國的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停滯不前。社會形態不便,人類的經驗也難以再有新的突破,技術也就沒有了突破。中國在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耕耙耱技術,一直用到了清朝,唐朝時期出現了曲轅犁,也一直用到了清朝。明清時代人們使用的工具居然和秦漢時代大同小異。

曲轅犁


然而西方就不同,西方是哲學至上,先研究理論,再去證明。當西方技術水平低下的時候,他們理論就這被成為了哲學,高高在上,難以觸摸,似乎毫無用處。但是一旦他們的技術水平提了起來,能夠和理論接軌,那麼他們的科技就能夠突飛猛進了。早在羅馬時代,歐洲就反覆爭論一些理論問題,一直爭論到了近代。17世紀,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理」,如果放在中國,誰會去理會牛頓呢?

天壇


因此,在明清時期,中國的技術已經基本走到了盡頭,而西方的科學卻方興未艾,並遠遠地超越了中國。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確實發展得太過緩慢了。兩千年前孔夫子就教導學生.習六藝,到了清代,中國的學者和儒生還在讀《五經》。《五經》即《六藝》,不但沒有發展,而且還少了一藝。劉邦殺害功臣,到了朱元璋還殺功臣,秦始皇築長城,到了明代依然修築長城;大唐王朝修皇宮,到明清兩代仍舊修皇宮。當然無論什麼時代,飯總是要吃的,房子總是要蓋的,但如果從漢武帝吃到西太后依然是老一套吃法,而從秦始皇到宣統皇帝,一樣不離秦磚漢瓦,那麼,這個民族的命運就有點危險了。 ——《中國全史》


因此,中國之所以在明清時期衰落,其根本原因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本質所造成的。如果沒有西方的衝擊,中國也可以過渡到近代商業文明階段,但估計還要多花幾千年的時間。當然,這並非是說農耕文明就一定比海洋文明低級,只是兩種文明各有優缺點。每一種文明都不能故步自封,不然就會走入死胡同。中國文明在近代受到了西方文明的衝擊後,融入了西方文明的許多優勢,才爆發出了前所未有的復興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t_C_2sBmyVoG_1Z4d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