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是一段歷史碎片
也是一幅風情畫卷
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地名
其實蘊含著眾多的逸聞趣事
更承載著城市的人文底蘊
在上一期的地名故事中
小編給大家整理了
紗縠行、遠景樓、寶華寺的地名故事
你們是不是對家鄉又多了一份了解
今天
小編繼續帶你穿越古今
講一講東坡老地方的前世今生
白馬
馬象徵著忠貞不渝
奮鬥不止、自強不息......
而在東坡的這座白馬小鎮
有著一匹白馬忠肝義膽的故事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殺敵無數的將軍身負重傷,騎著白馬從丹棱一口氣跑到了眉山東館河邊。將軍準備下馬洗臉,也想讓馬喝水解渴。可是突然聽到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子驚叫:「你頭都沒有,洗什麼臉啊?」將軍大吃一驚,立刻從馬背上跌落下來,頭也從肩膀上掉了下來。
白馬兩眼滿含淚水,低下頭來舔乾淨將軍身上的血跡,然後四蹄騰空,仰天長嘯。在那個女子掩埋了將軍的遺體後,無比悲傷的白馬又繼續向前狂奔,淚水流成了兩條小河。奔到一座小山坡上,白馬口吐白沫,累的臥倒在地,人們為了紀念這匹忠肝義膽的白馬,就把這裡叫做了「白馬伏」。
2012年,白馬鎮修建了
白馬文化廣場
「黃土埋白骨,青山鑄忠魂」
白馬人也將永遠銘記
忠肝俠膽的精神
崇禮
眉山城東過岷江數里
有一個小鎮叫「崇禮」
當地人都習慣叫它「洪廟」場
這是怎麼回事呢,來聽聽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為了宋朝開國太祖皇帝。蜀主孟昶 (chăng)被監押前往宋都汴梁,路過眉山境內時,當地百姓都前來送行。當時新上任的眉州知府趙廷見百姓們如此愛戴故主,深感本州民風淳厚,崇禮重德!
趙廷在進入眉州衙門的第二天,就親手書寫了「崇禮里」「蜀王灘」六個字,並令人鐫刻於石碑之上,將其豎立於岷江兩岸的碼頭邊。從此,這裡就成了「崇禮里」。
過後的多年時間裡,岷江多次改道,洶湧澎湃的江水沖沒了這兩座石碑,人們逐漸忘記了這裡的過去。而這片岷江衝擊而成的沙洲越來越大,居民越來越多,便形成了一個小鎮。湖廣填四川後,洪姓家族在這裡修建了家廟,人們就稱這裡為「洪廟場」了。
後來當地人修建新宅
挖出了沉睡千年的「崇禮里」石碑
才賦予洪廟場一個正式的名稱——崇禮鎮
崇禮老照片
如今的崇禮煥然一新
今年又一地標性建築
眉州文化村落戶
崇禮新城還將繼續迎勢而上
續寫新的篇章
通惠橋
通惠河全長12.8公里
河水緩緩流過城區
承載了多少眉山人兒時的記憶
原來的通惠河上是沒有橋的
只有一排石磴子
有一年夏天,通惠河發大水
有幾位鄉民冒險過河
被水沖走了
蘇軾的祖父蘇序知道後心裡很難過
於是他決定造一座橋
讓百姓不再為過河作難犯險
他買了幾條舊船
又找鐵匠打了兩根又粗又長的鐵鏈子
不久後,一座浮橋就搭在了通惠河上
人們為了感謝蘇序的義舉準備把橋叫做「蘇橋」蘇序卻推辭說:我建這座橋可不是為了出名,圖個利橋通兩岸,惠及百姓就叫「通惠橋」吧
2000年以後
隨著眉山城市建設的需要
「古老」的通惠橋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代之以寬闊的水泥平橋
人們在橋頭下立下一塊碑
上書「通惠橋」三個大字
這些地名故事或許我們童年時
聽長輩嘮叨過
那個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
只是頻頻點頭
而今,我們也已經長大
暮然回首才發現
原來這片土地已經見證了無數人的成長
趁著空閒時間
去走走看看
尋找歷史的印記
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喲
來源:豆玲惠 部分資料來自《東坡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