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歲小伙常年抽搐,機器人在他腦子裡埋入「定位器」輔助拆雷

2019-11-19     浙大一院

機器人精準定位手術部位,機械臂遇到敏感區域「自動退針」迴避……高科技的人工智慧技術,正讓神經外科相關手術越來越安全、精準、高效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就在無框架機器人的輔助下,完成了一台特殊的癲癇治療手術。

出生時的一次意外
演變成難治性癲癇

10月30日下午5點,我們在病房見到了小張(化名),他正在家人的陪伴下進行最後的術前準備。

屬馬的小張面容清秀,長得瘦瘦高高的,卻因為出生時難產,意外造成腦外傷後遺症,童年時講話不流暢,小時候就患上了癲癇。

一直以來,一家人備受疾病的折磨。可喜的是,小張只是暫時出現了語言障礙,隨著生長發育,他還展現出了驚人的語言天賦,現在他無師自通地學習了英語、法語在內的多國語言。

然而,癲癇的病況卻一直沒有好轉,最近幾年藥物也難以控制了,在同時服用多種抗癲癇藥物的情況下,小張幾乎每天都會發作,一發作起來先是全身抽搐、雙手亂甩,隨後出現語言障礙,多的時候一天可以達到5-10次,存在很大的風險。

在其他病友的推薦下,小張慕名來到浙大一院,找到了神經內科副主任、癲癇診治中心副主任王康。「經過問診和檢查,他屬於難治性癲癇。我國目前有癲癇患者900萬左右,其中30%—40%的患者藥物治療不理想,成為藥物難治性癲癇。」王康介紹,對這部分患者,精準定位病灶並通過手術切除是重要治療手段。

手術治療是最好方法

兩大殘酷現實擺在面前

很快,小張被收入癲癇診治中心進行術前評估,磁共振清晰顯示小張的額葉語言區存在一個很大的病灶,可能與曾經難產有關,而視頻腦電圖提示小張屬於額葉癲癇。

這讓現實顯得非常嚴峻:一方面,小張目前已經是難治性癲癇,反覆發作嚴重影響了小張本人和全家的生活,手術切除可能是根治的最好方法了,但是額葉是人腦最大的腦區,體積占大腦的1/3,需要更為詳細精確地定位;另一方面,小張磁共振上的異常病灶剛好在語言區,如果這個病灶就是致癇灶(導致癲癇發作的病灶),那麼切除它極可能會影響語言功能,對小張的語言天賦造成致命打擊。這也是他之前多方奔走,卻遲遲沒有接受手術治療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醫生對小張癲癇發作時的症狀進行仔細分析,第三種情況被提出:鑒於每次發作都先肢體抽動,隨後出現語言障礙,這說明小張的癲癇發作起源雖然在額葉,但致癇灶可能不在語言區。

對外科醫生而言,腦部結構複雜,多切除一點腦組織可能會影響功能,少切除一點也可能達不到最佳效果。因此,確定癲癇異常放電的具體位置,成為下一步治療的關鍵!

手術機器人幫忙精準定位

醫生要在腦子裡裝「定位」系統

神經外科副主任、癲癇診治中心副主任馬躍輝主任醫師在仔細研究分析病情後,針對患者的特殊情況,決定使用無框架機器人協助尋找小張的「病源」。使用無框架機器人協助手術,這在浙大一院尚屬首次。

無框架機器人輔助治療是個什麼技術?有什麼優點?在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下目前最先進的尋找癲癇病灶的技術——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

癲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羊癲風」,是指由於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短暫的大腦功能障礙的一種慢性疾病。也就是說,神經元異常放電可以作為我們捕捉致癇灶的一個重要標誌,立體定向腦電圖技術就是將電極植入大腦深部區域,捕捉顱內異常腦電信號的一種方法,這就好像在患者腦袋裡裝入一個定位監聽系統。

手術前,需要通過頭顱磁共振影像等技術建立一個個性化的三維腦部模型,清晰地呈現出大腦皮層、腦組織、腦血管、可能的病灶區域等,再經過計算機分析確定需要植入電極的區域、深度、方位等。手術時,醫生通過Leksell頭架定位,將一根根帶有密集觸點的電極按照預定軌跡插入患者腦部,以期後續通過異常腦電信號精準界定需要手術切除的區域。

但這種方法存在耗時、低效、容易出現人為誤差導致安全風險等問題。而此次使用手術機器人,不僅可以通過將機器人與術前計劃配准,智能確定每一個電極插入的定位、方向,機械臂還能實現「自動退針」迴避,極大地保證了手術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圖:多模態融合下的電極植入方案

經過準備,醫生利用三維重構技術,設計了14根植入電極路徑來明確放電起始、傳播及其與語言區的關係,精準定位致癇灶。

腦電監聽定位系統成功「入腦」

醫生精準切除致癇灶

10月30日下午6點多,浙大一院第37間手術室,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已在靈活運轉。

馬躍輝主任醫師一邊腳踩控制器,一邊指引機器臂「記憶」每一個點位。手術正式開始後,機械臂根據計算機提前設置好的坐標,精準定位到小張的頭皮,醫生根據定位在顱骨鑽開一個2毫米的小孔,沿著骨孔插入顱內預定位置並固定,經過近70分鐘手術時間, 14根電極被成功發射至「預定軌道」,而在以往,完成同樣數量的電極需要3個小時。

完成了「發射」工作,小張回到普通病房。顱內電極被連接到256導視頻腦電圖儀上進行監測。接完電極的一天內,小張發作了5次,所有顱內觸點的信號均以16000Hz的採樣率被收集。

圖:大腦及血管三維重構、顱內植入方案及顱內腦電圖放電分析

圖:影像融合、顱內植入方案及顱內腦電圖分析

癲癇診治中心吳登唱醫生告訴小張家人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顱內電信號提示小張癲癇發作放電的起始和早期傳播均不在語言區。醫生還一邊讓小張念著平時喜歡的詩,一邊關注腦電波的變化。基於這些海量數據,描繪出手術切除邊界和語言區的關係。

11月6日,馬躍輝主任醫師根據手術方案,對小張進行了「裁剪式」個體化手術切除,精準切除了異常放電的致癇灶。

11月7日一早,小張剛睡醒,王康副主任醫師第一時間詳細為患者進行仔細查體,結果提示語言區功能完美保留

小張的父親感慨道:「術後已經沒有發作,這真是太神奇了,手術前吃那麼多藥還是天天發作的。他已經很久沒睡的這麼安穩了,今天還把頭躺在我手上睡著了!」

浙大一院是浙江省最早開展視頻腦電圖監測的單位,同時也是浙江省最早開展256導超大範圍立體定向腦電圖監測的單位,是省內第一家能實現全導實時記錄高達16000Hz以上的採樣率分析以精準定位致癇灶的單位,手術治療效果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本文為浙大一院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聯繫

圖文:宣傳中心 視頻:宣傳中心

指導專家:

神經外科主任 詹仁雅主任醫師

神經外科副主任 馬躍輝主任醫師

詹仁雅專家門診時間:慶春院區周一上午、之江院區周三上午

馬躍輝專家門診時間:慶春院區周四上午、周五下午

王康專家門診時間:慶春院區周四上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TvQyW4BMH2_cNUgeBC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