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人最討厭的烏鴉,在這個民族中,竟然成了他們的「神靈」

2020-06-05     指點江山

原標題:漢族人最討厭的烏鴉,在這個民族中,竟然成了他們的「神靈」

提起烏鴉這種動物,很多朋友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晦氣」。大多數人的觀點,在古代巫書的記載中,烏鴉和黑貓一樣,常常是死亡、恐懼和厄運的代名詞,烏鴉的啼叫被稱為是凶兆、不祥之兆,甚至,人們認為:烏鴉的叫喚,會帶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靈魂,因此,烏鴉被人們所討厭,認為是大不祥之鳥。

從這裡就能看出,烏鴉在多數地區都是非常不討喜的。

殊不知,在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中,烏鴉是一種吉祥的圖騰。不只是滿族,我國先民對烏鴉的崇拜歷史久遠,連太陽在遠古神話中亦被稱作「金烏」。西漢時期,巫師習慣用烏鴉進行占卜,由此,衍生出不少關於烏鴉占卜的著作,如《陰陽局鴉經》等。

人類對烏鴉的崇拜,始於古代先民的生產方式。古人最早崇拜烏鴉,是在漁獵時期。古人以打獵作為生存手段,烏鴉能讓獵人更快地尋找到死去未久的獵物,進而獲取更多的食物。與此同時,還有許多部落崇尚黑色,而烏鴉這種通體全黑的動物無疑更受歡迎。

等到人類邁入到農耕文明時,烏鴉就變得不討喜了。因為,雜食性的烏鴉喜歡偷食農作物,所以,侵害了農民切身利益的烏鴉成為了人類討厭的對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類遠離山林,並有了高效獲取食物的方式後,食腐的烏鴉便失去了利用價值,反而成了一種報喪的信號,深受人們反感。

那麼,為什麼滿族等少數民族仍保持著對烏鴉的崇拜呢?

這是因為,這些少數民族保持著長時間的遊牧習俗,世居白山黑水之地的滿族人需要藉助烏鴉搜索獵物的蹤跡。此外,烏鴉解救過滿族人祖先的傳說,也讓烏鴉直接成為滿族人的精神圖騰。在《滿洲實錄》這本清代文獻中,便記載了關於烏鴉的神話傳說:

「其子孫暴虐,部署遂叛,於六月間將鄂多理攻破,盡殺其闔族子孫,內有一幼兒名樊察,脫身走至曠野。後兵追之,會有一神鵲棲兒頭上,追兵謂人首無鵲棲之理,疑為枯木遂回,於是樊察得出,遂隱其身以終焉。滿洲後世子孫,俱以鵲為神,故不加害。」

在一些坊間傳言中,烏鴉還曾以同樣的方式解救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據說,在戰爭期間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曾兵敗,為了躲過敵人的追殺,他們趴在地上佯裝死屍。烏鴉棲落在二人的身上,讓敵人誤以為他們已經氣絕,這才使得滿清的國祚得以傳續。

瀋陽清寧宮前的一根索倫杆,據說,就是該傳說的證據。靠烏鴉逃出生天后,皇太極便立起了一根索倫杆,在杆上放一個盛滿食物的小碗,讓路過的烏鴉有食可吃。此外,皇太極還禁止民間獵殺烏鴉,違令者重罪。顯然,這已經脫離了女真人最早的烏鴉崇拜。

對於被解救的皇帝來說,能被烏鴉所搭救純屬萬幸,用實際行動報答烏鴉也是理所應當的。對於滿人來說,因為烏鴉解救了他們的先祖,所以,他們願意將烏鴉視作圖騰,世代膜拜。

實際上,被滿族人視作圖騰的鳥類不止烏鴉,還有喜鵲。

滿族文獻中有這樣的記載,在逃亡期間,有一隻喜鵲落在了小罕的腦門上,讓敵人認為小罕是稻草人,使其得以逃生。顯然,該記載與烏鴉救樊察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為什麼拯救了滿族人的鳥兒是烏鴉和喜鵲,而不是其他鳥類呢?歸根結底,還是離不開女真人的鴉鵲崇拜。薩滿教普遍認為,烏鴉是生活在山林之中的格格,只要有它在身邊,進山的獵人就能平安歸來。因此,滿人進山打獵之前,都會先進行一套祭祀烏鴉的儀式。

《烏布西奔媽媽》中則記載,烏鴉原是神明的親隨,在一場戰爭中這名親隨吃掉了有劇毒的黑草一命嗚呼。親隨死去之後,化身為黑鳥,每天在人馬屯寨附近巡邏,為族人預警。在一些薩滿神諭中,則稱烏鴉是黑夜之神。因為,烏鴉的羽毛是「沒有太陽時的顏色」,所以,這種鳥兒是黑夜的使者。也因此,他們認為:只要有烏鴉存在的地方,人們便會獲得夜間的安寧。

歸根結底,滿族的烏鴉崇拜還是源於烏鴉給遊獵民族帶來的利益。烏鴉喜歡吃腐肉,所以,烏鴉經常會憑藉敏銳的視覺和嗅覺飛向死去的野獸,人們跟隨烏鴉而行,往往會有意外收穫。

當然,不單是滿族,在中國西藏和四川一些地區,烏鴉也是作為一種神鳥來崇拜,無論是發掘的吐蕃文獻還是西南地區的「懸棺」和「天葬」習俗,均證明這一點。武當山為道教宗祠,把烏鴉奉為「靈鴉」,並在山上建有烏鴉廟,「烏鴉接食」為武當八景之一,就是進山的遊人,也要隨身攜帶一些食品,散放給烏鴉來啄食。並且,在與我國東北地區隔海相望的北美西北部地區,也同樣有著烏鴉崇拜。

這足以證明,烏鴉是古代遊獵民族獲取食物的夥伴。畢竟,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人類憑藉自身力量獲取獵物的效率太低,烏鴉無疑會助力古人獲取更多的獵物信息。

參考資料:

【《烏鴉的文化涵義》、《烏布西奔媽媽》、《滿文老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O9SkgnIBfGB4SiUw0_J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