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湖北省枝江市

2019-07-28     湖北膠帶批發

簡述

枝江市屬湖北省宜昌市代管縣級市,地處長江中游北岸、江漢平原西緣,北靠當陽市,西南接宜都市,西北靠猇亭區、夷陵區,介於東徑111°25′-112°03′,北緯30°16′-30°40′之間。 境內地勢由西北丘陵高崗,逐漸傾斜至東南部平原,有平原、崗地和低丘三種基本地貌形態;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豐富,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

枝江歷史悠久,周稱丹陽,屬楚,秦因「蜀江至此如喬木分枝」而得名,西漢元年始設縣治,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是一座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枝江也是大溪文化的中心分布區 ,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為三國蜀漢名臣董和、董允父子的故里。

枝江全市總面積1310平方公里,2016年總人口55萬人,下轄1個街道、8個鎮。2017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91.6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8281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45.10億元。連續4年被評為「宜昌市目標管理綜合考評優勝單位」,連續13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排名連年進位。 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2018年12月,被民政部確認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歷史沿革

早在6000年前,枝江地域上已有原始的農業、牧業生產,並形成了原始的社會部落。

周稱丹陽,屬楚。

春秋前期乃楚都所在地,後為羅國。

戰國時仍名丹陽。

秦,因長江至此分枝而得名枝江,屬南郡。

漢置縣,縣治沮中,枝江縣為南郡十八縣之一。

三國時,吳析枝江為兩縣,在枝江境內北部置旌陽縣,旌陽、枝江兩縣皆屬吳南郡九縣之中。

南北朝時,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省旌陽縣併入枝江,枝江屬南郡七縣;陳,省枝江,置羅郡,枝江屬羅郡。隋,復置枝江縣,屬南郡。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析江陵置長寧縣,二年(761年)將枝江併入長寧,唐代宗大曆六年(771年)省長寧復置枝江,屬山南東道江陵府江陵郡。

五代十國,高季興父子踞江陵,稱南平國,枝江屬之。

宋朝,枝江屬荊湖北路江陵府江陵郡,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省枝江併入松滋縣,宋哲宗元年復置枝江縣

元朝,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中興路。

明朝屬湖廣布政使司荊州府,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五月,省枝江併入松滋,十三年(1380年)五月復置枝江縣。

清朝,枝江屬湖北省荊州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枝江直屬湖北省;二年(1913年)實行省、道、縣三級制,枝江屬荊南道;十年(1921年)分荊南道為荊宜、施鶴兩道,枝江屬荊南道;十六年(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枝江屬湖北省;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劃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枝江屬第七行政督察區;二十五年(1936年),省改十一個行政督察區為八個行政督察區,枝江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1949年7月11日,枝江解放,屬湖北省宜昌行政區專員公署。

1951年,湖北省宜昌行政專員公署改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地區專員公署,枝江屬之。

1955年2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省枝江併入宜都縣。

1962年10月20日,國務院第117次議決定恢復枝江縣,屬湖北省宜昌地區專員公署。

1978年8月,設立宜昌地區行政公署,枝江屬之。

1992年3月,宜昌地區行政公署與宜昌市合併為宜昌市,改「地管縣」為「市管縣」,枝江屬宜昌市。

1996年7月30日,國務院批准撤消枝江縣設立枝江市。

1996年,枝江市面積1310平方千米,人口約50.8萬人。轄10鎮3鄉:七星台鎮、馬家店鎮、安福寺鎮、紫荊嶺鎮、白洋鎮、姚家港鎮、董市鎮、仙女鎮、問安鎮、江口鎮、瑤華鄉、顧家店鄉、百里洲鄉。市政府駐馬家店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枝江市總人口508835人,其中(1個街道、11個鎮、1個鄉):馬家店街道95299人,安福寺鎮19814人,紫荊嶺鎮15015人,自洋鎮39453人,顧家店鎮30509人,姚家港鎮15295人,董市鎮40020人,仙女鎮34822人,問安鎮36603人,七星台鎮48810人,百里洲鎮91350人,江口鎮23438人,瑤華鄉18407人。

2004年末,枝江市總人口508108人。轄轄馬家店街道辦事處和七星台、問安、董市、安福寺、白洋、百里洲、顧家店、仙女8鎮,16個社區、198個村委會。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枝江市常住總人口495995人,其中:馬家店街道132746人,安福寺鎮52784人,白洋鎮37444人,顧家店鎮26303人,董市鎮54730人,仙女鎮32174人,問安鎮41213人,七星台鎮43478人,百里洲鎮75123人。

截至2016年末,枝江市下轄馬家店街道1個街道和安福寺鎮、白洋鎮、顧家店鎮、董市鎮、仙女鎮、問安鎮、七星台鎮、百里洲鎮等8個鎮,市政府駐馬家店街道勝利路28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枝江市為湘鄂西片區。

地理環境

枝江市地處長江中游北岸、江漢平原西緣,位於湖北省宜昌市東南部,北靠當陽市,西南接宜都市,西北靠猇亭區、夷陵區,東南鄰荊州;全市東西最大距離58.56公里,南北最大距離45.04公里,版圖總面積1310平方公里,介於東徑111°25′-112°03′,北緯30°16′-30°40′之間。

枝江市位於江漢平原的西緣,地勢由西北丘陵高崗,逐漸傾斜至東南部平原。全市有平原、崗地和低丘三種基本地貌形態。枝江市有平原495.4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6%,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相對高差小於10米,集中分布在沿長江南北兩岸,由東到西,平原面積由寬逐漸變窄。崗地總面積385.3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28%,崗地海拔在50—100米之間,相對高差10—30米,坡度小於15度。低丘面積490.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36%,海拔在100—207米之間,坡度小於20度。

枝江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豐富,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041.8毫米,平均氣溫16.5℃。

地方文化

市樹

香樟,別名:樟樹、樟木、瑤人柴、栳樟、臭樟、烏樟;樟目、樟科 、樟屬常綠大喬木,高可達30米,直徑可達3米,樹冠廣卵形;樹冠廣展,枝葉茂密,是優良的綠化樹、行道樹及庭蔭樹。產於中國南方及西南各省區。越南、朝鮮、日本也有分布,其他各國常有引種栽培。

市花

紫薇,別名:痒痒花、痒痒樹、紫金花、紫蘭花、蚊子花、西洋水楊梅、百日紅、無皮樹,千屈菜科、紫薇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樹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幹多扭曲,小枝纖細,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幼時綠色至黃色,成熟時或乾燥時呈紫黑色,室背開裂;種子有翅,長約8毫米。花期6-9月,果期9-12月。

篩花生

篩花生是枝江百里洲獨有的一種生產習俗。篩花生的篩子均為竹編,分大篩和小篩,大篩口徑2米左右,呈天角形,形似竹箕,周邊裝上許多古銅幣,兩兩根長竹篙固定,一頭交叉,口沿朝上;小篩為0.5米左右的園形篩。大小篩的篩孔以不漏花生果為宜。

打栽秧鼓

枝江水稻區流傳著打栽秧鼓的習俗,這種習俗就是在栽秧的日子裡,請一班民間藝人,在田邊敲鑼打鼓,喊秧歌。栽秧鼓的表演者主要是歌手和鼓手,歌手要有一副好嗓子,唱幾天幾夜不啞。曲調主要是秧歌調,歌詞靈活多變。

泥倉子

泥倉子流行於枝江產稻區,栽秧的人們將吉祥的泥巴抹在身上,名為「泥倉子」,在建國前,多為泥「老闆的倉子」,即在「東道」請人栽秧快要完工時,人們將泥巴抹在「東道」身上,以此向「東道」祝賀,所裁的秧苗生長一帆風順,直到收穫滿倉,五穀豐登。後來「泥倉子」演變為栽秧時人們不分男女老少,相互間擲泥巴,嬉鬧,直至成為「泥人」。

揚掀

揚掀是枝江農村用於收穫糧食品店的一種生產習俗,主要是清除糧食中的灰及雜物,使糧食乾乾淨淨入倉。揚掀的主要生產工具是木製掀板。人們將收割的稻穀後或者是麥子,先鋪在道場上用鏈枷打場,使穀粒或者是麥粒脫離草杆,然後把脫粒後的糧食堆起來,一掀一掀的揚,使糧食中的雜物隨風飄走。

燒火土

燒火土是枝江農民積肥的一種生產習俗。燒火土的方法是:板田發子、塘泥、淤泥等挑到火土場子上,或就地取一層生土曬乾,再將柴草曬乾。燒的時候,先將干土堆成堆或長或方或圓,厚度約1尺,名叫「火土底子」。

打石硪

石硪是一種原始的碾壓生產工具,在枝江地區普遍流傳。主要用於農田水利設施工程及房基建設中的基礎夯實。石硪有板硪和磙硪兩種,板硪是用四方石板做成的,四角鑿有孔,都繫上繩子,這八根繩子叫硪辮,滾硪是用石滾製成的,把石滾立起來,小頭朝上,用四根木棒夾住,用鐵絲捆緊,這四根木棒又稱為硪杆。

飲食

枝江在長江兩岸,飲食仍是南方特點。一般以大米為主,輔以麥面、玉米(俗稱包穀)、紅薯、土豆等雜糧。宜昌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諸味,製作上擅長熏、燙、蒸、炸、炒、涼、生。日常餐中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城區家庭一般不自做早餐,習慣到餐館「過早」。早點以饅頭、包子、油條、油餅、油香、京果條、蒸餃、豆漿、稀飯、醪糟為主。枝江特色小吃有:豆皮、豆餅、頂頂糕、涼蝦、磁瓦子、醪糟湯圓、醪糟雞蛋、炸湯圓、炸蘿蔔餃子、炸花捲、饊子、蜘蛛蛋、滷鴨脖、滷鴨頭、滷雞蛋、棒棒雞、炕土豆、炕紅薯等。

飲茶、飲酒是枝江人飲食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宜昌的名茶有佷山茶、玉泉寺仙人掌茶、鹿苑茶、宜紅茶等。20世紀改革開放以後,又新推出如峽州碧峰、鄧村綠茶、採花毛尖、蕭氏茶、阮大媽茶、向師傅茶、虎獅龍芽、政存綠茶等新品牌名茶。進入21世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對外交流增多,飲茶風氣有所改變。許多民眾尤其是青年人開始喝鐵觀音、烏龍茶、普洱茶、苦丁茶、功夫茶。

居住

民居方面,枝江民居大致分平原和丘陵兩類,建築式樣和風格各不相同。平原民居比較密集,但追求環境優雅和廣闊;丘陵地區一般依丘而建,故講究基礎牢固,通風隔潮。解放以前,居住多為茅草房、夯土房、板壁房等平房,漢族住房多為傳統的一堂兩偏的平房,喜歡單家獨戶。土家族住房多為吊腳樓。宜昌老城區沿江的吊腳樓,在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時已拆除凈盡;城內的明清民居,在城市改造時也鮮有遺存。解放以後,居民的住宅逐步有所改善。城鎮幹部職工享受住房配給,有了集體宿舍或個人住房,分為單間、套間和多套間,都是鋼筋混凝土平房或者樓房。鄉村農民也逐漸修起了木房、磚瓦房。

風景名勝

江口老街:江口老街位於枝江市馬家店街道,有明顯現著車輪印記的石板街;到處是有著雕花、石欄、飛檐和拱門的老宅;間或幾處老宅里透著花香,布著石凳,映著藤影的深院。

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步步升布鞋文化村」是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湖北旅遊名村」,園內有集傳統紡線、織布、布鞋製作為一體的傳統工藝展示體驗園以及中國布鞋博物館、中國生育奇石館、媽媽菜館、休閒娛樂中心。

關廟山遺址:關廟山遺址位於枝江城東北11.5公里處的問安鎮關廟山村,是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村落遺址,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文化堆積1米多厚,距今5000—6000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濱江遊園:濱江遊園位於枝江市中心地區南部臨江地段,全長3800餘米,橫跨南崗路、江漢大道、水廠路、公園路等四條街道的出口,幅寬50-70米,部面積達19萬平方米。在枝江城市總體規劃中,濱江遊園為城區的主要風景區之一。

三佛寺:三佛寺位於江口鎮,始建於清末,原為三音庵比丘尼道場,後擴建。寺廟由山門、大殿、大悲閣及廂房組成。寺名由湖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昌明法師題寫。

水府廟:水府廟始建於明末,由董市鎮108家商號捐資修建,供奉水神肖公;相傳肖公助朱元璋滅陳友諒,朱元璋下詔沿江建廟祭祀,有「後漢掌軍中郎將董幼宰故里」題記。

名優特產

百里洲砂梨:百里洲砂梨產自枝江市百里洲鎮,其個大若拳,色若金,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核黃素等營養成分,1997年被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評為「中國十大名牌水果」。

枝江蜂蜜:枝江蜂蜜是枝江市安福寺養蜂協會持有的農產品地理標誌,經檢測,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一級蜂蜜標準,產品呈結晶或透明粘稠的液體,味道甜潤,具有天然花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9pBO2wB8g2yegNDMji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