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演變,人們的營養越來越好嗎?其實我們都進入了一個誤區

2019-12-19     指點江山

所謂的「肥胖」,則是指:一定程度的明顯超重與脂肪層過厚,是體內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積聚過多而導致的一種狀態。由於,人們食物攝入過多或機體代謝的改變而導致體內脂肪積聚過多造成體重過度增長並引起人體病理、生理改變或潛伏。

所以,在當今社會下,減肥已經成為了一個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專家和明星都曾說過:減肥無非兩大秘訣,管住嘴、邁開腿。但是,對於又懶又饞的現代人來說,哪一條都不好實現。單說管住嘴這一條,奶茶、炸雞、火鍋……美食誘惑這麼多,現在的人根本克制不住對美食的嚮往。

其實,不僅在現代社會,自古人類就有「貪吃」的惡習,甚至,中國人一度形容吃貨為饕餮、老饕。饕餮,相傳是龍的第5個兒子,常見於青銅器上,有頭有嘴沒有身子,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物,古書《山海經·北次二經》介紹其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手。

它最大特點就是能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從古至今,因貪吃而得病的人不在少數。比如:一到逢年過節,醫院腸胃科的病人就會增多,各大媒體也開始提醒人們不要大魚大肉。

在很多人看來,「貪吃」是人的一種本性。達爾文也曾經提出這樣一個理論:「不論是動物還是人類,特定的某種性狀,比如功能、結構或行為,能夠長久地延續下來,是因為有其適應性。」也就是說,「適者生存」。當然,暴飲暴食顯然不是達爾文所謂的「適應性」。

但是,為什麼古往至今人類總是難以改掉「貪吃」這一習性呢?另外,人到底是素食動物還是肉食動物呢?

要討論人類到底是素食還是肉食,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從人體結構的角度看,人類應該屬於肉食動物。原因在於,素食動物的大腸都比較發達,可以輕鬆分解植物中的纖維素,比如,兔子這類動物,對青草的消化、吸收能力很強,但是,人類的大腸卻沒有這般強的消化能力。

其次,從生理功能的角度看,人類又像是素食動物,肉食動物對於肉的消化能力非常強,比如,獅子、老虎和豹子之類的動物,即便頓頓是肉,也不會有高血脂、高血壓的壓力。但是,人類就不一樣了,人類的腸胃對於肉食的處理能力有限,如果像肉食動物那樣只吃肉,長期如此,人類的身體肯定受不住。

因此,現代生物學家認為,人類是一種以素食為主的雜食性動物。

從原始時代到現代,人類漸漸掌握了烹飪食物的技巧和能力,通過切割、燒烤、烹煮等形式,將原本需要大腸進行處理消化的過程轉向了體外,減輕了大腸的負擔的同時,也減弱了大腸的消化能力,所以,過多食用肉食對人體是一種負擔。

在人類數百萬年的進化史中,曾有過一段漫長的狩獵——採集時期,這一時期,人類主要的食物是從野外捕獵到的動物,以及採集到的瓜果蔬菜。直到很久之後,才逐漸發展出農業社會,進而走進了文明世界的大門。現今,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步入農業社會對人類到底是福是禍呢?

大部分人肯定認為:這是人類的進步。但是,根據專家們的研究發現,曾經在希臘、土耳其出土的史前期人骨,經過測量發現——男性平均身高177.8cm,女性平均身高為167.6cm。但是,公元前4000年出土的人骨,經過測量後發現,男性平均身高160cm,女性是155cm。

經過時代的演變,人類的平均身高不升反降,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情況反映人們的營養情況越來越差。也就是說,進入農業社會後,人們反而吃得更差了。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有些人可能會疑惑,明明吃的食物更精細了,怎麼營養價值還低了呢?

這要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方面,史前期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靠捕獵和戶外採集,在那段艱苦的時期,人類有什麼吃什麼,所以,相對來說,食物種類非常豐富,營養也很均衡。但是,進入農業時代之後,大部分食物都是富含澱粉的農作物,比如,水稻和小麥等,食物比較單一,營養並不均衡。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總是強調飲食的多樣性,食物多樣營養才能均衡。

另一方面,農業時代的人靠種植農作物生存,可以說是看天吃飯,一旦天氣出現較大變化,或者出現自然災害,人類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70多年的饑荒導致無數人餓死,古代一場瘟疫就能毀滅一個村莊……也就是說,農業社會中,人們面臨的生存風險更多。

最後,在農業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還產生了階級分化和性別歧視。無論是食物還是土地,都要按照階層進行分配,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大量的底層人民只能活在溫飽線,就不用說吃到豐富的食物了。

當然了,時代的演進總是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農業社會的缺點並不能掩蓋它的優點,在這裡,我們就不再一一贅述了。

我們的探討,只是想說明:史前期的人們雖然過著較為原始的捕獵——採集生活,但是,長期食用肉類、果實、堅果的飲食搭配,給人們帶來了較為豐富的營養。而進入更為先進的農業社會後,以澱粉為主的飲食搭配並沒有那麼豐富的營養了。

文章的最後,我們再來討論下一開頭提出的問題——人類為何如此貪吃呢?

其實,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中,絕大多數時間,人類的食物總是匱乏的。狩獵——採集時代,能不能吃飽要看「運氣」,吃不飽飯是常態;農業時代,看天吃飯,餓肚子也是常有之事,逢年過節,一有機會就猛吃猛喝;進入工業時代之後,雖然飢餓的問題解決了大半,但是,食物加工產業如火如荼,食物的香氣和賣相都十分誘人,在感官刺激下,人們很難抵擋住誘惑。

可以說,「貪吃」已經成為刻在人類基因里的一個屬性了。

然而,現代社會中,都市人運動量大大下降,缺乏運動卻攝入較多的熱量,導致很多人都有肥胖的困擾,由此,「貪吃」就變成了一種「有害性狀」。

總而言之,還是一句話——「食物雖然美味,可不要貪吃哦。」

參考資料:

【《山海經·北次二經》、《人類進化史》、《農業社會的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r1gIG8BMH2_cNUgvB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