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聆雲心理做兒童諮詢的時候,常常看到一個個無助的孩子。
而每一個無助的孩子背後通常都有一對無助的父母。
他們或許迫於社會壓力、或許迫於一直傳承的文化很難直接去表達無助,他們往往通過憤怒、指責、自責等方式去表達他們的無助。
不知道從何時起,我們很容易在各種各樣的公共平台,比如各類公眾號里看到整個文化對父母的指責,如果孩子有什麼問題,那一定是父母造成的,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群體共識。
作為兒童心理諮詢師的我有時也會對一些父母感到憤怒,忍不住教育一番,然後呢?他們中的絕大部分再也沒有出現過。所以我常常反思整個諮詢過程究竟發生了什麼,似乎我們很容易去共情孩子的感受,進而對父母的所作所為感到憤怒。但這樣做的結果,卻使他們離得越來越遠,並不能幫助到整個家庭。
所有人都是渴望得到支持的,不僅僅孩子,也包括父母。
我們看到孩子的無助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後父母的挫敗,而父母其實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資源,無論是誰,都很難取代父母的作用。而我相信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被看到價值,都需要被支持,只有充分的理解才有助於靠近。
當我們把父母放在一個「被審判者」位置上,他又要如何滋生出幫助孩子的力量?
我想那時的他首先感覺到的是對孩子憤怒,失望,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自暴自棄。
作為父母,我想每一個人身上背負的壓力都不小,有太多的角色要去擔任、要掙錢、要學習自我提升、要撫養孩子……而且也沒有人系統地培訓我們要如何做父母(況且做父母的能力也不是被教條地培訓出來的)。
作為父母,也真的是滿滿當當的委屈,我們甚至都還來不及好好愛自己,就有人等著被我們愛。在日常工作中,不止一次聽各種各樣的父母疲憊地呢喃著:「真的好累呀,好難呀」,每一次聽到我都特別難過,內心就像被撕開了一樣。
我常常會想為何如今的輿論環境都在指責父母,是不是曾經那個對父母充滿失望的小孩長大了?是不是這幫「大小孩」對於自己生活現狀不滿意,並把這種不滿轉化為對不完美父母的指責呢?我想就像父母希望有一個完美的小孩一樣,我們也希望有一個完美的父母,而這樣的文化真的有助於我們的內在成長嗎?還是使我們生活在憤怒、失望、挫敗中?
其實我們忘記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力。無論處於怎樣的逆境中,總能看到很多人絕處逢生。我們最終的人生其實還是自己來負責,無論我們遇到誰,無論我們曾經獲得誰的幫助,最終都是需要自己擔起責任。
每一個人都希望被愛,沒有什麼比「我的父母不愛我」還讓人感覺到絕望了。其實很多人都是被「不怎麼會做父母的父母愛著」。一旦能看到這點,便可以在自己那個黑暗的世界裡投進一束光,似乎也可以循著這一點點光慢慢地長大,去觸摸到那個真實的自己,有勇氣去面對人生的失落。
我真的呼籲!!
請每個人對父母能溫柔一點吧,看到他們的無助,而不是藉此開始教育他們要如何做,其實一句:「我有時也會覺得沒有辦法」遠比「你這樣不行,應該怎樣怎樣……」更能夠讓他們有力量去真實面對自己,這力量最終也會傳遞給整個家庭。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