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宇 | 極致真我的理想主義者

2019-08-17   花花的火星基地

近日,華晨宇《時尚先生 Esquire fine》夏季電子刊震撼上線,預售一分鐘,銷量破萬!

在所有的封面大片中,我最喜歡他眼裡的光,有一種堅定「雖千萬人吾往矣」後的雲淡風輕,像是在訴說著內心的孤勇,又有一種義無反顧的悲壯。

當看到《大宇宙小世界》的硬照時,不禁又讓我想起了,余光中的那句:

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

而華晨宇的「絕」在於他的極致。

忠於內心,苛求音樂到極致。

他的出道是在唱片時代日漸沒落的2013年,苦情芭樂盛行,網絡音樂狂熱,他帶著自己的電子琴和火星無字歌就這樣衝進了大眾視野。

從小接觸音樂的他,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音樂的世界裡他只做自己,做到極致。

當別人問起他,你覺得華語樂壇的市場在哪兒時,華晨宇坦坦蕩蕩,說:

我不知道在哪兒,但如果我不能迎合市場,那我為什麼不能引領這個市場呢?

從他進入大眾視野的時候,他就已經這麼做了,市場的低迷和不匹配他不取悅、不退卻,反而更加堅定。

專輯創作時,他從不去考慮市場和他人口味,專心強調自我,強調選曲與專輯精神的契合。

一經問世後,便大受各方好評的《鬥牛》,是花花近一個月的心血。

在原本順利的創作中,寫到副歌部分時卻陷入了瓶頸,花花這種狀態維持了將近一個月。

向來不在靈感上做糾結的他寫不出就先將歌曲放置一邊去睡覺,醒後繼續寫,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某一天,突然開竅的他發現自己似乎掉進了一個死循環里,當認識到這一點時他果斷的從這個套路里跳出,變換方向後順利完成了這首讓人耳目一新的《鬥牛》。

但在這一個月的創作中,他一直很享受,享受這種完全沉浸式的生活,感受不到外界,只有自己和自己的對話,一步步更深入自己,更明確自己的表達。

在音樂上苛求極致,是他一貫常態。

在改編《山海》的過程中,單是為了打造自己滿意的和聲,華晨宇就找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來錄製,就連節目組的跟拍編劇他也沒放過。也許普通觀眾並聽不出微調中的差別,但他依然會為此調整很久,直到找出表達時的最佳平衡點。

極致,是他身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來的東西。

在被質疑改編「套路化」時,華晨宇先是玩笑「點破」,而後則補充稱:「我的這些當然是不一樣的。一首歌有許多構成元素,這是很難和觀眾解釋的專業問題,所以我只能不斷地去唱,讓大家更注重它的細節。」然而,當談到這一做法可能面臨的不被理解的風險,他卻不以為然:「這是一定要去做的,只有這樣的音樂越來越多的時候,觀眾才會知道區別其中的變化」。

他明確知道自己可能會受到很多非議,但他不在乎,他想做的是自己,也只有一個實現自我的人才能真正引領市場,因為足夠堅定。

哈維爾曾說:

「我們堅持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這樣做了會有結果,而只是堅信,這麼做是對的」。

華晨宇正在這樣做著,他將音樂視為寄託做到極致,去對抗、衝撞,追求市場徐徐漸進的改變。

明知前路艱辛,但他卻從不會停下對好的東西的嚮往,還有向光明行走的腳步。

這,就是一個極致真我的理想主義者;

這,就是值得我們一路追隨的華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