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徜徉在陽穀縣閻樓鎮王莊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乾淨整潔,村裡不光有了硬化路、健身活動場所,更有了文明「溫度」。村民說,這都多虧有個好支書,帶著大傢伙兒一起干。
王莊村的村支書名叫王廣策,今年48歲,擔任村支書已有6年。
「沒有產業支撐,致富就是空談。」王廣策從上任之初,就大膽提出了「抓產業培育,促經濟發展」的工作思路。現在王莊村山藥豆種植面積達到200餘畝,有20多戶村民成了狐狸、貉子養殖專業戶。
眼看著村民日子好起來,新的挑戰又來了。王廣策說:「近年來,鄉親們富起來,家庭、鄰里的關係卻有些淡了。」鄰裡間的小糾紛不斷、婆媳矛盾也頻頻發生……王廣策覺著這樣的「小事」並不小,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點做不好,村子怎麼能談興旺?
百善孝為先。在王廣策看來,鄉村文明可以從「孝」抓起。「在農村,別小看一個『孝』字,它能讓人感恩父母,家庭鄰里和睦;也能讓人感恩社會,整個村莊增添凝聚力。」王廣策說.
去年下半年,王廣策開始帶領村民從樹孝風著手,讓知恩感恩的風氣滋養村民的心靈。豬年春節前,村幹部在喇叭上號召村民給自家老人打掃衛生、置辦年貨,讓老人們過一個乾乾淨淨、舒舒服服的新年。半月後,他和村幹部一起,走街串戶,用照片記錄下本村70歲以上老人的生活狀況:屋裡生沒生爐子,被子干不幹凈……然後把所有照片都掛在村文化廣場上。
「誰孝誰不孝,不用別人說,各人心裡都有數。」王廣策說。照片一直掛到元宵節,正月里來走親戚的外村人也能看到。人要臉樹要皮,現在,孝順的更孝順,不孝順的也變孝順了。
抓好了村裡的孝文化,也抓出了村裡的和諧氛圍。今年,王莊村整體硬化路面,需要各條胡同提前清理路基、濕潤路面,村民王廣志、王廣君所在的胡同住著8戶村民,但絕大部分在外務工,停工一天要損失一二百元。王廣志和王廣君便主動攬下了這活兒。
看著平整的胡同,在北京打工的村民王憲法、王憲全探親時,除了向兩位老人表達了謝意,還把他們請到家裡,大傢伙在一起熱熱鬧鬧吃了頓飯。「要沒有這好風氣,胡同修得不會這麼順利。」王憲法說。
今年秋收時,村民王廣鎮砸傷了腳,媳婦要去醫院陪床,孩子遠在外地,回不來,家裡10多畝玉米怎麼辦?王廣策到醫院看望他時,告訴他什麼都不用管。回村後,王廣策幫忙聯繫機器,又和村幹部、村民一起,把王廣鎮家的玉米收回了家。「如今,一家有事,全村出動,但幹部必須走在前,起到示範帶動作用。」王廣策說。
王廣策這樣說,也是這樣做。15歲的王憲進因家庭變故變得厭學,王廣策聽說後,主動找到他,給他講讀書的重要性。考慮到他家的具體情況,幫他聯繫了陽穀縣職專,還協調學校,免去了他的學費與住宿費。現在,王憲進已經是縣職專機電專業的一名學生。
村民王廣敏養殖的狐狸發病,王廣策主動開車帶他到濟南,找製藥廠分析菌群,當天拿到對症藥劑。「這種病早上得,中午死,傳染很快,要不是王書記,我這幾十萬的家底都得打水漂。」王廣敏說。
如今,村裡的變化越來越多,村民主動讓出侵占多年的空閒地,婆媳之間的矛盾、鄰里之間因為「小疙瘩」鬧到村委的事再也沒見到一起……
「人無德不立,村無孝不興。」王廣策說,「村民要有錢,村子要好看,但只有人心聚起來,鄉村才能更好更快振興起來!」農村大眾報記者 郭傑 通訊員 李明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g9Nrm4BMH2_cNUgWq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