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級第一的孩子高考落榜了,只因為父母的「詛咒」…
(1)
當魏敏給我打來電話,說她兒子沒過本科線時,我差點驚掉下巴,接下來是沉默,我不知怎麼安慰魏敏。
良久,魏敏哭著說:「我怎麼辦啊?孩子爸爸大發雷霆,對孩子也各種指責,孩子現在很崩潰,你幫我勸勸他吧!」
可惜,我也無能為力,她兒子根本就不會和我聊天。心裡諮詢師也只能給有意願的人提供心理幫助。
魏敏的兒子在市最好的高中,每次考試成績全校名列前茅,有時候全年級第一,是學校的名人。無論老師、同學、還是我們所有的朋友,都認為他是重點大學的准學生。
可現實很殘酷,他就是落榜了!
我心裡有句話,但我沒敢告訴魏敏:她心想事成了!
咱們來看看,她是如何為自己的心想事成,用內心的「詛咒」,把一個成績優秀的兒子,變成一個落榜生的。
(2)
兒子的學習成績一直是魏敏兩口子的驕傲,從小學到初中一直是尖子生。
可是,從小,每當孩子興奮的拿著高分的試卷回家,魏敏都是一盆冷水潑過去:你還有錯題,先別高興!
孩子考上了市最好的高中,一路開掛,高一下學期在全校成績名列前茅,再加上競選學生會主席成功,成了學校的名人。
按理說這樣的孩子父母除了驕傲,剩下的就是信任和鼓勵了,讓他飛的更高啊。
這時,魏敏兩口子開始擔心:學生會主席是不是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孩子這樣風頭盡勝是不是會驕傲自滿?
於是,魏敏和老公就繼續採用我們老祖宗經常自以為傲的打壓式教育,這個孩子更大的噩夢開始了!
看到孩子作為學生會主席,各種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他們就會嘮叨: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因為學生會的事耽誤時間,你的學習下降了怎麼辦?
在這兒有個暗示:你就只能做學習這一件事,同時做幾件事,你沒有那個能力。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基本都犯過類似的錯,沒有人例外。
(3)
其實,學生會主席的職務對孩子是一個歷練,能鍛鍊很多能力,這些是在書本中學不到的,如果處理的好,可以和學習相得益彰,互相促進。可魏敏和老公沒看到這面,也不願看到。
魏敏的兒子不管不顧,照樣把學生會主席的職務做的風生水起。
有些遺憾的是,升入高二時的考試成績有所下滑。父母像等待在旁的司機獵捕者,突然跳出來對著孩子叨叨:「看,怎麼樣?我們說你這樣不行,你還不聽,趕快把學生會主席辭了吧!」
這兒又有個個暗示:看吧,說你不行就是不行。
說句不好聽的話,父母雖然是擔心孩子的學習,但,這句話里難道沒有一點點自己說法應驗的沾沾自喜嗎?說白了,就是不信任孩子能做好!
當然,這是潛意識的東西,沒有自我覺察能力的人很難感覺到。
魏敏的兒子還是辭掉了學生會主席的職務,其實,他已經從心裡接受了爸媽的評判:我不行
接下來的學習仿佛是坐過山車,忽高忽低。考的好,魏敏兩口子就非常高興,但最後總不忘加一句:「不能驕傲,你還有那麼多錯題呢」。
沒有人去考慮孩子的感受,他考的好,是不是該讚揚一下?考的不好,該如何安慰?
我們往往犯錯在於,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
魏敏兩口子專注於孩子缺憾的部分,不轉過去看他成功的那部分,那才是孩子需要借鑑的。孩子是「人」不是物,他是自己的主體,不是你用來炫耀的資本。
成績沒考好時,兩口子各種著急焦慮,魏敏老公這時往往臉色非常難看,說話各種帶刺,但還是有所顧忌,不敢直接打擊孩子,就開始寬慰孩子:「沒關係,能考什麼大學都可以,考個二本也可以,不要只想著走太好大學」
仔細感受一下,這種安慰給孩子什麼感受?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 你們認為我不行
孩子這次急了:「你們就不能說些好話嗎?」
弄得這兩口子莫名其妙,「我們是在安慰你呀,說讓你考什麼大學都行,就是不想讓你有過大的壓力」
哪個孩子不想考上好大學?
魏敏的兒子也不例外,他的目標一定是好大學。當考試失利,他需要的不是表面膚淺的安慰,他需要的是身後有個堅強的靠山,能推他一把,信任他是可以的,是有能力克服眼前的困難,達到他理想的目標,他是不想放棄的。
而父母的安慰,擋住了他情緒的出口,再一次感受到了不被信任:不被信任自己是好的,是可以成功的。
這個觀念每次像一道小小的劃痕留在他的意識中,時間久了,一次次重複劃同一個地方,就變成了深深的傷口,不能去碰觸。
(4)
魏敏和老公就這樣提心弔膽看著兒子升入高三。
高三還挺好,一模成績考的還不錯,按這個成績來說,考重點一本沒問題。可魏敏和老公又開始了以前的對話:「不能驕傲哈,多看看自己錯在哪裡了,那些才是重點。」
考試過後的查漏補缺是對的,但可以換個說法,傳達的意思一樣,但孩子的感覺就會不同。比如可以這樣說:「兒子,你考的好我們真為你高興!我們知道你很努力,如果能再查漏補缺,下次你肯定會有更大的進步」
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兒子告訴他們:「這次考試數學我有些緊張,剛開始考,我手有些抖,看試卷一片模糊,腦子一片空白,過了好大一會才好」
接下來的學習更加緊張,考試也越來頻繁,孩子的成績還是不穩定,到了後來,就不再告訴爸媽他的成績。魏敏打電話給班主任,班主任滿腹委屈,說魏敏的兒子不服管教,但成績有幾次還是很不錯的。
回家魏敏就教育兒子要聽老師的話,老師都是為你好等等,就是不問兒子為什麼不服老師管教,然後逼著兒子去給老師道歉。
給孩子傳達的信息:老師就是全對的,你肯定錯了,我信任老師,不信任你
我真的挺佩服這孩子,他像不屈的小草,即使頭上有塊大石頭,他還是努力的生長。
他告訴他爸媽:我不喜歡你們的說話方式,我要離開家,我要過好日子!
可惜,魏敏沒聽懂兒子的吶喊。
高考前,魏敏的焦慮達到頂峰,不止一次念叨:我兒子考不好怎麼辦?怎麼辦…
焦慮是會傳染的。
他兒子高考前一晚失眠了。
考數學時,他兒子又發生了一模時的情況:手發抖,看試卷一片模糊,腦子一片空白,這次持續的時間更長,平時覺得很簡單的題也沒了思路。數學考試失利了,平時的成績一般是140多分(總分150分),這次考了70多分。
接下來,也影響了理綜的考試。
高考成績出來後,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5)
對待孩子的教育,我們感受各有不同,都有很多話要說。
我想說的是,魏敏對兒子的教育模式不是特例,它是我們傳統打壓教育的一種方式。其本質是對孩子的不信任。
往深了說,是家長對自己的不信任,對自己沒有信心。
把這種不自信投射給孩子,孩子認同了家長,覺得自己真的不行。
盧悅老師曾說:孩子接收到的信息不是你嘴上說什麼,而是你潛意識在說什麼!
你潛意識的過度擔心,其實是對孩子的「詛咒」!
有人會跳起來反駁:你這是胡說八道,哪有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
還真有人不願意!
你的願意也是浮於表面,但內心每每有不好的畫面出現,看似對孩子的擔心,其實是對孩子的不信任。這個不信任就是告訴孩子:你不行!
孩子會接受到你的信號,然後幫你達成你的意願,真的變得越來越不行。
所以,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能真正意識到這點並設法去成長改變的家長,你的孩子是幸運的。
(6)
香港歌手陳美齡,把三個兒子送進史丹福大學。她教育孩子的方式絕不是打壓教育,而是快樂教育。
她認為,要孩子愉快學習,就是教給孩子不要怕失敗,不要怕犯錯。還要家長要有無限的耐性、愛心和包容,伴著孩子成長。
她的格言是:不是要贏,是講快樂!
她在孩子心中播種了快樂、播種了認可和欣賞。在孩子心中種下了美好的種子,即使,人生中的風雨來襲,也能開出美麗的花。
如果你在孩子心中播種了自卑、不信任的種子,即使風調雨順,也會開出不健康的花朵。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希望我們家長去除心中的「魔咒」,讓你的孩子是那個「一生被童年治癒」的幸運兒。
您想了解更多的教育方面的心理知識,請點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