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票、煤票、肉票、布票……票證大全,一代東坡人的記憶!

2019-10-04     東坡發布

熱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糧票、布票、肉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百姓生活曾經離不開的票證已經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

——習近平

談到眉山70年

消費與供應的變化與發展

不得不提到一個人

他叫杜齊

四川中則建設管理造價諮詢公司

一名資深的票證收藏家


從他收藏的

50年代到90年代

的票證中

我們能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

眉山消費與供應的變遷


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行開始

中國老百姓進入了

漫長的 「票證時代」

而這些票證也深深烙進了

一代人的記憶之中

......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杜齊收藏整理的

這些珍貴帶著回憶殺的作品



票證上的眉山·解放前——50年代

眉山糧食志記載:「眉山農業生產比較發達,阡陌縱橫,土地肥沃,號稱「魚米之鄉」。清代向農民徵收賦稅,既要按地畝交納「田賦銀」,又要按人交納「人頭稅」。康熙實行「攤丁入畝」,徵收統一的地丁銀。

眉州三十四年地丁銀十兩

民國三十七年政府大量發行紙幣(關金券伍拾萬圓),物價飛漲。

眉山1948年徵收田賦通知單,大米作為貨幣計算標準,交易變成以物易物。

眉山成立糧食局,建立人民的糧倉。

50年代眉山交通靠走,通行靠馬車。搬運靠人力拉「板板車」運輸貨物。

眉山使用過全國通用糧票、四川省地方糧票,以及全國軍用糧票等。

1955年全國通用糧票成為硬通貨,糧食關係與戶口同等重要,沒有糧票沒法吃飯,而糧票可以折換成錢用,出差在外需單位出具證明後按天數發放糧票。

眉山地方工業只能生產火柴。躍進、新生、三蘇火柴。

50年代,眉山人家庭都沒有什麼財產,更別說存款了。

50年代眉山人理想中的生活:「樓上樓下,電燈電話。」

眉山專區收音員在三蘇公園留影,男性穿四個口袋的中山裝,頭戴解放帽,女性穿「列寧裝」,留短髮。


票證上的眉山·60年代

60年代,眉山街上都是小青瓦房,城裡僅有幾條不長的老街,到丁字口就沒有路了。往北都是農田,往西到三蘇公園後門,再往西是一條出城去火車站的馬路。



馬車天沒亮從西門口出發,到火車站後把馬解套,老馬帶著小馬返回城裡,城裡很安靜,很遠都能聽見「嗒、嗒、嗒.....」的馬蹄聲。

眉山交通馬車票


眉山渡船票

捲菸供應證

食油五兩

肉票二兩

眉山人民電影院,文藝為工農兵服務。



眉山人民劇場(川戲團)分樓上、樓下,夜間演出。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光榮證。



按人定量,忙時多吃,閒時少吃,忙時吃干,閒時半干半稀,雜以番薯、青菜、蘿蔔、瓜豆、芋頭之類。




票證上的眉山·70年代

70年代時的眉山人衣著的色調以藍、黑、白、灰為主。幾乎所有商品都憑票供應,不需要票的也許只有語錄、像章。



眉山城區蜂窩煤票

副食、蔬菜、豆腐供應證

肉票

肥皂票

70年代自行車,手錶,縫紉機 收音機,「三轉一響」進入眉山人的家庭。



眉山人家男人縫紉,女人養兔,二個孩子在學習,凳上擺放收音機。



票證上的眉山·80年代

隨著市場的興起,眉山人家有糧票的可以買平價糧食,不足的可以去市場購買議價糧,還可以憑供應證購買半高價菜油,品質更優。

眉山縣菜油供應證

眉山縣氮肥廠代金券


國營五金交電公司經營部一角

80年代的「新三樣」,憑票供應。


電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進入眉山人家。

80年代渡船過岷江。

岷江一橋通車。



票證上的眉山·解放前——90年代

90年代眉山糧票結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使命。隨著建立眉山地區,成立市,眉山最後一批糧油供應證完全退出使用成為收藏品。

90年代眉山最後一批糧票

眉山縣體育館獎券

99年迎春燈會票

三蘇祠門票。

三蘇祠夜晚燈會


最後的電影院成為眉山繁華的商業小北街的一部分。


邁進新世紀,電腦、商品房、汽車進入眉山人家庭。眉山迎來數字化城市的科技浪潮。

我們站在蟆頤觀山的高處,遙望白鶴齊飛彩霞滿天的東坡濕地公園,遠眺倒印在東坡湖水中遠景樓的夜色和周圍小區的萬家燈火。

往事如煙,一幀幀一幅幅,長卷般在我們眼前舒展開來......

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慶之際,謹以此篇致我們共同走過的歲月和我們熱愛的祖國和可愛的家鄉。




來源:張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yivkm0BMH2_cNUgNu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