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鎮西北部海拔750多米的龜洋山上,峰巒重疊,嵐霧瀰漫,自古就有「龜洋積霧」之稱,龜山寺位於原莆田二十四景之一「三紫凌雲」的三紫山頂,該寺創建於唐長慶二年(822),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是莆田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的建築物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是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走進龜山寺,正中是一個宋造的大石槽,上面刻著「水供眾食」的字樣。石槽由整塊石頭鑿就,蓄水量巨大,是宋之佑四年(1089)院主僧道存造為廚房蓄水所用,可見當時住寺僧眾之多。
在大雄寶殿左后角有一口水井,是無了禪師開山建寺之前挖掘的「龜泉井」,後稱為「唐井」。不管是連日暴雨或久旱不霖,井水不漲不退。因此,千百年來寺中的僧伽們,流傳著「大旱十年,唐井不幹」和「洪水為殃,唐井不漲」的諺語。
唐咸通八年(867年),無了祖師圓寂時,端坐如生,寺里師傅建塔供奉。從此,這尊「肉身祖師」名揚海內外,直到上世紀60年代被毀。所幸,1983年,莆田廣化寺在重塑全寺佛像之際,也替龜山寺重塑一尊無了祖師「肉身」像。寶像塑成後,重新供奉在龜山寺法堂。據了解,這是目前全國範圍內僅存的三尊唐代真身寶像之一。
該寺系唐代無了祖師(788―867)創建。他出生在一個祖輩世代尚佛的家庭里,七歲為童子,十八歲披剃,同時到城南靈岩寺(即廣化寺)受具足戒,不久北上雲遊學道,求法證悟。
北歸後,他重住靈岩寺。一日清晨,他從靈岩寺右側登山西行,翻山涉林,走到一平塢里,發現密林覆被一坳,泉水依稀可見。
他尋找水源時,迎面走來一隻六眼巨龜,引領四隻小龜向禪師行禮,然後突然消失。他頓然領悟,看下四周,但見山深林密,群峰環屹,遠離俗塵,恍若世外。
他即下山回寺,帶領徒眾,翌日找到原處,幾經風霜,幾度寒暑,建成庵宇,立名「龜洋庵」,後逐漸擴殿,改稱「龜山福清寺」,俗叫「龜山寺」。
寺前正中的空地上,豎立著一排雕藝精巧的塔林,共有七座整齊地排列著,每座塔高約有5米,與遠處的山峰遙遙相對。
龜山寺漫山遍野都是森林草木,沒有可用作建築的石料。現存古代大小石料,都有當年刻記的一個「乙」字,有的已經看不清了,有的還清晰可見。
這個字莆仙方言稱「鴨母乙」,相傳當年無了祖師在外地購完所需石料,每塊都用「一指禪功」寫上「乙」字,再運用佛力妙法,使所有石料都化成鴨子,驅趕上山。
寺院廣場上的一排石龜威嚴肅穆,十幾隻龜形狀各異,雕工精湛,栩栩如生,似在守護著這座千年古剎。
寺院廣場和定光塔外的幾十隻石龜,是一道獨有的風景。
這些石龜體型巨大,頗具觀賞性。
寺中還傳有「龜井吐杉」、「石鴨上山」、「胞粗剃頭」、「梅寺鑄鐘」、「千年寶樹「、「名茶晉京」等故事,留有「龜井」「鴨毋乙石「、「寶樹」、「石槽」,「曾為肉身今為骨質的無了祖師塑像」等實物。
樹齡550年的三棵「寶樹」油杉
龜山寺是名聞遐邇的千年古剎,為莆田四大叢林之一,如今寺業發達,吸引不少遊人前來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