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宰相為官清廉,卻對石頭情有獨鍾,為兩個王朝滅亡埋下了禍根

2019-07-30     二飛寫字

蝴蝶效應說的是蝴蝶揮動翅膀的力量,看似微不足道,產生的威力卻難以想像,最後的結果同樣出乎預料。正如古語有云:「風起於青萍之末」,晚唐中後期,在藩鎮割據,宦官專權之外還有一個毒瘤,延續40餘年,大大加速了唐朝的滅亡,它就是牛李黨爭,而它的起因卻是一件不起眼的科場事件,事件的主角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牛僧孺。

牛僧孺畫像

唐憲宗永貞三年(公元808年),此時的唐憲宗繼位不久,一心想要恢復大唐的榮光。史書記載他即位後,「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竦慕不能釋卷」,把「太宗之創業」、「玄宗之致理」,都當作效法的榜樣。為了廣泛搜集治國良策,唐憲宗制舉賢良方正科特試,也就是開展特殊人才選拔考試,體制內外的人員都可以參與。當時已經考中進士的牛僧孺正值血氣方剛,為了自己,也為了國家,毫無顧忌的展示自己胸中的治國韜略,針砭時弊。文章寫的很好,對現在實行的一系列政策都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牛僧孺畫像

雖然文章很受考官的賞識,但是無形中卻得罪了當時的宰相李吉甫。要知道宰相是唐朝的行政首長。你說現有政策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不就是說現在的宰相不行麼?而皇帝也不會為了一個基層公務員跟宰相鬧不愉快。於是牛僧孺被斥退。但是作為吃瓜群眾的其他大臣們卻都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於同年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

事情的發展總是出人意料。唐憲宗本來想著各打五十大板,這件事就這麼過去就完了,誰知朝堂之上從此分成了兩個對立派,本來一派的首領是李宗閔、牛僧孺,另一派的首領是李吉甫之子李德裕。為了區分兩派,牛派便以二號首長牛僧孺的姓氏命名。此後「德裕、宗閔各分朋黨,更相傾軋,垂四十年」。雙方各從派系私利出發,互相排斥,連續四十餘年,這邊是牛李黨爭。最後連皇帝唐文宗都感嘆「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

牛僧孺畫像

話分兩頭,雖然李吉甫也被貶出朝堂,但是他的影響力還在,所以直到李吉甫死後,牛僧孺才受到重用。到了公元820年,唐憲宗被宦官所殺,唐穆宗即位。牛僧孺仕途徹底轉運了,當上了御史中丞。不久李吉甫的政敵李逢吉入閣拜相,為了排擠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李逢吉把牛僧孺拉到了宰相的行列,至此可以說牛僧孺位極人臣了。之後牛李兩黨互相打壓,李黨得勢,牛黨外放,反之亦然。而牛僧孺作為牛黨領袖,前後多次入閣拜相。直唐宣宗即位,李黨盡被貶謫,牛李黨爭才告一段落,此時作為牛黨領袖的牛僧孺雖然官復原職任太子少師,但是當年便去世了。

太湖石

縱觀牛僧孺一生,按照清官的標準來說,他是一個難得的好官。牛僧孺任御史中丞(類似於今天的監察委)的時候,負責監管大小官員的行為,這時候的牛僧孺執法公正,紀律嚴明,誰犯法就辦誰。宿州刺史李直臣貪贓枉法,按照唐律應該判死刑。李直臣不肯坐以待斃,就賄賂宦官為他說情,連穆宗皇帝也當面對牛僧孺說「欲貸其法」想要寬恕寬容李直臣。但是牛僧孺不吃這一套,直接用法律條文把皇帝懟了回去。唐穆宗也沒有辦法,完事還得嘉獎牛僧孺,「嘉其守法,面賜金紫」。

牛僧孺不僅正直而且為官極為清廉,《舊唐書》中記載了這麼一件事,有一個叫韓弘的人在朝廷當官的時候,指派他的兒子向朝中的官員們行賄。這哥們行賄完,還清清楚楚的記了一筆帳。韓弘父子死後,皇帝派人幫助韓弘的孫子清理財產,發現了這個帳本。上面有很多高官的名字,牛僧孺也在,不過備註上寫的卻是:「某月日,送錢千萬,不納。」唐穆宗看到之後大受感動,直接提拔牛僧孺當宰相。

太湖石

牛僧孺為官清廉,身無長物,但是卻對一樣東西情有獨鍾。那就是石頭,看官們不用納悶,石頭有什麼稀奇的,牛僧孺喜歡的可不是一般的石頭,他喜歡的是太湖石。於是他的朋友和下屬們每次送禮不送金銀等貴重物品,專門送給他各總各樣的石頭,牛僧孺全都笑納了。甚至於牛僧孺在洛陽城東和城南分別購置了一所宅邸和別墅,專門用來放石頭,史書上說他「治家無珍產,奉身無長物」,「公於此物獨不廉讓,東第、南墅,列而致之「

按理說牛僧孺這樣的清廉官員應該位列古代名相之列。但是可惜的是,雖然牛僧孺為人正直清廉,但是卻在國家戰略層面犯下了嚴重錯誤。他擔任宰相期間,李黨領袖李德裕任西川節度使,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要獻城投唐,並建議乘機出兵以圖大事。維州地理位置險要,是牽制吐蕃的戰略要衝。但是牛僧孺卻一心求和,固守所謂的「信用」,當然還可能有公報私仇之嫌。拒絕了悉怛謀的投降,並把它們交還給了吐蕃,毫無意外幾千降兵全部被殺。

牛僧孺好友白居易

大唐錯失戰略要地,更重要的是這一下子就把周邊民族歸順大唐的路給堵死了,造成重大戰略失誤,大大增加了唐朝中後期的邊境軍事壓力,使唐朝沒辦法騰出手來徹底收拾藩鎮,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而牛僧孺的愛石癖好開了唐末宋初品石之風的先河。到了後世宋朝越演愈盛,直至宋徽宗期間頻繁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岳」,搞得民怨沸騰,間接導致了北宋滅亡。所以說牛僧孺這個清廉的宰相,為兩朝滅亡埋下禍根。

參考文獻:《唐代名相牛僧孺》《舊唐書-牛僧孺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jeTLQmwB8g2yegND2a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