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和、脾虛症狀,如何吃?醫生告您夏季如何遠離腸胃疾病

2019-07-24     健康養生知識介紹

脾胃不和、脾虛症狀,如何吃?醫生告您夏季如何遠離腸胃疾病




進入夏季,天氣悶熱潮濕,細菌、微生物也活躍起來,稍不注意很容易引發腸道傳染病、食源性疾病等,那麼該如何預防?

清潔飲食是關鍵


隨著氣溫的升高,腸道傳染病將逐步進入流行高峰,因此要重點注意腸道傳染病的預防。

「病從口入」這句話很有道理,想要預防腸道傳染病,首先要做到清潔飲食。大家要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或不新鮮的食物,並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


進入夏天,生、冷、涼飲食增多,食源性疾病風險隨之加大,如果食物加工和貯存方式不當,就容易導致食源性疾病。海鮮、冷飲食品、熟肉製品、涼拌菜等都是引發食源性疾病的高風險食品。

對此,提醒朋友們,飯菜一定要充分加熱煮熟,刀、菜板、容器要分開生、熟食物專用;生、熟食品要分開存放,並儘量減少食品在冰箱中存放的時間和數量。蔬菜要充分浸泡、反覆沖洗後才能烹調食用,隔夜食品要加熱煮透後食用;購買即食熟肉製品時,要注意購買色澤純正、無異味的,當然也要注意店鋪的環境是否符合產品的保存要求,避免流通過程中的二次污染。發現病情,應儘早進行正規治療,以免引起惡化。

清淡飲食養身心

人們在春夏之交要順應天氣的變化,應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多食清淡和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山藥、玉米、海產品、蛋類,這些食物既能清熱、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


立夏後常因氣候燥熱而食欲不振,其實這是因為濕熱蘊積在內,腸胃缺乏運化動力的反映

調養胃氣,讓胃口這個吸收營養的「加油站」動力十足,才更有利於食物的消化與吸收。胃喜潮濕,因此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

如早、晚進餐時食粥,午餐時喝湯,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又能補養身體。在煮粥時加些荷葉,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開胃,有消解暑熱、養胃清腸、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時加些綠豆或單用綠豆煮湯,有消暑止渴、清熱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此外,要注意補充一些營養物質。例如,補充維生素,可多吃些西紅柿、青椒、冬瓜、西瓜等新鮮果蔬;補充水和無機鹽,特別是要注意鉀的補充。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

生冷食物要少吃

中醫認為,脾為化生之源,是人體的氣機樞紐。

但如果脾氣不足,吃進的食物就不能順利轉化為水谷精華,或者已經轉化為精華的也不能順暢運送到身體各個臟腑。

對人體臟腑來說,立夏飲食應增酸減苦,補腎助肝。保證胃腸功能正常,抵禦暑熱侵襲是夏季養生的重要一環。

立夏後,多吃油膩或易上火的食物,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易出現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症。

為解決此時脾胃功能紊亂,飲食上宜清淡、多補水,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夏季更易發生脾胃不和及脾虛等症狀。吃冰冷食物,往往最先損傷的就是脾胃。

因此,護養脾氣不能過多食用寒涼食品,而應以溫補為佳。

此外,酸味食物有助於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具有健脾的功效。夏季出汗過多容易損耗津液,常吃一些番茄、山楂、獼猴桃等略帶酸味的水果,能夠斂汗祛濕,有助於生津解渴、健脾消食。

來源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脾胃病科 陳小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PauI2wBmyVoG_1Zzi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