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爸,一枚二胎寶爸,大寶淅淅6歲半,二寶湯丸5歲。在這裡分享我的育兒經,歡迎關注
每當幼兒園開學季,「分離焦慮」這個名詞就會引起無數家長的重視,這就給了家長們一份錯覺—分離焦慮只有在孩子離開家庭(或者父母)的時候才會被誘發;
另一個方面,寶寶日復一日的不斷哭鬧令家長或惱怒或心疼,手足無措又無可奈何,這就讓家長們產生了第二份錯誤認知:分離焦慮是一種心理疾病。
而我們家兩個孩子在初上幼兒園的時候,並沒有與家長難分難捨的情況,反而欣然嚮往,到底我們是怎麼做到的?這建立在我們對分離焦慮的正確認知之下早做預防。
本文將從三個方面進行闡釋,幫助大家「脫坑」分離焦慮:分離焦慮什麼時候產生,分離焦慮對孩子的意義,以及如何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分離焦慮(幼兒階段)。
分離焦慮什麼時候產生?
善於搜索的家長,會發現對於分離焦慮,百科是這樣的一段描述: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又稱離別焦慮。
約翰·鮑爾比(JohnBowlby)通過觀察把嬰兒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反抗階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鬧;
失望階段——仍然哭泣,斷斷續續,動作的吵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
超脫階段——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的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母親時又會出現悲傷的表情。
- 那麼分離焦慮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答案是:嬰兒普遍在8個月齡的時候就會有分離焦慮的情緒出現,必須強調,這是一種「情緒」,而且是嬰兒的必經情緒。
有的家長會有疑問:我家孩子從出生到1周歲(甚至更久)我都沒離開過他,這樣也會在此時有分離焦慮的情緒嘛?是的,因為此時的「分離」,並不是單指見不到母親,還包括了心理方面的分離。
在0~6個月齡時,孩子仍未意識到自己和媽媽已經分離成了兩個獨立的個體,而在7個月齡開始到3周歲期間,孩子就明顯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經過大量細緻的觀察,將三歲前的新生兒分成了三個階段:正常自閉期(0~1個月),正常共生期(2~6個月),分離期(6~36個月)。
細心的家長又會有疑問:為什麼說是8個月左右會產生分離焦慮,而不是6個月的時候?
這是因為一般6、7個月開始,他們發現媽媽和自己不是一體共生的,但卻還不能理解「客體永存性」(即一件事物客觀存在,你暫時看不見它,它也是存在的)。但寶寶會以為「看不見」=「不存在」,媽媽離開=媽媽不見了/媽媽不要我了。
此時的孩子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見不到媽媽的焦慮,還有心理上與媽媽各自獨立的焦慮,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十分矛盾的狀態。
- 幼兒心理分離的矛盾狀態
幼兒在此時面臨著怎麼樣的矛盾呢?非得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又喜又卑,喜在前頭卑在後面。
【幼兒的喜】
這種「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人」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份驚喜,被孩子視為自己的一項技能,在身體技能上,他可以不依賴父母就做到翻身、抓握物品的動作。
在幼兒階段,他們總是會對自己所掌握的每一項技能充滿興趣:
當開始掌握翻身技能,他們就不斷翻滾,然後興奮地看向父母,期待父母的讚許;
當開始掌握抓握技能,他們就不斷地摔東西然後哈哈大笑,然後又要拿回來,再摔再拿;
當開始掌握坐的技能,他們就不願意躺著,即便不斷東倒西歪還是企圖要坐起來...
剖析他們的底層心理邏輯,他們在此前始終沉溺於自己的小世界裡面,認為自己是無所不能的主宰,但是卻只有哭喊一項能力,現在他逐漸增添了新技能,仿佛自己的「無所不能」又更進一步,這讓他們十分興奮。
【幼兒的卑】
這裡的卑並不是錯別字,不是悲傷的卑,而是自卑的卑。為什麼他們會自卑呢?不是說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的自戀嗎?
很簡單的一件事是: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他們只是自認為自己全能而已,而當他們開始實踐這份技能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的弱小。
自己一個不小心就會摔下那該死的床,摔出去的東西沒人幫忙他就拿不回來,如果沒人扶著他就坐不穩...
相比之下,此前被他們認為是自己附屬的母親,比起自己來是那麼的強大,媽媽總是能做到自己難以企及的事情。
一個自以為是全能神的自戀狂,突然發現自己才是最無能的那一個,而真正讓他們產生焦慮的是:原本附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全能(媽媽),竟然不是自己的,這個世界有各種他不知道的未知,面對這個世界他是那麼的無力。
換個角度來想像一下:某天你落在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島嶼,上面有各種你不知道的危險,各種你沒見過的野獸,但你有一把槍可以用於自保。但是當你興奮的仰天射擊的時候,卻發現這把槍是一把仿真水槍...隨之而來的,就是焦慮、恐懼、甚至乎絕望,你的精神世介面臨著坍塌的可能性,孩子同樣如此。
照這樣的說法,很多孩子應該會成為瘋子,但為什麼卻沒有這種崩潰的狀況呢?這就與分離焦慮對於孩子的意義有關。
分離焦慮對孩子、父母的意義
因為分離焦慮會讓孩子產生哭鬧的行為,父母們會有一種錯覺,認為分離焦慮就是一個只有負面意義的情緒或者病症,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當孩子察覺到與母親分離時哭是極其正常的表現,有些媽媽會覺得自己一走寶寶就哭是寶寶安全感 不足,分離焦慮太嚴重,反之如果寶寶不哭就是安全感充足的表現。
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理解方式,媽媽一走寶寶就哭,並不一定是安全感不足所致,一個安全感再充足的成人被人扔到荒山野嶺同樣會有分離焦慮的情況,只是不同的人調整過來的速度不同。
如果父母一再堅持這一簡單粗暴地理解,那麼最終只會對孩子造成誤傷。
對於幼兒而言,判斷的標準並非哭與不哭,而是母嬰依戀關係。
母嬰依戀雙向關係形成了四種不同的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四種類型區別就在於媽媽離開和回來時,他們會不會真誠且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想念,哭鬧也好,撒嬌也罷,都是好的。
寶寶有「分離焦慮」,在和媽媽分離時哭鬧,正是因為寶寶認為媽媽是最可靠的、值得信賴的人,媽媽向寶寶提供了強大的安全感和舒適感,這是母嬰依戀關係健康的表現。
真正需要擔心的是那些對媽媽的離開毫不在意的迴避型寶寶,不能正面表達自己情緒的拒絕型寶寶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矛盾型寶寶。
再次換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一個幼兒面對與自己的母親分離都不會焦慮,那麼其必然是因為孩子沒把內在安全島建立在母親身上。
總而言之,分離焦慮是每一個孩子必經的心理成長階段,是幼兒心理健康的一種體現;對於準備入園的孩子而言,則是一種心理發育滯後甚至是停滯的檢驗標準。
如何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分離焦慮?
即便分離焦慮是每一個健康孩子必然會經歷的心理發展路線,但橫在我們面前的事實是,如果一個人在某個心理發展階段時,心理需求不被滿足或者是被過度滿足,就會造成心理固結導致心理發育停滯。
那麼作為家長,我們能採取怎麼樣的方式讓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呢?
1、幫助寶寶認識「客體永存性」
所謂「客體永存性」前文我們已經描述,就是看不見不一定不存在,對於細分到幼兒與媽媽身心分離的情況而言,就是看不到媽媽不等於媽媽消失了。
對於7、8個月齡的孩子而言,他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不是語言,而是表情與動作,因此和他們講道理是沒用的,但做遊戲可以--「躲貓貓」、「做鬼臉」
1)媽媽把自己的臉擋住,或者先找個地方躲起來幾秒鐘;
2)做個誇張的表情再出現,觀察寶寶的表情;
3)告訴寶寶:寶寶暫時看不見媽媽,並不是媽媽不在了。
當然,在日常生活中媽媽經常會遇到不得不和寶寶短暫分離的情況,例如上廁所,又例如離開房間去門口取快遞...
每次離開的時間拉長一點,在短暫的分別中讓寶寶意識到:東西不見了還可以找到,媽媽離開了還可以再回來。
2、正式且愉快地道別,並明確回家的時間
有的母親為了避免分離時孩子哭鬧,會選擇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但這是最傷害寶寶的行為。對寶寶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是讓他們最著急的事情。
正確的做法是,每次分離時用愉悅的情緒和寶寶解釋清楚媽媽去哪裡了,什麼時候回來,即便語言他可能聽不懂,但是這個動作做多了,孩子就能逐漸理解:媽媽做這個動作(說這句話時)就是要暫時離開,而且一定會回來。
即便孩子可能大哭,但切記信號一發(例如「byebye」),就果斷離開,與孩子而言這個信號既是表達不舍,也是承諾。
如果你的工作或者回家的時間的不可確定性非常大,那麼請選擇你最有把握的時間,提前回來對孩子是一種驚喜,但如果你總是違背承諾,到了下次分離時,孩子的焦慮就會更加嚴重。
回家以後也需要第一時間帶著愉快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大大地擁抱,告訴孩子媽媽回來了,這同樣是在強化「媽媽一定會回來」這個認知。
3、給寶寶高質量的陪伴
當與孩子相處時,儘可能地多和寶寶進行互動,這會讓寶寶明白,即便媽媽經常會「消失不見」,但媽媽永遠是愛他的,即幫助孩子理解「分離不一定代表不愛」。
4、提升其他看護人的陪護質量
在一些保育園的寶寶可能也就剛入園的一兩天在和媽媽分開時會哭一哭,之後大部分是在保育園玩得不願意回家。為什麼呢?因為保育園有很多一起玩耍的小夥伴,還有老師帶著做有趣的遊戲、運動,生活非常又充實、有樂趣,寶寶不會覺得無聊。
但很多家庭的情況是,媽媽離開之後,寶寶交給老人或者保姆帶,他們不太懂怎麼和寶寶進行互動,只負責寶寶的吃喝拉撒,寶寶精神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自然就不願意和媽媽分開。
提升其他看護人的陪護質量,讓寶寶覺得,媽媽離開後,和奶奶/阿姨在一起也能很快樂,可以有效減少寶寶的分離焦慮。
淅爸寄語:不要擔心孩子會永遠粘著你,事實上孩子比你更渴望獨立,寶寶和媽媽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係,寶寶的獨立宣言就會猝不及防的到來了。
如果你對0~6歲的兒童養育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淅爸,我將盡我所能通過文章的形式進行解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IjVG8BMH2_cNUgN-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