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第一次做父母的人來說,原生家庭的標籤讓我們總是懷疑或擔心自己的某些行為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就在不久前電視劇《白色月光》中女主張一在目睹丈夫出軌後,雖然已經在極力隱忍,但最終在車內崩潰大哭,也嚇壞了坐在後面的女兒。
一時間 #家長該不該在孩子面前哭#的就登上熱搜並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有人堅持 ,在孩子面前哭會留下陰影。
有人認為 做父母連哭的權利都沒有,也太難了!
也有網友覺得, 情緒的流露也要適度。
為此我們 採訪了著名心理專家詹紅紅老師,希望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與情緒共處。
01
PARENTS
情緒需要流動:家長在孩子面前可以哭
關於家長在孩子面前該不該哭,首先,這並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 父母也是走在成長路上的人啊,哭或者不哭,都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哭。
其實,父母不一定要當超人,大人有壓力、有委屈,有各種千絲萬縷的情緒。 而情緒是需要流動的。
所謂流動,簡單的說,就是正確的釋放和接納,你的某種感受在自然表達,之後得到暢快的體驗,這就可以稱為流動。
02
PARENTS
孩子比你想像的還要敏感
有時候情緒的壓抑反而並不能帶來我們「期望」的積極育兒效果。 孩子本身是非常敏感的,可以從父母的表情、肢體語言等察覺到大人的不開心。
溫哥華華盛頓州立大學做過一項研究,將參與的父母分為「壓抑組」和「對照組」。壓抑組被要求掩飾自己的情緒,不能讓孩子發現,後者則被告知像在家裡自然地行動,情緒正常的釋放。
研究發現 「壓抑組」的父母情緒沒有得到正常的釋放,親子互動反而不溫暖也不親密。
而對照組中的父母並沒有壓抑自己的情緒,但在親子互動中,卻沒有將壓力傳給孩子。
我們其實也可以看到, 當女主在極力克制自己情緒的時候,孩子已經察覺到了不對並開始哭泣。
參與研究的溫哥華華盛頓州立大Sara Waters博士也表示:
「孩子其實都能敏銳發覺父母的情緒起伏,如果你不表達出來、強裝沒事,他們就會默默地認為是自己的錯,你也沒機會跟他們解釋安撫;但如果你表現出你的負面情緒,並展示出[正確的處理方法]時,對孩子而言就是一次正向的教育機會。」
03
PARENTS
但!不是所有情緒
都適合在孩子面前表露
父母的很多情緒,大多數跟孩子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可能是家庭的矛盾或者是工作的壓力,
但對於孩子,尤其是幼兒,他們對情緒認知能力是非常有限且簡單的, 父母、外界發生的一些事情,他都可能歸咎到自己的身上。比如在看到父母情緒的崩潰,孩子就會想:是不是我不乖,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不聽話,是不是我做錯事情了...... 這反而會增加孩子的內疚和不安全感。
儘量避免與孩子沒有直接關係的極端情緒發泄。如果是孩子的行為引發家長生氣,你可以表現出你因為孩子不聽話生氣了,但更應該避免在孩子的面前表露出跟孩子沒有直接關係的負面情緒,如工作上的壓力等。更不應該將這些情緒發泄孩子身上,甚至對孩子進行打罵等。
所以,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一直不變的重要命題!我們一直強調說, 預防大於治療。 在這些情緒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思考「當情緒來臨時,我們怎樣用不傷害和不破壞的行為來轉化。」
情緒管理小建議:
1.運動
2.腹式深呼吸
3.聽音樂
4.冥想
或者其他對你有效的方法,更加積極的面對負面情緒。
04
PARENTS
情緒發生後一定讓孩子知道:
這不是你的錯
當我們的感性腦戰勝了理性腦,需要吶喊、哭泣等「極端」方式才能夠舒緩,那過後一定要很清晰的告訴孩子: 這不是你的錯,媽媽的情緒是因為什麼原因,媽媽會想辦法解決的。
除了溝通之外,可能自己的宣洩會嚇到孩子,需要及時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同時讓孩子看到自己從如何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的過程, 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情緒是可以存在和表達的,以及媽媽的負面情緒跟孩子並沒有關係,媽媽是愛你的,這也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面對負面情緒。
05
PARENTS
情緒宣洩後的5R原則
當我們極端的情緒宣洩方式已經破壞了我們跟孩子的親密關係, 如何修復並將傷害降到最低呢?
第1步:整合(Regather)
首先,平復自己的狀態和情緒,整合自我,如果你的情緒還沒整理好反而會使事情越來越複雜。
第3步:責任(Responsibility)
而這個責任也就是把自己情緒上的原因和行為再跟孩子解釋一遍。
比如媽媽最近遇到工作上的什麼壓力,或者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但是並不知道怎麼去解決,所以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你的面前大吼大叫,控制不住哭泣等。
第4步:和解(Reconciliation)
第3步和第4步是一個連續的狀態,解釋完自己的情緒,自然而然的進入和解步驟。
當我們和孩子的身體都處在了放鬆的狀態,通過眼神的交流、牽著孩子的手、摟著他的肩膀等,跟孩子說「媽媽剛才在你面前大吼大叫,嚇到你了,媽媽跟你說對不起。」
第5步:解決方法(Resolution)
跟孩子商量一個解決方法,下一次情緒來臨希望如何解決。比如跟孩子說媽媽下一次如果發脾氣,媽媽可能會先去跑步或者跳繩,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感謝本期推文專家
最後一個小彩蛋:
一位媽媽和5歲女兒的對話:
「如果媽媽在你面前哭你會害怕嗎?」
「不會啊,可能你有不開心的事情,像我一樣」
「那你會怎麼做呢?」
「我會問你為什麼哭,給你擦眼淚,親親你」
負面情緒不是羞恥的,孩子不要求父母做超人,脆弱也可以成為父母的一面。
撰文/ 盧愛林
編輯/ 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