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則古,自由則活——馬士達老師篆刻選

2020-02-21   大藝術ART


開闢一條新的、真正屬於「當代」的篆刻藝術創作的道路,是許多篆刻家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但究竟怎樣才能「超越傳統」呢?馬士達先生正是這樣的具有強烈歷史使命感並能有效地走出傳統而別開生面的當今印壇代表性人物,由於他對傳統的深入領悟,明了篆刻藝術生成發展的內在規律,準確地抓住了傳統的可變因素,智慧地避開了流派篆刻在刀法、篆法等方面可能有的束縛,所以他的創作能夠處處不離於傳統,又處處有別於傳統,以其豐富的精神氣象,樸厚正大的格局和強烈獨特的獨到,有效地增強了篆刻藝術的表現力。

馬士達老師不論篆刻還是書法,都與他的為人一樣正大剛毅,渾厚樸拙。他崇尚漢印的平直,傾慕古璽的變幻,偏愛徐青藤、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的浩氣大度與淋漓痛快,且妙在他始終能保持自己的獨立頭腦、獨特個性,注重在我性、我情的把握與抒發的前提下去融匯傳統基因與時代氣息,從而不期然而然地躍上了篆刻藝術的制高點,成為當今大寫意印風屈指可數的代表性人物。讀他的作品,我們總能感受到他跳動的生命之火與他超越傳統,迥出時流,新意妙思層出不窮的風采。

在藝術的探索中,最容易忽略的是對我們自身的探索,最容易誤解的是,把自我孤立成為脫離整體的個體,比如「戰勝傳統」「抗拒流行」等等,這樣的自我離散化,容易落入怪野淺陋的歧途而無謂地造成自己與傳統和他人的對立與排斥。其實,看似獨往獨來的自我,卻與傳統、社會無時不在整體的互相依存之中。每一個自我,既因以往傳統而生,又因無數未來而存,他是時間鏈環上的一個連結點。作者既從傳統中積累,又在時代中借鑑。正是這個先天與後天的二大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特定的自我。因而,每一個自我,都是一組向整個社會和歷史的關係。能有如此胸懷和見地,方可能在百代時空中融鑄成宏大的度量、無盡的靈氣。馬土達老師認為,篆刻藝術的進程是經過刀法和篆法的二次轉換之上發展而來的。他指出,篆書在整個書法藝術中,其筆墨點線的變化最少,如果一味拘泥篆書而忽略從其它書體中廣汲營養,則入印文字就難以曲盡筆情墨趣而具書藝之妙意。況且,風格化的篆書一旦形成,就容易定型化而產生習氣,這正是明清流派篆刻的歷史局限及其走向程式化的前車之鑑。

據此,他提出了「印從書法出」的新觀念。他說所謂篆刻,無非是以印章之形式來表現書法的藝術。所以篆刻之「篆」當指廣義的書法藝術。故而,向多種書體的汲取來增強在印面「即興寫稿」中的筆情墨趣,對豐富篆刻藝術的表現力有著積極有效的作用與意義。

馬士達老師對傳統、時代與個性有著究竟透徹的洞明,他強調刀筆要在心法的統攝下作整體的全息協同。故而,縱然千變萬化,他總能智慧地避免為風格而風格的作繭自縛而始終正大樸野,渾厚生拙,隨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