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汲清,仁壽縣人,生於晚清時期,為近代著名大地構造學家、石油地質學家,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曾任九三學社第四、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屆常務委員。
黃汲清被譽為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是我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我國地質科學、地質找礦和石油勘探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黃汲清生平出版了多部重要地質學著作,包括:《中國南部二疊紀地層》,提出中國二疊紀的三分方案;《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創立多旋迴構造運動說,奠定了中國大地構造學的基礎。他還參與部署了全國石油普查,為大慶等油田的發現作出了重大貢獻。
地質報國 踏遍大江南北
黃汲清(左立者)1932與導師阿爾岡教授(右立者)等在阿爾卑斯山考察。
1904年,黃汲清出生於仁壽縣富加鎮青崗鄉,他先後就讀於青崗鄉同化小學、仁壽鰲峰書院、成都省立第一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優異。在20世紀初,中國的地質科學可謂一片荒涼,廣闊的土地下是否有豐碩的資源,始終牽動著華夏學子們的心。中華大地上,常常能看見一大批國外地質學者的身影,然而「中國的河山需要中華兒女勘察,豈能依賴外國人!」強烈的愛國之心讓黃汲清堅定了成為優秀地質學家的決心。
1921年,黃汲清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校方開除。後來,他就學於北京大學地質系,獲得北京大學理工學士學位,任北京地質調查所練習員、調查員。1928年秋,黃汲清被派往遼東、遼西做煤田地質調查,後在西安、四川等地進行了地質調查,基於這些認識,他在1930年至1932年陸續發表了《秦嶺山及四川之地質研究》《中國南部二疊紀珊瑚化石》和《中國南部之二疊紀地層》等6部專著,引起地質界的廣泛注意。其中,黃汲清的《中國南部之二疊紀地層》一文將中國二疊紀地層劃分為三部分,由上而下詳細闡述了岩性特點和所含的不同種屬化石,奠定了中國二疊紀地層研究的基礎。此後20年內,中國二疊紀地層成為世界標準部面之一。長期以來,國內地質界稱黃汲清為「黃二疊」,以讚揚他在這方面的貢獻。
1932年夏,黃汲清在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下赴瑞士留學,學習期間,他利用兩年的暑假去瑞士華萊縣進行野外地質調查,對阿爾卑斯山的素女峰一帶進行地質調查並填制地質圖,他的博士論文《瑞士華萊縣素女峰—破金瓜峰地區之地質研究》引起瑞士地質學家的重視,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
1935年,黃汲清獲得瑞士濃霞台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36年,學成回國,在中央、重慶、北京大學地質系任教授,並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主任、所長等職。黃汲清擔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祖國急需各類戰略物資,為祖國尋找石油便成了他和同仁們魂牽夢縈的理想。他率隊先後調查了浙江長興油田、安源煤田等。後來他又組織了南嶺地質調查隊,輾轉於湖南、江西、廣西和廣東地區,填繪地質圖,發現湖南資興煤田。
1940年,黃汲清辭去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職務,率隊在川、甘、青等地進行地質調查。1943年到1945年,黃汲清在重慶對中國大陸構造進行考查,撰寫《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把中國境內劃分為6個礦產區域,首次用歷史分析法闡述了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單位的劃分、特徵及演化,日本、印度、朝鮮等國的地質學界將該書翻譯出版作為地質科研經典著作,而黃汲清也被公認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的奠基人。
1947年,黃汲清重返中央地質調查和找礦工作。1948年,他以卓越的科學成就,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時年44歲,是地質界最年輕的院士。1949年,黃汲清拒絕了台灣大學的邀請,與家人一起留在重慶迎接新中國成立。
德藝雙馨 終成一代豐碑
黃汲清1941在河西走廊考察合影,左起,曾鼎干、卞美年、黃汲清、畢慶昌。
1950年初,黃汲清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並先後擔任西南地質調查所所長,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燃料工業部石油總局顧問、重慶地質勘探學校校長,地質部西南地質局局長。在50年代中後期,黃汲清著力開展石油資源普查,他根據自己創造的「大地構造理論」和「陸相生油論」,斷定中國有一大批中生代盆地都適宜生油和儲油,提議集中力量在松遼、華北平原和四川盆地、鄂爾多斯尋找石油。
1955年,黃汲清以地質部普查委員會主要技術負責人身份,具體部署了華北、松遼、鄂爾多斯、四川、新疆和柴達木的石油普查。隨後,他著手編制了《中國含油氣遠景分區圖》並於1957年提出區域遠景和油區遠景評價的一般準則。經過數十年的理論研究與實地勘探,黃汲清為我國石油天然氣的普查勘探制定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工作藍圖。隨著大慶、勝利等油田的發現及近年來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的重大突破,切實印證了黃汲清的科學預見和部署的正確性。
可以說,在黃汲清70年的地質生涯里,他的足跡踏遍祖國大江南北,灑下了無數辛勤的汗水,一生共發表了250餘篇文章,20部專著,有的被翻譯成英、俄、德等多種文字出版。黃汲清在地質學研究的諸多領域做出了重要的學術成就和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82年,他主編的《大慶油田發現中的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圖和亞洲地質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4年黃汲清獲得陳嘉庚地球科學獎,1995年獲得何梁利基金優秀獎,為地質學理論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享譽海內外。
1995年3月22日,黃汲清去世,北京各界人士1000餘人在八寶山舉行隆重的追悼會。黃汲清被稱為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是我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為我國地質科學、地質找礦和石油勘探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為了紀念黃汲清對我國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鼓勵青年地質工作者積極投身地質事業,中國地質學會在黃汲清捐贈的基礎上,設立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被認為是我國地質學界的最高獎項。
黃汲清一生治學嚴謹,工作勤奮。對於科學事業,他曾有一段實實在在的論述:「生活的道路不是平坦筆直的,科學的道路更是如此。一個人一生要想做出點成績,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埋怨環境,不叫喊困難,認準目標,一直往前。挫折是暫時的,成就是永存的。在山窮水盡之時,要想到柳暗花明之日。」
RECOMMEND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 張玉
編輯:劉寅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