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鍋底:原來這裡竟是陸河縣新田河水道的天然閘口

2019-06-11     陸河熱線網

當看到題目中的「鍋底」二字,也許有些朋友會問,這每天煮飯燒得黑黑的「鍋底」有什麼好寫的?它能有什麼故事?

其實,我這裡說的「鍋底」,指的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做飯時所用到的那個鍋的底部,而是指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新田鎮聯新的鍋底村。為什麼這個村會這麼奇怪,叫做「鍋底」呢?原來,是因為該村有一處地方,形似鍋底,名為鍋底潭,位於螺河重要支流——新田河上,由此得名。

[螺河夜景(陸河縣城段)。羅兆安供圖。]

螺河流域包括陸河縣的螺溪、南萬、河田、上護、新田、河口等六鎮,占了陸河八鎮的整整四分之三,另外的水唇、東坑兩鎮也與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陸豐市則流經大安、炎龍、東海、潭西等鎮。因為其是陸河、陸豐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流域範圍都在陸河、陸豐兩縣市,所以被陸河、陸豐兩縣市的民眾視為「母親河」。

(圖中紅圈處為鍋底潭及鍋底村,藍圈處為螺河幹流陸河縣河口、新田段。)

新田河是螺河四大一級支流之一。在螺河眾多支流之中,最為主要的有四條:一是螺溪的書村水;二是南萬河(萬輋水、甲坑水);三是河口的三溪水(南溪、北溪及河口溪);四是新田河。此外,還有大安境內的雙溪及洗魚溪等較大的支流。

當新田河從上游一路穿山越嶺而下流到鍋底潭時,前面突然被巨石所阻,加上此處兩山夾峙,所以諸水在此激盪成湖,成為一個天然「小水庫」。因為這個湖像一個大鍋的底部,所以該湖就被叫鍋底潭,而鄰近的村落則被叫成鍋底村。

(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版的《陸豐縣誌》中關於鍋底潭的記載。)

說起這個鍋底潭,可是有較長一段歷史了。在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版的《陸豐縣誌》中,就有關於鍋底潭的記載。該志稱:「鍋底潭,在邑北五十里,兩岸夾中,有巨石危灘,急流洶湧,舟行者,以綆挽之,稍不慎,則覆溺莫救,余道經此,議欲鑿石,以便舟楫,土人中年老者曰:不可,此天地自然之板閘,藉以蓄水,否則百里直流,一瀉而涸,舟不能上達河田(疑為「新田」之誤)諸村落矣。水出大安,匯羅溪(即螺河)諸水,南入于海。」

也就是說,鍋底潭是舊時新田河航道的關鍵之處,乃天然閘口。歷史上,曾有人建議把此潭擋水的巨石鑿掉,以疏通新田河航道。當地老者聽說後,忙制止說「不可」,稱這是新田河航道的天然板閘,一旦鑿掉,那新田河之水將一泄千里,船就無法到達上游的新田等村落。

(位於陸河縣新田鎮鍋底村的「鍋底潭」,舊時是新田河上下游航道的重要節點。練洪洋供圖。)

另據清朝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陸豐鄉土志》載:「(螺河)其源一自烏凸山分水凹(指新田河),由激石溪逶迤二十里而至新田;一自黃沙坑山,經上護至新田合流,十四里至鍋底,巨石錯立,激盪成湖,故有鍋底之名,舟楫不慎,即被覆沒。」

可見,鍋底潭乃是新田河上下游有名的險灘。因為這裡水流湍急,加上河中巨石林立,所以舊時行船的人稍有不慎,就會船毀人亡。因此,行船的人每到此處,必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才行,稍有不慎就將船毀人亡。

關於鍋底,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歷史事件:1965年10月,陸豐縣(含現陸河縣)第一個水輪泵站——(螺河支流)新田河鍋底潭水輪泵站建成,解決聯安大隊(現分為聯安、聯新兩行政村)460畝丘陵旱坡地澆灌。此外,鍋底橋通往陸河縣新田鎮聯安、聯新兩個行政村,且連接陸豐市大安、西南鎮,是一座重要交通橋樑。

(陸河縣新田鎮聯新鍋底村。練洪洋供圖。)

舊時,因為鍋底潭是螺河重要支流——新田河內河水道的重要節點,是每位來往於新田河上下游航道的行船人員所必經之路。因此,其在新田河乃至螺河行船運貨的人群之中,可謂無人不知,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所以,才會在諸次地方修志之中被專門記述。

現在在鍋底村居住的居民,全部都姓「練」,也是陸河唯一的「練姓」聚居地。為什麼此地只有姓練的人居住呢?據該村所在的新田鎮一位朋友述說,當地的民間說法是,因為鍋底是熱的,只有「鐵鏈(與練同音)」才能承受得住,所以這個地方只有姓練的才能安穩居住下來,並繁衍至今。

(螺河——陸豐、陸河人民的母親河。此為陸河縣河田鎮河北村段。)

另據該位朋友介紹,當地還有類似的說法,比如當地有個叫「咸泥」的村落,村民都姓「李」,意思是說「李樹有泥土才能存活和壯大」。這種說法,當然只是一種民間說法而已,且權當是一種茶後飯余的談資吧。

近幾十年來,隨著公路的開通,汽車的普及,螺河(含其重要支流新田河)這條有著長達數百年歷史的粵東內河航運水道,早已自行廢止了。今天,新田河及螺河上早就沒有了船來船往,再也看不到梢公揮舞槳槁的身影了。因此,位於新田河水道重要部位的「鍋底潭」,現在也鮮為陸河人所知悉,已歸於默默無聞矣!

(文字/幽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OIHCWwBmyVoG_1ZjIV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