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隆陽區漢莊鎮的西山片區,有一個望得見巍巍青山,看得見綠嶺峨峨,賞得到田園風光,記得住悠悠鄉愁的小山村——金竹田村。昔日,靠山吃飯的金竹田村民在窮熬苦等的日子裡節衣縮食、廣墾薄收,再加上出村的道路坑坑窪窪、十分難走,日子過得異常艱難。好在大山的子民天生就有一股不認輸的韌勁,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仍有不少家庭處在貧困狀態,但很多人家已然逐步過上了衣食無憂、田地豐產、道順且長的好日子。如今,追求美好生活從未止步的他們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在各級黨委政府、扶貧工作隊、村幹部以及群眾的齊心協力下,不僅7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告別了貧困,整個村也來了一場徹頭徹尾的美麗「變形」。
如果將改革開放以來金竹田村富裕戶、豐產田、寬敞砂石路稱為「踏上了致富道路」的話,如今疊繡出來的「人和、村美、產業興」的迷人新三景完全就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離現實越來越近了」。
「家和才能萬事興」
金竹田村不斷創新的群眾善治模式,讓村裡大大小小的事有了「頭雁」,陸續成立了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三支隊伍」:青壯年義勇隊、半邊天文化隊、夕陽紅調解隊,挺起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主心骨,危重工作有人干、矛盾糾紛有人解、文化氛圍有人帶動;更有「群雁奮起」,村裡老人有人前去照顧了,圖書室里有人自發看起了書,村裡的衛生有人主動負責了……這一股股由群眾匯聚而來的溫暖力量讓金竹田逐漸成為了相親相愛的「一大家人」。
「俗話說家和才能萬事興,村裡這3支隊伍的組建讓群眾之間形成了合力,從冷眼看到熱心干,群眾之間和氣了自然而然工作就好開展了。」金竹田村黨支部書記楊國發說,「這3支隊伍從無到有、從有到好,有效應對了鄉村治理的新挑戰。」
眼看著金竹田村越來越好的變化,金竹田人的幸福感正快馬加鞭邁向「五星級」,群眾一致認為是「三支隊伍」起了個好頭,是村裡最拿得出手的東西。除了最拿得出手的東西,村容村貌的變化也讓群眾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竟也成了心裡的驕傲。
「因為家鄉的美,讓我漲粉的願望更加強烈了」
森林與村莊是藝術最自然的舞台,掩映在群山之中的金竹田村,以傳統文化為內容的牆體繪畫讓整個村莊鮮活起來,映照進村民心裡。晚上燈火通明的文化活動室聚滿了村民,或是輕歌曼舞、或是讀書看報、或是下棋看電視……傳統村落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孕育出金竹田美麗鄉村的新景象;硬化入戶道路,解決群眾出行最後一米的問題;每3戶放置一個垃圾桶,統一建造垃圾焚燒爐破解生活垃圾處理難題;定期開展衛生評比活動,頒發「家庭環境衛生模範戶」獎牌,村民比學趕超的動力更足……總之,大家都想著法子讓村莊從「里子」到「面子」都變美,變得有內涵,房前屋後栽花、路邊植綠已是家常。
正是有了這樣的底氣,半邊天文化隊隊長張春艷隨時隨地通過抖音、快手等平台在宣傳推介著家鄉的美、家鄉人的情,如今已吸粉上千人了,點贊數達5萬多。「因為家鄉的美,讓我漲粉的願望更加強烈了。」張春艷調侃道。
推窗見綠,出門就賞景……這樣的金竹田是村民美好的遇見,同樣也是從保山城區出發的騎行者駐足留戀的村落。在持續推進宜居宜養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金竹田朝著養眼、養心、養身的方向邁進,把目光聚焦在了增加村子的「造血」功能上。
「產業造血,拓寬致富路」提振鄉村經濟
循著春風的腳印,牽著新夏的爛漫,金竹田村田間地頭忙碌的身影點綴在脫貧致富的土地上。隨著魔芋市場的走紅,香櫞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不斷被發掘,金竹田村因地制宜瞄準了魔芋、香櫞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採用集體種植和個人自願種植兩種方式,將魔芋套種在香櫞樹下,實現一地兩產業。目前已形成2800畝香櫞產業、480畝魔芋產業。
為進一步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穩住群眾致富的源頭,漢莊鎮黨委政府積極引進了隆陽區愷琪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社,建成莊房魔芋生產加工扶貧車間,實現產供銷一體的立體產業發展模式。
理順了魔芋與香櫞產銷的所有環節後,金竹田村群眾更是激情飽滿,用真心、用真情經營著「自家」的產業和集體產業,在心裡已進行無數次展望豐收。
「車間引進先進生產設備,加工產量大、效率高,可對魔芋、香櫞、核桃等進行深加工。用工需求大,長期用工每天20至30人,除此之外,魔芋種植基地里也有一部分工人,就業崗位優先給貧困戶。」扶貧車間負責人王順華說。無論針對貧困戶的就業綠色通道還是致富道路的拓寬,金竹田村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小康社會奮進。
小康社會奮進的路上,在迷人新三景的持續發力下,金竹田將以驚艷的容顏亮相在保山山水田園城市的建設格局之中,亮出幸福的鄉村生活。金竹田村並不止步於此,它還朝著打造保山乃至全省美麗鄉村建設最得意、最拿得出手的鄉土品牌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