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倒閉指南

2019-09-10   保乎筆記

最近兩天看後台,有幾個略帶「腹黑幽默」的讀者在問:

「光大永明達爾文超越者,定價這麼便宜,保險公司能不能賺到錢?保險公司做這麼便宜的產品不怕倒閉嗎?我買了會不會吃虧?」

精算君感覺到一絲「得了便宜又賣乖」的意思,哈哈!

笑歸笑,精算君非常理解消費者的考慮,畢竟這種類型的中大型保險公司,就沒有見過這樣「激進」的產品。

於是,很多消費者在一遍一遍接受這「想買又怕」的靈魂拷問

好,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說「保險公司倒閉指南」

這裡先插播一段廣告

精算君呼籲各位小夥伴打開抖音app,搜索「保乎筆記」,就可以找到啦!大家一定要幫我多點贊哈。

一、保險公司生存法則

在說保險公司會不會因為激進產品倒閉之前,精算君幫大家梳理這樣的一個問題:

你了解一家保險公司經營邏輯嗎?它的核心生存法則是什麼?

其實,一家保險公司的經營秘密,就三個率:

(1)資產回報率

(2)負債成本率

(3)財務槓桿率

說得有點拗口,沒事,精算君想借用巴菲特先生對保險公司的投資邏輯「浮存金」,來給大家簡單解釋解釋。

「浮存金是一項我們持有但不屬於我們的資金。在保險公司的營運中,浮存金的產生原因在於保險公司在真正支付損失理賠之前,一般會先向保戶收取保費,在這期間保險公司會將資金運用在其他投資之上。

當然這樣的好處也必須要付出代價,通常保險公司收取的保費存在不足以支付最後發生的全部損失與相關費用,於是保險公司便會發生承保損失,這就是浮存金的成本。

而當一家公司取得浮存金成本,就長期而言低於其他管道取得資金的成本時,它就有存在的價值;一旦保險事業取得浮存金的成本遠高於市場利率時,它就像是一顆酸檸檬。」

巴菲特已經幫我們把保險公司經營核心梳理出來了:

保險公司即便要承擔承保損失,只要損失有限,保險公司做好了投資,就能長期盈利的,前期的業務虧損也能存在價值!

二、保險公司選擇賣什麼保險,是由誰決定的?

那麼,回過頭來看,保險公司開發高性價比的產品,真的會讓消費者買到破產嗎?

保險公司開發了高性價比的產品,原則上,說明這家公司願意承擔一定程度的承保業務虧損,或者說即便這些業務不虧損,但是內含價值並不高。

但是,光有產品就行嗎?

當然不行,保險公司得真的把產品賣出去,換回來保費,才能真正用承保業務虧損換回來長期現金流去做投資吧!

怎麼賣出這些產品呢?

這裡又涉及到保險公司選擇什麼渠道賣保險的問題。

成熟保險公司,例如X壽、X安、X平洋等老牌公司,他們已經長期經營,有成熟的個人代理、銀保保險、電話中心等銷售渠道

每個渠道銷售的產品都有明顯的區別和定價策略,例如個險渠道,主要以儲蓄型的年金和長期保障型的重疾險+終身壽為主。這個渠道的特徵是組織利益必須夠豐厚,這樣才能支撐起一級分公司、二級分公司、支公司、營業部、最後到代理人的銷售利益和組織利益分配。

對於高性價比產品,因為價格低,佣金率有限,所以根本支持不了這種渠道利益分配機制,一般來講不是有成熟個人營銷渠道的大保險公司的首選

而作為新保險公司、或者已經成立一段時間但個險渠道還很弱的保險公司,網際網路渠道+網紅產品組合,也許是一次彎道超車的新機會

因為在網際網路渠道,消費者的主動購買意願更強,按照雷布斯的思路,把產品做的極致(責任簡化,銷售費用和管理成本降低),將產品的價格降低到最低,然後利用有保險教育能力的或流量優勢的網際網路渠道,也能產出不少保費。

事實證明,的確也是如此,雖然目前網際網路渠道的長期險銷量還遠不足以震撼傳統個險和銀保渠道的,但是很明確的增長趨勢已經出現了。

而且,這些網紅產品按照目前的內含價值評估邏輯,對保險公司也並不是完全虧損。只是將傳統業務的90%價值率水平,直線拉低到20%、10%甚至個位數的水平,做了個「薄利多銷」的嘗試而已。

三、網紅產品會導致保險公司虧損嗎?

做了這麼便宜的網紅產品,還能賣出不少保費,那保險公司承保虧損的風險究竟有多大

保險公司真會嚴重虧損嗎?

在一個完整的保險期限內,我們最後真正要付出的理賠成本有多少?老實說,保險精算師也只能基於目前的理賠經驗數據對未來進行預測,最多假設未來疾病發病率在持續上升,然後結合未來的投資收益假設,做一個評估測算,看看這款產品的極限經營情況。

當然,對於某些保險產品,由於定價過於激進的問題,的確未來可能會出現80%甚至90%收進來的保費都會賠回去。那怎麼辦?

精算君建議保險公司做好心理預期,如果還是認為這樣的產品適合當下公司的發展需要,那就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去定價和銷售就行了!

這樣激進的定價是否合理,就用時間去證明吧!

從目前的趨勢看,網際網路產品加上有各種有形核保+無形大數據風控手段的前置加持,在剛承保頭幾年內的理賠率上,目前雖不敢說遠勝於傳統渠道,但已經能看出一些優勢。

最後,精算君建議保險公司要管好自己的投資團隊,巴菲特上面也說了,投資做好了,一定程度上的承保業務虧損,是可以接受的。保險公司倒不了,還能持續盈利。

關於保險公司的投資,也是一門大學問,有空精算君開一篇專題給大家說說。

四、監管是怎麼做的?

今天這篇文章囉囉嗦嗦科普了下「保險公司倒閉指南」,其實裡面的內容都是與保險公司自身經營的邏輯有關,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就是這個意思。

精算君知道大家也很關注國內保險監管

從監管的角度說,所有的產品定價要求(例如最近限制4.025%年金產品開發)、對償付能力要求、對保險公司投資要求等,都是按照市場經營趨勢和規律,給保險公司保駕護航。

不過,按照現行的監管規則,我國保險公司是可以申請破產清算的。但是,在走到這一步之前保險保障基金早就作為股東注資入保險公司,直接下場成為保險公司的股東。

例如最近非常有名的安邦保險事件,在2019年6月25日,經過一年多的整改,安邦保險正式更名「大家保險」,註冊股東只有三個:

保險保障基金,最大股東,認繳資本200億,

上海汽車工業集團,認繳資本約2.49億元,

中石油,認繳資本1.11億元。

這就意味著,大家保險集團正式開始了監管接管的過渡性階段,銀保監會幫助大家保險集團重新招募經營團隊,重組公司核心資產,重新建立核心業務模式、渠道和產品體系,最後幫助大家保險引進新的戰略投資人,完成重組

當然,原來安邦集團已經賣給消費者的保單、已經白字黑字寫在保險合同上的各種保險利益,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只不過在新的保險合約上,未來我們就再也看不到「安邦」二字了!

保乎·小結

看到最後,你可能會疑惑,有監管兜底,這幫搞保險公司的會不會都去開發極致性價比產品呢?

中短期內,當然不會!

這些成熟保險公司在過去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間,投入非常高。而且保險公司的股東們,其實都是逐利的金主,已經有非常成熟的渠道,保險產品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自降身價、做便宜產品呢?

準確點說,當以便宜產品為主的網際網路渠道,成為市場保險銷售方的主流之一,也許就能推動原來的行業大佬們來認真考慮「性價比」這件事情了!

當然,這離不開我們在網際網路渠道一起買買買把這些網紅產品!

我看你們都骨骼精奇,有沒有信心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