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在博物館中迷失?

2019-12-10   三聯生活周刊

1989年,義大利精神病醫生格拉齊拉·馬格里尼在著作中介紹了一種特殊的病症——「司湯達綜合徵」。

許多來佛羅倫斯旅行的遊客,會沉迷於藝術展覽奢華、強烈的氛圍之中。在這種美的巨大震撼下,他們會產生頭暈目眩、心跳加速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大量出汗、胃疼、意識模糊。

佛羅倫斯,義大利

這種病症以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名字命名,因為他曾在1817年遊覽佛羅倫斯時記錄下相似的體驗:

「我沉浸在對崇高之美的沉思中……我感受到激烈的心悸;生命的源泉在我心中枯竭,我一直害怕跌倒在地……」

觀看藝術作品時,我們多多少少能體會到這種美感帶來的「狂喜」,然而事情有時候則往完全相反的方向發展。

1916年,學者吉爾曼提出了一個概念「博物館疲勞」(Museum Fatigue),用來描述人們逛博物館時產生的一種體力耗竭、注意力或興趣減少的「症狀」。這個問題至今仍然受到學者的重視。

當觀眾遭遇「博物館疲勞」時,會感到「腦袋像塞滿棉絮一般昏沉,腿仿佛鉛錘一般沉重,腳又酸又疼。」 通常,遊客參觀一個半小時後,這種症狀就會出現。他們會越逛越感到身心疲倦,看懂展品信息的標牌變得困難,同時覺得展品越來越無聊,以至於如果沒有發現足夠吸引眼球的「完美」展品,觀眾就不願停留在展廳。

如果你有過相似的經歷,說明你在博物館裡「迷失」了,未必是物理上的迷失,但肯定是心理上的迷失。

為什麼博物館裡有那麼多足以讓人激動到頭暈目眩的展品,觀眾卻會產生「博物館疲勞」呢?

因為參觀博物館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著名的大英博物館,核心建築占地就有56000平方米,展品800多萬件。俄羅斯的冬宮博物館展覽路線總長達30公里,如果按正常行進速度走完全程,需要4個多小時。如果在每件展品前面停留1分鐘,每天按8小時計算,則需要11年之久。

除了對體力的巨大考驗,更讓普通觀眾感到「迷失」的是,因為相關背景知識的匱乏,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遊覽時間裡「正確打開」博物館

有人說,物品講述的歷史,比文字記錄的更加公正。博物館的展品不僅有它們獨特的美感、特殊的用途,更可以帶我們去了解一個逝去的遙遠世界。

雅典衛城帕台農神殿雕塑,藏於大英博物館

逛博物館,是一個建構詩意的過程博物館裡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穿越了時空來與我們相見的,每一件展品都有話要說,我們要調動全副感官去感受,用想像力去接近,用知識儲備去理解。

然而,這對沒接受過專業訓練的普通觀眾來講,實在有些「超綱」。

某收藏界著名人士曾在一期節目中聊到「大多數人初次進博物館時的感受」。他說,很多觀眾看到展品的反應是「這東西值多少錢」,從物質的角度去判斷。很少有人從精神的角度,去考慮「古人為什麼會把東西做成這樣」,「這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

當我們終於有機會去到那些世界最頂級的博物館時,如何告別這種「小白」式的觀展方式,不至於浪費昂貴的參觀成本呢?

如果我們暫時還沒有去看越洋展覽的計劃,但是很想了解那些知名藏品的豐富細節與背後的故事,該怎麼做呢?

或者,當我們從人潮洶湧的各大知名博物館離開,要怎麼消化我們拍到的照片和讀到的展品銘牌,從而不讓這次行程變成走馬觀花呢?

還有,當我們參觀海外博物館時,會發現中文版的講解手冊和語音導覽,常常較英文版有大幅的內容縮減,如何解決這種「信息不對稱」呢

為了不讓你在博物館「迷失」

我們針對世界上最著名的13個頂級博物館

請來漢語世界中最懂它們的

專業研究人員和學者

製作了這門音頻課程

博物館觀看之道:解密全球100件鎮館之寶

帶你深度看展,與最重要的藏品靈魂相交

點擊收聽著名藝術史家巫鴻親聲講述

課程大綱

主講人

課程亮點

訂閱福利

這將是一座,

365*24小時為你開放,

真正可以隨時隨地參觀的「私人博物館」

唯有博物館與愛不可辜負

《博物館觀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