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理學:大學生嫌農民媽媽,句句在理?我終於相信子會嫌母醜

2019-08-07     淅爸育兒記

俗話說「子不嫌母醜」,但現實生活中,卻往有許多嫌棄「母醜」的孩子。

事實上,只有不自信的母親,才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當成一個孩子對自己看法的標準的。

有這樣一位留學生,心底里一直嫌棄自己的母親是農民,而且解釋起來句句在理。

01 「既然是讓孩子去讀書,費用支持不下去,那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為孩子供書教學,是父母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但這個義務是否就真的毫無止境?

在一期調解節目中,一位男子上台希望和自己的母親達成調解,希望母親原諒自己。

這位男子的家庭並不富裕,母親相信知識改變命運,不惜和父親黑臉也要供兒子讀書。孩子也算爭氣,考上大專同時進修了自考本科的學位。

在畢業後,自覺實力不足的他,在母親的幫助下去了俄羅斯留學。矛盾就在此時發生了。

在俄羅斯的生活很艱難,他需要一邊打工,一邊維持自己的學業和生活,最艱難的時候零下三十多度睡地板。

母親總是和以往一樣,問他夠不夠錢花,過得好不好。問的次數多了,加上生活的壓力,他爆發了,說出了讓母親十分傷心的話。

「把孩子生下來之後,既然是讓他去上學,費用支持不下來,那你人活著有什麼意義?」

這話無疑就是說母親不配為人母。媽媽聽到這樣的話,沒有責怪他,反而更勤奮賺錢:

媽媽冒著三十幾度的酷暑,去新疆采棉花,一天能賺七八十塊,好的時候一兩百。一個月下來五千多的工資,除去必要的開銷,給孩子匯了4000多塊錢。

男子出外多年,沒有給過母親一分錢,他的理由是自己要先顧著自己的學業,也就是他把學業的價值放置在母子的前面。

主持人試圖讓兒子「知錯」,問起老人,家裡的老大和老二給不給錢的時候,老人很尷尬的笑著說給,然後馬上為自己的兒子辯解。

而在說起這些艱苦的時候,面對兒子的指責的時候,媽媽始終是很平和的笑著,她始終沒有責怪過兒子,即便是在節目上,她也不願意因為自己的狀況而讓孩子有一絲難堪。

她害怕自己的兒子看不起自己,她在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掙臉。

這是一位無私的母親,當孩子當初會對她有這樣的嫌棄,源自於這位母親本身的自卑。

02 孩子表面上親母親,實際上學爸爸

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媽媽的結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種維護爸爸和媽媽的關係的傾向,儘管在3~6歲間他會渴望親近異性父母並嫉妒同性父母。

但是如果異性父母有意無意利用孩子這一心理特點,而與孩子建立了親密關係,並使孩子看起來真的疏遠了同性父母,那麼孩子會下意識的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學習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徵,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摘錄自《為什麼家會傷人?》

在這個案例中,當年母親為了支持兒子讀書,是跟男子的父親打了包票的,即便家庭拮据,她仍然儘自己的努力,希望孩子出人頭地,希望在自己的丈夫面前抬起頭來。

在兒子去讀書的那三年,母親不時的會和老伴吵嘴。

支持兒子讀書,讓兒子和自己同一陣線,但同時,同樣作為父親的兒子,他希望維護好父母的關係,不自覺的,就學習了父親對待母親的方式:瞧不起母親。

所以他不寄錢回家,理由是父母不需要自己的錢,自己也要優先兼顧自己的學業。

潛意識中,他即遵循了母親的意願努力讀書,又保護了父親的面子跟父親一起鄙視母親。

這樣的孩子我們往往稱之為「白眼狼」,也認為這在孩子長大後才能顯現出來,但實際上,在孩子3~6歲的時候,就可以顯示出來一些端倪。

03 父母關係失衡時,孩子潛意識中會進行自我救贖

父母關係的平和不在於外在的衡量,而在於內在的情感。3~6歲的孩子,他們沒有什麼外部評價體系,他們不會在乎擁有太多的物質條件,也不會拿這些東西去衡量父母的價值(即便會也是父母教給他們的)。

在一個家庭中,當父母的關係失衡,年幼的孩子就會在表面上模仿強勢的一方,但維護父母的關係平衡的天性使然,他需要尋找其中的平衡點,最好的方式就是「陽奉陰違」,並且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

  • 強勢的一方給予孩子衡量父母的價值:

在劉淼的家庭中,兒子從來不喊他爸爸,直呼他的名字劉淼。兒子甚至可以隨意指揮爸爸做任何事情,爸爸必須言聽計從。

這一切源自於,媽媽給兒子展示出來的,就是「爸爸沒用」,「爸爸是一個只會玩手機、無所事事的人」。

在孩子面前,媽媽和外婆也是直呼劉淼的名字,只要稍有點做不好就對劉淼口誅筆伐。

孩子在模仿媽媽的強勢行為,以換取媽媽的認同,表示對媽媽的追隨,同時也在用媽媽的標準來衡量爸爸。

  • 孩子會對弱勢一方進行彌補,實則是自我救贖:

孩子和媽媽一起鄙視著自己的父親,但他總是在尋找機會靠近自己的父親,希望以此證明自己仍然是父親的孩子。

毫無疑問,按照這樣的狀況發展下來,之於父親劉淼來說,兒子就是一個嫌棄自己父親的「白眼狼」,而同時,他也會習得一些父親的明顯習性來保護父親。

例如劉淼是一個以手機來逃避自己生活狀況的人,不難預測的是,他的兒子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模仿父親的這一技能,以逃避母親的強勢。

那麼為人父母,我們怎麼避免在家庭里給孩子種下「白眼狼」的種子呢?其核心的關鍵,在於建立健康的「家庭價值體系」。

04 什麼是「家庭價值體系」?

什麼是家庭價值體系?

家庭價值體系,即在家庭中其成員的地位如何,以何價值而恆定。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 不健康的家庭價值體系

在一個家庭中,由於能力不同,往往各自兼具著與自身能力匹配的責任,但這份責任往往被視為一個家庭的成員的價值衡量標準。

例如,媽媽認為爸爸賺不到錢,所以鄙視爸爸;爸爸認為媽媽操持不好家務,覺得媽媽沒用;父母認為孩子學習不好,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這在中國式家庭中非常常見,各自的責任成為了各自的價值標準。就仿佛在一個公司裡面,能出業務的就是好員工。

但家庭不是公司,最起碼家庭不是因為利益而構建而成,而是以愛情、親情為構建基礎。

  • 健康的家庭價值體系

與之不健康的家庭價值體系相比,健康的家庭價值體系往往不存在「鄙視鏈」,在這樣的家庭體系裡面,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則(包括夫妻關係平等,親子關係平等)。

金錢、能力、成績,這些通通都不會成為衡量對方價值的標準:

例如一位事業有成的母親告訴兒子,她愛他的爸爸,即便他的爸爸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人。

例如一對高學歷的父母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你,即便你成績是一塌糊塗的。

在這樣的家庭價值體系中,父母的夫妻關係有優先權,不會因為愛孩子而忽略配偶,那麼孩子將不再需要面對失衡的父母關係,犧牲自己或者陽奉陰違的平衡父母;

在這樣的家庭價值體系中,親子習得的是愛和平等,並以此來衡量自己的家庭地位。他們會習得尊重他人的處事之道,自然也不會鄙視自己的父母,乃至身邊的人。

05 如何打造健康家庭價值體系

一個家庭的構成,可以細分為三段關係:夫妻、母子、父子。倘若要建立健康的家庭價值體系,就需要這三段關係都維持平衡。

  • 夫妻關係擁有優先權

從關係產生順序而言,先有父母,而後有孩子,從依賴關係而言,是孩子依賴父母才得以生存,而不是父母依賴孩子才得以生存。換言之,夫妻關係應該處於家庭的第一位。

為夫之道,並不能僅僅限於努力工作,使妻、子獲得良好的物質生活。事實上,在當下所出的父系社會體系中,為家庭供給金錢,不過是家庭中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

真正構成一個男人在家庭中的價值體系的是:他必須作為妻子的好夥伴,他必須努力奮鬥,以讓妻子的生活更舒適,他必須樂觀進取以取悅於她;

而同樣的,為妻之道,並不能僅僅限於帶孩子做家務,為家庭提供穩定幕後支持,同樣只是家庭中分工合作的結果而已。

真正構成一個女人在家庭中的價值體系的是:她必須先尊重自己的存在價值(即便她可能不能為家庭帶來直接經濟貢獻),尊重自己丈夫,愛自己的丈夫而不是愛丈夫的能力。

當夫妻關係平等而和諧,那麼孩子就可以安心做自己,而夫妻間也不需要在孩子身上找存在感,爭取孩子的關注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 母子關係--在於「拓展」

從母親的子宮裡誕生開始,母親是嬰兒第一個接觸到的人類,母子關係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段接觸的關係模式。這份關係不僅親密,而且影響深遠。

母親是偉大的,她們懷胎十月,受盡痛苦誕下孩子。但這份偉大很容易讓母親犯下錯誤。這取決於兩個方面:

其一,我們都說母親偉大,但我們的社會體系乃至家庭價值體系中,幾乎很少有人正視一個母親(尤其是全職媽媽)的地位,男人們乃至老人們都認為,做家務帶孩子是一件義務工作,而不是對家庭的奉獻。

從而,無法從家庭奉獻中獲得地位的媽媽,只能把自己的價值觀放置到孩子身上,或溺愛孩子,或操控孩子;

其二,因為十月懷胎的艱辛,許多媽媽會認為在「創造孩子」這一事情上,自己的奉獻更大,而丈夫不過是一個輕鬆的「播種者」。母親當然的把「孩子是她身體一部分」的感覺誇大。

但實際上,沒有夫妻間的配合,孩子不可能誕生,這包括了繁衍過程以及為妻、子提供穩定的生活條件和精神支撐。

母親作為孩子的領路人,她不僅僅需要把自己和孩子的關係維護好,還需要幫助孩子發展與他人(包括與父親、與社會)的關係。

母親太自縊偉大,那麼相對的,父親和孩子的地位就會被認為相對的「渺小」。

為母之道在於「拓展」,在於對孩子保持關愛和尊重的同時,幫助孩子把這份關係模式拓展到與其他人的身上,讓孩子學會尊重和關愛他人。

  • 父子關係--家中不應存在權威

婚姻是伴侶式的結合,孩子是婚姻的產物,所以三方都不應該想統治對方。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父親往往需要為家庭提供經濟支撐,許多父親會利用他們的經濟地位作為控制家庭的方法;

在一些事業有成、在公司中掌握權力的父親,更容易把在公司的權力規則帶回家中。

但家庭的構成不像公司那麼單純(以經濟價值為地位衡量標準),家庭的構成是愛和關懷,這更強調相互之間的平等和尊重。

如果父親脾氣暴躁,而且想駕馭家庭的其他分子,那麼家庭中的兒子對「如何成為一個男人」的培養就會出現錯誤觀點;家庭中的女兒對於成為一個母親會產生扭曲。

為父之道,可以用幾句話來總結:

他必須證明他自己對妻子、對孩子以及對社會都是一個好伴侶,而不僅僅是一個「好上司」,一個「施捨者」。

換言之,他必須用良好的方式應付生活中的三個問題:職業、友誼和愛情。

淅爸魚兒說:只有家庭中的「鄙視鏈」不存在,孩子才不會習得鄙視這一技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k1XNgmwBvvf6VcSZ2UF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