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園林藝術——大觀園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2019-11-01     尼古拉斯憶心

《紅樓夢》的園林藝術

《紅樓夢》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曹雪芹花費了大量筆墨塑造的紙上園林——大觀園,數百年來一直是紅學家和建築學家研究的對象。大觀園的一草一木、一亭一台都遵循著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規範,體現著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的特徵,是中國園林的集大成之作。今晚就讓我們翻開《紅樓夢》,走進大觀園,去體味這無窮的園林意蘊。

一、曹雪芹構造紅樓園林的歷史背景

從建築學的角度講,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堆山理水,植花種木,建築樓台亭閣,廳堂廊榭,再通過分景、借景等藝術手段,創造出的具有藝術情趣及美學意境的特定環境。殷周時代的「囿」是我國園林的濫觴,距今已有3000餘年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皇家園林、私家園林、書院園林、祠堂園林、寺院園林等多種形式。其中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是我國古典園林中最富特性、最能代表我國造園思想、技術和成就的園林類型。而在曹雪芹所生活的時代正是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的興盛與成熟期。所以,曹雪芹在他的《紅樓夢》中描摹園林生活也就順理成章了。

北京大觀園中的太湖石

當然,如果僅憑曹雪芹所生活的朝代是園林藝術的繁盛時期就臆斷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潛心構造大觀園的原因,不足為信。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園林在中國文化中的特質以及曹雪芹審美理想與作品的需要所決定的。園林的功能從秦漢時代的「法天象、通神明」,經過魏晉時期的觀賞娛樂和唐宋時期的寄情怡志,直到明清時代的「壺中天地」,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人實踐「天人合一」理念,體悟宇宙玄遠、天地高妙以及實行修身養性,退隱於精神生活的最佳處所。

正因為園林與中國文化精神的暗合,所以園林常常成為文人寄託精神理想,抒發人生意向的對象;成為他們寓意生活與生命觀的「哲理園」和窮困之後「獨善其身」的精神家園。


上海大觀園中的太湖石

曹雪芹所生活時代的社會特徵是君主專制制度更加嚴密和完善,殘酷的文字獄使文人士大夫噤若寒蟬,人人自危。為了維持心靈的平衡,文人士子紛紛退隱,以蟻蝸自喻,渴望在芥子之中構築園林景觀,以體悟須彌高遠的世界,尋求精神寄託。於是私家園林一時繁盛。留存至今的江南名園,如蘇州的拙政園、網獅園,揚州的個園、南京的芥子園、上海的豫園等都是明清時代建造的。而這些園林及園林景觀幾乎都是依據莊子、陶潛等有熱愛大自然及歸隱情結的文人詩文中的詩詞妙句及意境而命名,從中進一步體現了明清文人對山水田園的嚮往和歸隱情趣的摯愛。

曹雪芹生活在這樣的時代,又經歷了家道衰落、人生窮困。因此,他對時代的氛圍及士大夫的生存境況身感受同。他晚年就定居在北京西郊的山林中,故而他能對寄託文人理想及人生情趣的園林有著更加特殊的感悟。

清代《蘅蕪院題詩》圖

二、大觀園是紅樓園林文化的核心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傾心構築了眾多園林。其中包括金陵寧國府和榮國府的花園、都城寧國府的會芳園、榮國府的花園、大觀園、江南甄家花園、史湘雲家的花園及賴大家的花園等。而大觀園無疑是所有園林中的扛鼎之作。

我們知道,《紅樓夢》是曹雪芹人生經歷的啼血之作。從結構上來看,作品突破了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的單線結構模式,採用了多條線索相互交織的網狀結構。青埂峰下的一塊頑石遁入紅塵,歷經悲歡離合之後,復歸於青埂峰下,形成了個契合天地循環的圓形結構。在這個神話世界的推移和統攝下,推演出以賈府為中心輻射整個社會現實世界。在紅樓人物活動中心的大觀園、賈府以及「太虛幻境」這三個世界的推移與疊印中,上演著一幕幕人生悲劇、愛情悲劇、命運悲劇和社會悲劇。而這三個世界生活又以大觀園中的人物刻畫為中心。


大觀園是什麼?——是曹雪芹筆下、眼中和心裡最清靜的女兒園,是現實世界的世外桃源,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創造的乾淨的世界、有情的世界、理想的世界。這樣的世界與園林的精神以及藝術特質量相吻合。所以,曹雪芹選擇了園林作為大觀園的載體。大觀園也便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園林藝術之集大成者。《紅樓夢》也便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園林最完美的結合。


清代《紅樓夢》插圖

三、大觀園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集大成之作

有人說,文學是人學,透視人的心靈,表現人的情感與理想;園林是憩園,安頓人的身心,體現人的情趣與審美。中國的園林藝術是一門綜合藝術,深受中國哲學、詩文、繪畫的影響。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壺中天地」的審美觀念使園林建築重視人與自然景觀的和諧,重視建築與植物的搭配,重視道家「有」、「無」相生哲學理念的運用。而曹雪芹深諳中國的傳統文化,他為我們構造的大觀園,最能體悟個中三味。它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結晶,代表著古典園林的最高成就。那裡處處美不勝收,步步引人忘返。下面我們從建築學的角度來具體欣賞大觀園的美學意境。

第一、相地立基,因地制宜。明代園林理論家計成在《園冶》中說:「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後定其間進,量其廣狹,隨曲合方,是在主者。」意思是說造園時,設計者要先相地,據周圍環境,因地制宜,設計園林。園林地分為山林地、城市地、村莊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不同的地形地貌決定著園林風格的選擇。大觀園的相地選址屬於傍宅地。所謂傍宅地,就是選用門宅前後的空地造園。《紅樓夢》第十六回寫賈府準備為元妃建造省親別院。賈蓉說:「從東邊一帶,借著東府里花園起,至西北,丈量准了,一共三里半大,可以蓋造省親別院了。」書中說,相地立基「全依一個老明公,號山子野者,一一籌畫起造。」我們知道紅樓夢中的人物姓名都是曹雪芹精心創造的,每一個姓名都反映人物的精神意旨。這主持園林建造的既然是「老明公」、「山子野」,當然不會有閃失。第十六回後半部具體寫到這樣相地的好處:一是寧榮二宅可以連屬:二是可以利用會芳園的活水,無須再引:三是可以挪用榮國府舊園中的竹樹山石及亭榭欄杆等物,省得許多財力;四是這樣造園離寧榮府最近,便於家人團聚,省卻賈母等內眷外出的不便和奔波之苦。所以,我說大觀園的相地立基可謂因地制宜,合情合理。

第二、疊山理水,骨魂相應。在造園因素中,山與水當居首位。山是園林的骨架,水則是園林的血脈與靈魂。園林中的山有土山和石山兩類。大山用土,小山用石。這是因為土山可就地取材,掘地而成,易於建造,不僅省錢省工,而且易於種植花草樹木。石山的優點在於通過堆疊技術,製造出峰巒幽谷,曲折婉轉的意境來。但由於山石難取,造價昂貴,再加上對堆疊技術要求較高,故而一般而言,園林多以土山為主,以石點綴。

曹雪芹在營造大觀園中的山景石充分考慮到了這一特點。園中的大山有大主山、小主山和小山坡。石山就更多了,而且每一處石山的安排都是用心良苦。比如第十七回寫大觀園建成之後,賈政率眾人與寶玉對額,打開大門,迎面便是「一帶疊嶂」,「白石峻嶒,或如鬼怪,或如猛獸,縱橫拱立」。眾人出亭過池,一面走一面聽賈政說話,「倏爾青山斜阻」。步入蘅蕪苑,「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瓏山石來,四面群繞各式石塊。」行至沁芳澗,「或清堂茅舍,或堆石為垣……」可見,大觀園既利用了自然山體,也匠心獨運地堆疊了眾多巧奪天工的山景觀,讓人嘆為觀止。


山好還要水妙。沒有水園林就缺少了生機與活力,缺少了血脈與魂魄。因此,造園家們一向重視理水。理水要師法自然,水到渠成。造園家在據不同的地形、環境,營造池塘、湖泊、淵潭、河流、瀑布等形態各異的水體。理水的原則是:「水面大則分,小則聚;分則縈迴,聚則浩渺;分而不亂,聚而不死;分聚結合相彰。」湍急的河流、跌落的瀑布、涓涓的小溪,是動態的水體,給人以安祥、寧靜的氣氛;而風掠過水麵,波光粼粼,水平如鏡,倒映雲影天光,又增加了一份與神奇的美感。園林中的河流一般較曲折婉轉讓人覺得源遠流長。大觀園的理水原則完全遵循了園林傳統。從園子的東北角引進河水,形成沁芳河,彎彎曲曲地繞園一圈後,從東南角流出園外。第十七回寫賈政等人「轉過山坡,穿花度柳,撫石依泉……忽聞水聲潺潺,瀉出石洞,上則蘿薜倒垂,下則落花浮蕩。」要進港洞時,又想起有船無船。賈珍道:「採蓮船共四隻,座船一隻,如今尚未造成。」可見洞後水面之大。大家攀藤撫樹過去。只見水上落花甚多,其水愈清,溶溶蕩蕩,曲折縈迂。池邊兩行垂柳,雜著桃杏,遮天蔽日,真無一些塵土……大觀園中的水不僅清、靜、活而且被垂柳相襯,被桃杏相依,只見落花在上,不見塵土一粒。她確是大觀園的血脈魂魄啊!

清代《黛玉臨竹》圖


第三、建築小品,相得益彰。山水屬於園林的自然屬性,建築屬於於園林的人為屬性。中國古典園林的建築主要有樓、台、亭、閣、舫、榭、軒、齋等。這些建築除了自身的實用價值和作園林點綴之外,最重要的在於它們能擴大空間,創造意境,使遊覽者突破有限,通向無限,從而使遊覽者對整個宇宙、歷史、人生產生一種富有哲理性的感受與領悟。

計成在《園冶》中說:「軒盈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一扇窗就能「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而一個亭子,四面皆空,更能集聚和吸納無限空間的景色,給人以豐富的感受。蘇軾《涵虛亭》詩云:「惟有此亭無一物,坐觀萬景得天全。」張宣題倪雲林畫《溪亭山色圖》曰:「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這些詩句都說明亭子的特點就是空,就是虛,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氣的流動,才能從小空間進入到大空間,接觸自然宇宙,從有限到無限的。大觀園中的亭有沁芳亭、滴翠亭、牡丹亭和圓亭。它們點綴在大觀園的不同地方,正彰顯著亭子的哲學意蘊。比如滴翠亭,蓋在池中水上,四面是游廊,是欣賞水景,親近園水的最好去除。

園林中的樓閣常依山傍水,既可憑欄遠眺,又可俯仰天地,襟情開闊。大觀樓背靠大主山,為水所抱。《紅樓夢》中描述它:「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青松佛檐,玉欄繞砌,金輝獸面;彩煥螭頭……」遠望巍峨壯觀,與山水渾然一體;登之俯瞰全園,全園景然盡收眼底。

如果說亭子有頂蓋,樓閣有遮擋物,那麼台子則一物不留,把「虛」與「空」進行到底。但從中國哲學的角度看,「空」與「虛」蘊含著「實」與「有」。遊覽者站在高台之上,周身空無一物,然而又全身置於宇宙自然之中,俯身便見大地。故而唐代的陳子昂在《登幽州台懷古》詩中云:「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正是因為高台的「空」引發了詩人面對悠悠蒼天,茫茫大地的「實」感。可見亭台,甚至樓閣在園林中的審美價值寄存了它們自身的功能,構成自然與人生的無限廣闊的意境,從而給予觀賞者以深刻的哲理感受。大觀園中的建築幾乎囊擴了亭、台、樓、閣、軒、堂、榭等所有的建築樣式。每一種建築小品都彼此照應,相得益彰。

北京大觀園


第四、匾額楹聯,畫龍點睛。園林中的所有山水、建築都是無言的,造園人只有通過園中的匾額楹聯來直接表達思想,抒發情感,所以園林中的匾額楹聯可以看作是園主的直抒胸臆之作。大觀園中的匾額、楹聯非常多,每一處都洗鍊而精確,常常是園林景觀的點睛之筆。賈政評大觀園時說:「這匾對倒是一件難事。論理說清貴妃贈題才是,然貴妃若不親自觀其景,亦難得擬。若待貴妃游幸時再行請題,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可見,這匾額楹聯對於園林建築而言是何其重要!

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就集中描繪了大觀園中的匾額楹聯。而寶玉的才思也在這一回中井噴。話說賈政和寶玉一行從裡面房內又得一小門,出去則是後院,有大株梨花亦著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後院牆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僅尺許,灌入牆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面出。賈政笑道:「這一處還罷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讀書,不枉虛生一世。」說畢,看著寶玉,唬的寶玉忙垂了頭。眾客忙用話開釋,又說道:「此處的匾該題四個字。」賈政笑問:「那四個字?」一個道是「淇水遺風」。大家覺得怎麼樣?好!但是賈政卻說:「俗。」又一個是「睢園雅跡」。也不錯吧?賈政道:「也俗。」然後問寶玉見,答道:「都似不妥。」賈政冷笑道:「怎麼不妥?」寶玉道:「這是第一處行幸之處,必須頌聖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現成的,何必再作。」賈政道:「難道『淇水』『睢園』不是古人的?」寶玉道:「這太板腐了。莫若『有鳳來儀』四字。」眾人都哄然叫妙。賈政點頭道:「畜生,畜生,可謂;『管窺蠡測』矣。」因命:「再題一聯來。」寶玉便念道:「寶鼎茶閒煙尚綠,幽窗棋罷指猶涼。」賈政搖頭說道:「也未見長。」真未見長嗎?那是賈老爺子替兒子謙虛!

轉過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築就矮牆,牆頭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株或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裡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正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漫然無際。眾人道:「此處若懸匾待題,則田舍家風一洗盡矣。立此一碣,又覺生色許多,非范石湖田家之詠不足以盡其妙。」賈政道:「諸公請題。」眾人道:「方才世兄有雲,『編新不如述舊』,此處古人已道盡矣,莫若直書『杏花村』妙極。」賈政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請名方可。」眾人都道:「是呀。如今虛的,便是什麼字樣好?」大家想著,寶玉卻等不得了,也不等賈政的命,便說道:「舊詩有云:『紅杏梢頭掛酒旗』。如今莫若『杏簾在望』四字。」眾人都道:「好個『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寶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則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詩云:『柴門臨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花村』的妙?」眾人聽了,亦發哄聲拍手道:「妙!」賈政一聲斷喝:「無知的的業障,你能知道幾個古人,能記得幾百首熟詩,也敢在老先生前賣弄!你方才那些胡說的,不過是試你的清濁,取笑而已,你就認真了!」說著引人步入茆堂,裡面紙窗木榻,富貴氣象一洗皆盡。賈政心中自是歡喜,卻瞅寶玉道:「此處如何?」眾人見問,都忙悄悄推寶玉,教他說好……我們不再向下欣賞了。至此可以看出,大觀園的聯額雖然都是賈寶玉的即景之作,卻又都是點睛之筆。

第五、植花種草,襯託人物。人的居住環境與人的性格關係密切,通過居住環境,房舍裝飾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在長期的生活中,文人逐漸賦予了各種樹木花卉人格化的特徵。松、竹、梅號稱「歲寒三友」,象徵人的孤傲清高。桃、李、杏卓爾不群,文人紛紛以此自比,並植於庭前屋後,吟出無數詩篇。曹雪芹深諳中國古代文化,在大觀園中精心營造了賈寶玉和群釵的居住環境,藉庭前舍後的花木,內部的陳設裝飾等來反映每個人的性格。我們僅據賈寶玉的怡紅院與林黛玉的瀟湘館來見一斑。

《紅樓夢》有四次通過不同人的眼光焦距描寫了怡紅院的環境,既有輪廓式的簡單勾勒,又有濃墨重彩的渲染,互相補充,彼此襯托,刻畫了怡紅院主人——賈寶玉的兩大特徵;滿身脂粉氣和富貴公子習性。怡紅院裡有棵海棠。寶玉說:「大約騷人詠士,以此花之色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大近乎閨閣風度,所以以女兒命名。」可見這棵海棠都與女兒脫不了干係,有「閨閣風度」,怡紅院便因此而得名。其實,這棵「女兒棠」也是寶玉身邊丫頭的象徵。第七十七回晴雯被逐出大觀園,寶玉欲雲看她。對丫環說:「這階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無故死了半邊,我就知有異事,果然應在他身上。」已經明確暗示了這一點。這就顯出以「紅」和「女兒」為特徵,那正是這位「怡紅公子」的癖好。

第四十一回劉姥姥誤闖怡紅院,通過她充滿好奇驚訝的眼睛為我們展示了怡戲院的擺設;栩栩如生的仕女圖,「牆上錦龍紗罩,金彩珠光。連地下踩的磚,皆是碧綠鑿花」,大穿衣鏡等,令她目眩神迷,禁不住感嘆道:「這是那位小姐的繡房,這樣別致?我就象到了天宮裡一樣。」在劉姥姥陌生的眼裡,的確像一個十足的閨閣,生活在其中的主人是何性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寶玉的這種脂粉氣並不是一般的憐香惜玉,整天地與丫頭耳鬢廝磨,而是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寶玉常說:「凡由用日月之精秀,只鍾於女兒,鬚眉男子不過是渣滓濁沫而已。」「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在他心目中,女兒是乾淨美好的,男子是濁臭,醜惡的,女兒世界則是未受男人污染的純真自然的天地。因此他愛純潔的女兒,對她們溫文爾雅,體貼入微。這種愛超越了當時尊卑貴賤分明的封建等級制度,如他平等對待晴雯等丫頭,尊重她們,關心她們。這種愛與傳統的價值觀念相矛盾,是為賈政等封建衛道士所不能理解和容忍的。正因為對女兒愛之深而為情痴,便哀嘆自己是濁臭的男子之身,恨不得生而為清爽的女兒體。但他無法改變既定的事實。於是從居室環境到生活習性都模仿閨閣女兒,滿屋渾身都飄著女兒的氳脂粉香。

瀟湘館

我們再來看黛玉的瀟湘館。蕭湘館的環境是「一帶粉牆,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竹遮映。」這兒是如此清靜幽雅,使人脫盡俗氣,以至於賈政來到此地禁不住感慨:「這一處還好,若能夜坐此窗下讀書,也不枉虛生一世。」脫俗的黛玉堪居此地。黛玉說:「我心裡想著瀟湘館好。我愛那兒竿竹子,隱著一道曲欄,比別處幽靜些。」這是黛玉的心語。可以說,竹子是黛玉的人格寫照。

提起竹子,我們總會想起那段動人的傳說。傳說遠古時期,天子舜外出巡視各地,死在蒼梧。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聽說後即時追趕到湘江,因傷心和思念攀住竹子痛哭不已,眼淚滴到竹子上,隨即成為點點斑痕,從此,這種竹就稱斑竹。人們為了紀念她們,又稱湘妃竹。


《紅樓夢》在很多地方就有意渲染黛玉與湘妃的關係,黛玉住的地方叫瀟湘館,屋內掛的帘子是湘妃竹簾。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時更是讓探春直接點明了這一層關係:「當時娥皇女英灑淚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瀟湘館,他又愛哭,將來他那竹子想來也是要變成斑竹的,以後都叫他做「瀟湘妃子」就完了。」

關於竹子,鄭板橋有一則題畫:「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行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閒中悶中有伴,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

竹子有節,經過漫長的文化積澱,象徵高風亮節,高雅脫俗。東晉的王征之性愛竹,暫借住別人的空宅也要種上竹子,說「不可一日無此君」。宋代蘇東坡《於潛僧綠竹軒》詩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都體現出中國文人率性而為,高雅清逸、不同流俗的審美風度。竹子早已成為高雅絕俗的象徵,為文人所鍾愛。黛玉愛竹,正揭示出她「孤高自許,且無下塵」之高雅脫俗的品格。

四、大觀園的價值不僅在於它作為園林本身所呈現的建築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寄託了曹雪芹的人格理想與人生夢想。

曹雪芹從現實中的私家園林與皇家園林中取材,經過藝術想像創造出了一處人間罕見的園林——大觀園。元妃評價大觀園「銜山抱水建來精,多少功夫始建成。天上人間諸景備,芳園應賜大觀名。」通過以上的品賞,我們看到大觀園確實是「天上人間諸景備」的園林典範。

然而,我認為大觀園的價值不僅於此。大觀園還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當時污濁社會的一方凈土,是一方純真的女兒園,是曹雪芹心裡的情的世界、愛的世界和理想的世界。我們看到大觀園的女兒們個個鄙薄功名利祿,遠離官場,在園林中過著悠然閒適的生活。賈寶玉是這種生活的代表。寶玉不喜讀書,那是不喜讀俗世間舉業和功名的書,而對於詩詞、戲曲、小說、《莊子》等諸子書,卻是兼收並蓄,無所不閱。


大觀園是個女兒國,是個冰清玉潔的世界。所以,大觀園的主角寶玉就喜歡女孩子,其心愿和理想就是永遠和女孩子在一起,和她們一塊化成煙化成灰。因此,自搬進大觀園,寶玉「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每日只和姊妹們一處,或讀書,或寫字,或彈琴下棋,作曲吟詩,以至描鸞刺鳳,鬥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無所不至,倒也十分快樂。」他住的怡紅院裡,也疏略地點綴著幾塊山石,植著松樹,養著兩隻仙鶴……這正體現出他淡泊的心情。這種園林生活自然遠離現實社會中虛偽的禮儀應酬和仕途經濟的生吞的薰染,猶如陶潛的世外桃源,此乃寶玉所愛。

大觀園是寶黛愛情的依託。正是大觀園的建造,才使寶玉、黛玉在裡面相知相愛、成為知己;同樣,隨著大觀園的毀滅,寶黛愛情也走向墳墓。可以說,大觀園不僅是快樂的象徵,美的象徵,也是愛的象徵、情的象徵,大觀園的鮮花就是黛玉等群釵們的象徵。

因此《紅樓夢》的山水園林美,與它的青春美、智慧美、心靈美、人性美、藝術美、人文美,是揉合在一起、交融在一起的,這就顯出了曹雪芹創造《紅樓夢》中大觀園山水園林的無與倫比的藝術價值。


有些東西去了,有些東西卻永遠在……

可嘆的是,這樣一個大觀園,最終還是千紅凋落、萬艷飄零,成了白茫茫的大地。曹雪芹的夢想與幻想歸於破滅,就不能不讓我們痛絕了這世俗透了的人間。大觀園的頹敗衰落,在昭示我們,無論多麼美好的事物,在過程上都是短暫的和有限的,比如朝霞、旭日、秋月、春花、青春、諸位大學時光、還有我們這個美妙的冬日的夜晚……但是這些美好事物所光照出的美的意境與精神卻將永存於世,就像曹雪芹所創造的紅樓大觀園!謝謝大家一個晚上的陪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zlRKG4BMH2_cNUg6ZN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