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有內外三合,其中外三合為「手腳合,肘膝合,肩胯合」,所謂「合」則如皮筋牽引,崩彈而動,同步打擊,上下梢節間不是默契,而是「牽引」,是實質性的勁力連接。
「脊柱」是上下肢之間的橋樑,依靠「脊柱」崩彈之功實現對接,令打擊一氣呵成。我們在練習過程中的「壓肩,收尾閭」目的就是拉背,或者稱「開弓」也可以,通過自身調節,使其充滿「彈力」。使用時,用脊柱帶動兩「端點」同步崩彈發勁,將勁力傳遞至上下「節點」,共同攻擊,手腳齊到,多點同時攻擊,這在實際運用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五弓合一」的核心體現,也是傳統拳區別於現代搏擊的重要環節。
「脊柱」又稱「大龍」,人體開合崩彈,迴轉盤旋皆賴與此。「胯」是人體運動的核心,與「脊」相連接,構成運動組合,兩者相互作用,如同一體。脊柱是多關節連接,每個關節之間皆由「大筋」相連,既可以撐拔拉伸,又可以壓縮成弓,能夠有「皮筋」般的縱向崩彈勁力,又具備如竹竿般的壓彈,可鑄就四面八方之勢,是人體起落縱橫的關鍵元素,其連接於「胯肩」之間,是胯勁延伸的必備條件。看動物奔跑,內臟的前後衝撞與脊柱一起拉伸收縮,從而將勁力傳遞至四梢,能夠快速竄進,實質是「胯脊」之動,以根帶梢,是根節勁力,更是整體勁力。無「壓」不成功,平時要善於藉助肩壓、胯升使脊能彈,模仿動物捕捉之勢,必有所得!
「身備五張弓」,兩臂,兩腿加身弓。從生理結構上來講,臂與腿跟身體軀幹之間,存在著眾多不同點。兩臂、兩腿的弓,是由「肘與膝」關節的撐拔,通過大筋崩起實現的,脊柱由多節脊椎構成的,所以整個脊柱都是「彈簧」。
身備五張弓,兩臂,兩腿,帶身弓!手指,腳趾是筋之末梢,指(趾)崩緊,大筋自然崩起!關節縫開,則連接關節的大筋自然緊起,如弓上之弦,經常練習,會出現砰砰的聲音,稱之為「筋骨齊鳴」!人身有兩處必須要練,一是胯,二是脊柱。胯之翻轉,脊之崩彈,合稱龍虎之勁!圈勁是連接關節與關節之間的重要線索,可使關節環環相扣,整體如彈簧!
如果把肘、膝關節比作發動機,則脊柱則是由若干台發動機組成,可見,脊柱的潛力非同一般!古譜有雲「尾閭升氣」,從道家學說任督二脈來講,任為陰,督為陽,由督脈升,由任脈降。從功夫的層面講,是「尾閭升勁」而非「氣」!
「尾閭」就是尾巴椎,講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命門外凸,穀道上提,說到底,也就是為脊柱拉成弓服務的。尾閭前收而上拔,兩肩壓而沉,脊自然能撐,節節掙開,如蓄勢之弓!
如何可以做到:「力由脊發」呢?大家都知道「翻背勁」非常厲害,這把勁力離不開脊柱的作用。力由胯起,上提腰,下壓腿,將勁力對撐發出。
要使脊柱發勁,必須首先讓其具備發勁的因素,大脊跟古代用的弓的構造非常相似,且同樣具備彈性,關鍵是我們如何運用好這張弓。
打比方講,尾椎骨跟大椎骨是「弓」的兩個端頭,那麼,我們首先得固定好這兩個點的形態,才可以將弓拉開。脊柱這張弓,我們無法藉助外力,將弓拉滿,那麼,我們就利用自身的對撐勁力來達到拉開弓的要求。
打個比方,我們將一根竹片置於兩手掌之間,然後,兩手掌相向用力,則竹片會被撐彎,此時的竹片,也就具備了動能。
身體脊柱一樣,我們將肩壓好,胯持續上頂,迫使脊柱壓彎,就如同我們挑重擔時,起不來的感覺,腿在蹬,胯在頂,脊柱被壓彎,此時的脊柱,也就具備了發力的狀態。
我們在練拳時,要充分地運動好以上的力學原理,壓肩、頂胯,將脊柱壓彎。出手時,肩不能松,鬆了以後,則會出現了勁力上竄的現象,長此以往,頭部會產生暈厥的現象,更甚者,會出現腦震盪的跡象。
勁力自來水管道中的水流,一個支流堵住了,它會流向其它的方向。勁力也一樣,當胯部的勁力,通過腰背,傳遞到肩的時候,壓肩扣肩,勁力自然竄向兩手臂。
在運動中的線框人類全息圖。漂亮的 3d 渲染
所謂「打人不費力」,並不是不用力,而是充分運用了大筋崩彈所產生的動能,達到發勁的目的。有很多人跟我講,我年紀偏大了一些,是不是練心意拳不太適合,其實我們的訓練體系採用了筋骨發勁,在正確掌握髮勁方式以後,可以很輕鬆完成訓練的,根本就不存在吃不消,練不好的說法!反而年齡偏大一些,筋骨更加老道,勁力會更加通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些老前輩,老宗師,即使到了殘餘之年,一樣可以一掌將人打飛的道理!
以前總是在講「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很多人把這個歸屬於練丹田,其實,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丹田本不存在,只是一個假想,如何又能練得了呢,真正需要我們盤練的,是你的大筋,關節,跟內臟,這些的強大,才是你驕傲的本錢。
我認為在健身房練肌肉的人是最勤奮的,他們一周不練,肌肉的質感立刻會發 生變化,所以每周都得堅持訓練,以保持好原有的肌肉質量。練拳,我覺得倒是最省事的,因為大筋一旦練開以後,哪怕吃飯拿筷子,走路散步,都在用著它了,所以功夫到了,你即使五年不去盤練,它都不會退!
練拳,就是練回動物的本能,讓我們自身在速度、力度、敏感度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狀態,打實戰需要「術」但這些並不需要多,就像老虎、獅子,包括貓、狗,它們的絕招也就三兩下,憑藉的就是那份與生俱來的靈動性。《心意拳》講,靈勁上身天地翻,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一個「靈」。
我們在實戰中,能夠做到單個弓發勁,也可以多個弓一起發勁,甚至還可以幾張弓產生合勁,打出一股霸道的勁力,當然這需要手腳,大脊的筋骨跟神經反射的高度結合。「驚起四梢永無懼,靈勁上身天地翻」。
什麼是功夫?功夫就是速度、勁力、技術,如果我們已經有了技術,最缺乏的就是速度與勁力,傳統拳的速度勁力來自於「撐筋拔骨」,這是成就功夫的基石,逐一開發好每個關節,使筋骨能夠崩彈,當所有的大關節開發好了,我們再整合,一部強大的「人體機器」就出現了!歷代功夫的盤練,都是以基本功為核心,所謂的基本功,不是壓肩,拉胯,壓腿,踢腿……而是「筋骨」的訓練,讓每個關節裝上一個「彈簧」,是我們最需要做的。中國拳種繁多,每種拳都有其擅長,被歷史丟失的,就是使「攻擊力」斗增的「基礎訓練」,所以說傳統拳不缺少技術,需要的是為她加上一對翅膀!
「胯與脊」是主宰人體運動的頂樑柱,人體的運動構架主要來自於這兩者,是運動的核心。「胯與脊」之間有著特殊的生理連接,既可以獨立運動,又可以聯合發勁。「胯」主橫向的勁力,「脊」主縱向的勁力,兩者合成「螺旋勁」。要使胯的運動跟脊柱的勁力相整合,關鍵在於「命門」,說到這個穴位,大家一定覺得非常神秘,充滿幻想。所謂「命門後頂」,「兩腎後逼」,其實質是調整「腰椎」段的狀態,使「腰椎」後移,令整個脊柱成「弓」,與「胯」一起,變成一張「大弓」,此時則可以藉助「胯」動來主宰脊柱崩彈的時機,說到底,「胯」實際上是「脊柱」發動的根源!
練拳時主「松」還是主「緊」,還是「鬆緊變化」呢?「松」是松的肌肉,「緊」是緊的大筋,是兩個不同的範疇,但可能又同時存在,或者說,我們在練習「大筋」時,忽略肌肉的存在,只在意「關節的開合,大筋的崩彈」。反之,如果我們將「關節」放鬆,那會產生怎麼樣的結果呢?那就如同一幢沒有「鋼筋」的房子,搖搖欲墜,更別談發勁了。如果我們可以在「撐筋拔骨」的基礎上,做到「以意領勁」,這又到了另一個層次,可以達到「化」境,所謂「一羽不能加」,絲毫的外來影響,都可以做到自動化的「開弓放箭」,在這樣的狀態下,從外表來看,人又是「松」的,所以說,「松與緊」並不是絕對的,只是客觀存在著!
當我們能夠用身體發勁,尤其是「脊柱」發勁的時候,要避免「震頭」,或者說「力上頭」,打多了會有暈噘感,此時要注意「氣不過喉」。其實跟「氣」沒有關係,氣也到不了頭部,關鍵問題在於「勁力引導」,所謂「引導」,我們在發勁的瞬間,如果能夠「壓肩、合肩夾肘」,勁力順肩而出,直達手梢節,則完成了一次完美的打擊。勁力的發放如水管通道中的水流,堵住一個口,則順勢而行,由其它出口湧出。我們在講述勁力的時候,用「管道論」同樣可以說明問題。當我們將一個管道的「口子」堵住,管道內的壓力不斷增大,水壓驅使推開堵塞物,噴射而出,這就是我們所求的「勁力」。「壓肩、磨臂、扣肩、合肘、磨脛」……則是「堵塞物」,是產生「勁力」的前提。所以練拳時,「阻與發」是不相矛盾的,是一對隨影而行的夥伴!
【在意不在力】「在意不在力」,粗一看,似乎要我們將肌肉全部放鬆,用意念去引導的意思,實際上用意是一個產生「阻力」的過程,我們練就「身備五弓」,就必須要懂得如何去「開弓」,這是關鍵,但肌肉用力又會阻礙關節縫隙的撐開,使大筋無法撐拔,所以就得用意識去協調,而意識的根源必須建立在身體關節的「鎖」與身體自身的「磨」上面,在肌肉不參與工作的情況下,使關節能夠撐拔,大筋能夠產生「勁」。因此變主動用力為被動用力,藉助自身身體的「磨」產生阻力,達到「開弓」的目的!
練拳的根本目地是增強實戰能力,根本的改變是對人體的深度開發,家裡養的貓、狗,他們天生有速度有勁力,反應迅猛……。從根本來講,不是它們拳打得好,而是它們身體的開發程度比人高很多,「筋骨、關節、內臟」都很強,它們的一舉一動都在鍛鍊自己,伸一個懶腰,追逐嬉戲……,無不透露著對自身潛力的最大化表現。如果說,我們人也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開發身體,並且融入生活,坐、立、行、走間都能夠用筋骨去帶動,用整體去運動,用內臟去主宰,我相信,即使我們啥拳也不練,也會比一般人厲害。人用智慧創造了拳,可以使攻擊變得科學,環環相套,緊鑼密鼓,與此同時,如果能注重自身潛能的開發,必定如魚得水,有所建樹!
傳統武術講「撐筋拔骨」,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大筋」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介於關節之間,用於固定骨關節,並且保持關節有一定彈力的肌腱韌帶。另一類連接「肌肉」與骨關節之間的,區別於肌肉,但又跟肌肉連為一體的物質,如「跟腱」就是其中一種。有骨節的地方就有「大筋」,所以整個人體被大筋所連接著。人們在運動時,一般很難分清到底使用的「大筋還是肌肉」,所以比較含糊。健美運動員,就是通過不斷刺激肌肉,使其變得發達而有線條,而我們練拳又恰恰相反,我們要儘量避免肌肉用力,使肌肉處於放鬆的狀態,藉助各種阻力使大筋拉緊,而後能夠崩彈,產生更快的速度和勁力。一個好的武者,一定是對自己的身體結構非常熟悉的,這樣先區分而後盤練,才可以有質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