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自燃都讓電池「背鍋」,威馬EX5這次起火,說來點不一樣的

2019-09-26   南周汽車

2019年對於新能源車來說是個「多事之秋」,補貼退坡使原本高歌猛進的新能源車銷量也開始走向下坡路,除此之外,就是頻發的新能源車自燃事故,不管是蔚來還是特斯拉,每一次事故影響的不但是車企本身還有整個行業的聲譽。

近段時間,要說汽車圈內誰的熱度最高,那就非威馬汽車莫屬了,被吉利汽車起訴索賠21億元,在7月份剛獲得造車新勢力的銷量冠軍,繼特斯拉、蔚來汽車之後,威馬汽車也終於「火」了一把,進入了電動車起火事故的名單之中。

9月23日上午,溫州某公路上發生一起威馬EX5純電動汽車「自燃」事件,一段威馬EX5起火的視頻也在網絡上迅速地傳播,經過網絡發酵後產生了大量的輿論,不少媒體和吃瓜群眾似乎都按捺不住內心的騷動,迫切想知道威馬汽車這次起火是不是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所引發的起火。



群眾這種所謂的期待,表明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是遇到了困境,在他們眼中看來,電動汽車事故不斷被曝出,不燒反而不正常了,他們似乎不相信原本不靠譜的新能源車真的變好了?這大概就是群眾就對新能源車的不信任。

事後,威馬汽車在官方微博上回應,確認自燃車輛為威馬EX5,有及時聯繫到車主了解情況,派專業人員趕往現場協助處理,並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發生的經過,最關鍵的一點是「消防部門出警後,明火很快被撲滅,車輛所裝載電池包在事故中未發生起火和爆炸,事故也未造成人身傷亡及他財產損失」。

起火與「自燃」


其實,這不是威馬EX5第一發生起火事故了,早在去年8月份,威馬成都研究院內曾有一輛EX5測試車發生自燃,車輛燒到最後只剩下空殼,為此,威馬汽車解釋道:「該自燃車為一輛經過多輪破壞性試驗報廢的早期試裝車」,由於員工違規操作使整車通電出現短路引發火情。

事後發布的公開信中表明,該自燃EX5車輛裝配的是穀神能源的電池包,並表示未來交付的車輛會全部更換其他廠家的電池包,這個聲明頗有「甩鍋」的意思,當然,穀神能源也為自己辯護並發表公開信稱:「事故發生後威馬非但沒有主動聯繫浙江穀神,還拒絕浙江穀神派駐相關人員前往現場,並通過網友爆料事故現場的電池箱銘牌分析,並非其公司的產品」。

威馬EX5第一次起火,到底是三電系統問題,還是工作人員操作不當所引起的,還是穀神能源的電池質量問題,後來也是杳無音信,究其原因,相信只有威馬自己才知道了,此事對於威馬的影響非常大,也給群眾留下不誠實的印象。



而這一次,威馬汽車的官方回應則顯得簡潔明了得多,尤其是消防部門撲滅火之後,「發現車輛所裝載電池包在事故中未發生起火和爆炸」,也就是說,這次起火事故與三電系統無關,與此前其他品牌電動車自燃的性質是不一樣的,事故的原因也並非電池包問題。

據車主交代:「車內扶手箱和座椅處先開始冒煙,然後車輛內飾開始燃燒、出現明火併逐漸蔓延,最後導致整車燃燒」,也就是說,可能是車內低壓線路的問題,比如說是人為因素,車輛的電路經過改裝,亦或者是後加裝電器所引起的,當然,這些都是揣測,而威馬的說明也在往這個方向給了很大的暗示。

車輛起火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需等待監管部門給出的權威結論,但在周叔看來,任何一次電動車起火事故,輿論波及的並非只有涉事車企,而是影響了整個新能源車行業,沒有一家新能源車企能夠獨善其身。

電動車信任度不斷下降


新能源汽車自燃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隨著其高速發展,在產銷量都不斷飆升的同時,其質量安全問題也是隨之上升,根據《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台大數據安全監管成果報告》顯示,從今年5月份起,總共發生79起安全事故,共涉及96台車輛。

其中,已查明起火原因的車輛中,41%的車輛處於行駛狀態、40%的車輛處於靜止狀態、19%的車輛處於充電狀態,其中58%的車輛起火源於電池問題,而絕大部分事故車輛使用的是三元鋰電池,可見,電池已經成為新能源車起火的主要原因。



雖然傳統燃油車也有自燃機率,但是處於發展階段的電動車,其起火事故的關注度更高,在補貼政策要求不斷提高的引導下,新能源車不斷向更高的續航里程發展,過於追求電池的能量密度,但一個公認的事實是,安全風險與電池材料的能量密度是成正比的。

與此同時,電動車自燃並非造車新勢力的專屬,像傳統車企比亞迪、吉利等車企旗下的電動車,也有發生過自燃事故,接二連三的新能源車自燃打擊了市場的信心,也再次給新能源車企敲響了警鐘,安全性是電動車的底線和前提。



電動車的難點、痛點、重點就是電池,企業應當承擔新能源汽車安全的第一責任,把消費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部分車企把電動車看成簡單的「三電」拼裝,或者產品本身設計就存在潛在問題,驗證流程和時間不夠充分,這是根本原因。

發展新能源車不是說越快越好,怎樣能夠造出質量更好的新能源車,才是關鍵所在,看著每年遞增的新能源車銷量,我們不能盲目樂觀,因為那是政策導向的結果,7、8月份新能源車銷量連續同比下滑就是最好的證明。

寫在最後:作為一種新鮮物種,要想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最起碼要把自身產品的短板徹底解決,安全和質量是最基本的保障,車企也應該積極研發相應的檢查、預警系統,如電池等關鍵部件有存在危險能及時報警並提醒車主撤離,將安全事故降至最低。

當然,相關部門也應該建立一個標準體系,形成強制性法規去監督車企,才能為消費者營造一個安全的用車場景,消費者的接受度不斷提升,電動車的規模和銷量才會逐漸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