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安徽16地市經濟成績單:合肥、蕪湖、滁州鎖定前三

2020-07-27     山川網

原標題:2020上半年安徽16地市經濟成績單:合肥、蕪湖、滁州鎖定前三

山川網:7月21日,安徽省統計局即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全省的經濟運行情況。上半年安徽省生產總值17551.1億元,同比增長0.7%。

根據此前我們安排推送的《2020年上半年全國27省份GDP:16省份正增長,11省份負增長》一文中總結整理的同期全國各省的經濟數據,安徽省位列全國第九位,介於第八位湖南與第十位湖北之間(截至最新,已公布上半年經濟數據省份增加至30省,安徽全國排序鎖定不變)。

綜合安徽省經濟半年報,對比同期全國各省份及同體量省份數據,我認為在上半年國內疫情綜合影響之下,安徽省經濟整體表現中等偏上。

上半年,安徽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1152.3億元,增長1.2%;第二產業增加值7126.2億元,增長0.8%;第三產業增加值9272.6億元,增長0.4%。

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快於全國3.3個百分點,居全國第7位。第三產業增加值由一季度同比下降3.7%轉為增長0.4%。

上半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由一季度同比下降11.1%轉為增長1%,快於全國4.1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456.5億元,同比下降3.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4個百分點、比全國低7.9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省進出口總額348.1億美元,由一季度同比下降4.2%轉為增長5.5%,居全國第4位。

上半年,全省財政收入2992.3億元,同比下降7.4%,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6個百分點。

綜上我們發現,上半年安徽省在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投資和進出口總額方便表現優異,位列同期全國各省前列。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在於社會消費和財政收入兩項,而伴隨著全面的復工復產,此兩項數據有望在下半年迅速回調至正常水平。

那麼我們了解完全省整體情況後,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上半年安徽16地市的具體經濟發展情況。在近日由銅陵發布官方平台推送的關於該市202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的推文中,詳細列出了安徽全省16地市上半年GDP數字以及增速。藉此,我們得以了解到安徽各市的經濟成績——

簡單來看,安徽省16地市上半年表現較為突出的,是合肥、蕪湖、滁州、馬鞍山、銅陵。其中合肥和蕪湖作為安徽省正副區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較為突出。滁州、馬鞍山、銅陵三市,則是經濟增速較為突出。

其中特別值得我們重點關注的,依舊還是安徽省16地市中排在前三的地市合肥、蕪湖和滁州,這三市對於安徽經濟表現,具有極強的代表性。

合肥

2020年上半年,合肥市生產總值達4419.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0.2%,較一季度加快10.0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6億元,與上年同期持平;第二產業增加值1487.7億元,同比下降1.2%;第三產業增加值2813.4億元,同比增長1.1%。

上半年,合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比前5個月、一季度分別加快2.9和11.4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實現產值203.53億元,同比增長0.1%,比一季度加快9.3個百分點。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下降5.5%轉為增長1.1%。

蕪湖

上半年蕪湖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06.78億元,同比增長1.2%。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5.91億元,增長1.0%;第二產業增加值816.90億元,增長0.9%;第三產業增加值843.97億元,增長1.4%。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1%,由一季度的下降3.2%轉為正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1%,在前5個月累計下降的基礎上,首次實現正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0.74億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3個百分點。全市進出口總額43.14億美元,同比增長16.6%,增幅比一季度提高3.7個百分點。

上半年,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55元,同比增長4.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4元,同比增長4.5%。

蕪湖市第二季度經濟復甦情況同樣表現突出。同一季度相比,GDP、規模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負轉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財政收入降幅收窄6.3和1個百分點;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分別提高2.3和3.3個百分點。

與全國、全省比,全市GDP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2.8和0.5個百分點;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3.4和0.1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於全國3.2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全國、全省少降8.1和0.2個百分點;進出口總額增速分別高於全國、全省23.2和11.1個百分點。

滁州

由於截至發稿前,滁州官方口徑的2020年上半年相對詳盡的經濟運行數據尚未公布,這裡我們不妨就以滁州統計局此前公布的1-5月份滁州經濟運行情況作為參考。

之所以該數據同樣具有較高的參考性,在於疫情後滁州市復甦情況整體較好。1-5月滁州市主要經濟指標即已全部實現正增長,且各項增速居全省前列。

1-5月,滁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增速居全省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1%,增速居全省第2位;實現限上消費品零售額116.1億元,同比增長0.9%,總量居全省第4位,增速居全省第3位;實現財政收入163.4億元,同比增長0.5%,總量居全省第3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

為什麼以合肥、蕪湖、滁州為代表的安徽省地市,能夠在形勢十分艱難的2020上半年,取得相對優異的成績?

核心要素還是在於天時、地利、人和三點的同時得力。天時方面,伴隨著2019年末安徽省最後幾個地市集體入長,長三角區域正式被擴容到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全新階段。經濟體普遍較小的安徽各地市,迎來了各自發展階段上的重要轉折點。

地利方面,我們發現近些年來安徽省內除省會合肥外經濟發展表現最突出的幾個地市蕪湖、滁州、馬鞍山等,無一區位優勢不明顯。靠近江浙,是最早一批入長安徽地市;同時身處南京都市圈和安徽都市圈,率先享受到都市圈基建紅利;交通發達,憑藉高鐵來往長三角重要樞紐南京市盡數在一小時之內。

人和方面,也是我認為最為關鍵的一點。安徽各市形成了大發展方向統一,小發展方向特色的共同思路。所謂的大方向統一,即在全面融入長三角這一大方向上,安徽各地市均保持了較高的認同性,事實上這對於過去幾年安徽省近乎跑步全域入長起到了關鍵性的基礎作用。

而在各市的小發展方向上,安徽各市又各具特色。此前已經被諸多媒體報道的合肥市押注科創發展方向,目前斬獲頗豐的報道這裡我們就不再累述。

皖南重鎮蕪湖市方向則顯然不同於省會合肥。憑藉區位優勢,在發展方式上充分參考蘇南模式,在皖南走出了小城均富的道路。在交通上次成為皖南區域小樞紐,民營經濟打出徽商新招牌後,蕪湖省內副中心的地位逐漸得以坐穩。

再看滁州和馬鞍山,與長三角重要區域中心城市南京的直接接壤,就決定了二市必然要走加入南京都市圈,憑藉地緣與成本優勢招商引資,以大項目拉動城市走過城鎮化、工業化早中期階段的路線。目前經濟增長表現最為突出的滁州,自上而下全面對接南京的態度一以貫之,目前地區經濟發展亦取得了應有的回饋。

從經濟增速來看,滁州市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了3.1%,充分結合上半年國內經濟大背景來看,這樣的成績尤為可貴。根據滁州市上半年完成的1413.73億元的生產總值,今年年末衝刺3000億元將大有希望。

與此同時,蕪湖市衝擊4000億元生產總值,合肥市衝擊10000億元生產總值,雖然今年年末未必能夠實現的,但是明年基本上會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屆時,不僅僅是安徽省城市梯隊結構將明顯得到顯著優化,長三角綜合實力將再次提升至全新台階。

從安徽的經驗來看,長三角未來的天花板之高,遠超過絕大多數人的想像。將長三角保守地認為僅限於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想法,一如曾經認為長三角僅限於蘇南浙北區域一樣,仍是十分狹隘的。

順長江逆流而上,廣袤的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核心區的聯繫還有極大的增強空間;順淮河、京杭大運河連接起的廣袤區域,包括許多傳統意義上認為的北方土地,同樣在未來有待全面與長三角互融互通。

長三角成功經驗眾多,但其中最為寶貴的一點,正是在於區域性均富的發展思維與模式。從最早的蘇南浙北不足十個地市,到屢經擴容至今天超過四十地市,均衡發展、階梯適宜的區域經濟發展理念從蘇南擴散到蘇北,從浙北擴散到浙南,又從蘇南浙北擴散到皖南皖北。未來,必然還會進一步擴大。

區域經濟的最終發展目標,應該是大城有大城之繁華璀璨,小城有小城之幸福宜然。我們國家層面、民族層面上一直追求的所謂騰飛與復興,其核心正是讓全體國民的生活水平能夠更上一層樓。最終得以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gR4knMBfGB4SiUwXG3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