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沒有結果,就不要再糾纏,久了你會倦,會累;
一個人,就算再留念,如果你抓不住,就要適時放手,久了你會神傷,會心碎。
有時,放棄是另一種堅持,你錯失了夏花絢爛,必將會走進秋葉靜美。
任何事,任何人,都會成為過去,不要跟它過不去,無論多難,我們都要學會抽身而退。
一個人成熟的其中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在適當的情況和場合之下要學會抽身而退。
這並不是一種退縮,而是一種智慧。
有時候,我們煩惱的根源都與周圍的人有著不小的關係。
想幫助別人卻無能為力,想聯絡友情卻無暇顧及。
很多時候,我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在最有力氣的年紀卻最缺乏人脈和物質,我們既幫不了別人的同時還安頓不好自己。
相信大家常出現在同一件事情上糾結很久的情況發生。
比如我要不要去參加婚禮?
畢竟是一個宿舍的兄弟,但又很久都沒有聯繫過了,如果我不去要跟他怎麼解釋呢?
糾纏久了,你會煩,會厭,會生氣,會痛苦。
糾結到最後,其實本質上你不是跟事情過不去,而是跟自己過不去。
很多事情,也許別人只是無心地隨口一說,只是處於禮儀,也許人家都沒有太在意,為什麼你要這樣地折磨自己?
我們經常會鑽這樣的牛角尖,在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成效差到極致。
某些人和事,如果覺著彆扭,就試著抽身而退吧。
沒必要捆著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情,做不到還要勉強,只會事倍功半,不會有好結果。
說到底,我們還是在乎面子。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感到抑鬱的人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有責任心的人。
因為他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旦遇到問題很少會去指責和抱怨他人,而是習慣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比如曾有一位來訪者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在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我會特別自責,非常羞愧,仿佛做了特別見不得人的事,總在反思自己為什麼不能多為別人想一想?」
這種感受的背後隱藏的是這樣的一種認知方式:錯誤的內歸因。
當我們把生活中所有問題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認為都是自己的錯時,那種內心的壓力會越來越大,最終會像孫悟空身上的五指山一樣,壓得自己無法翻身。
所以,我們在看待問題的時候要建立更合理的歸因方式。
特別是,要意識到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環境的因素,時機的問題,以及人的影響。
一出現問題就把問題歸結於自己,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即對自己的不負責。
「我們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
有時候我們感到抑鬱,不一定是因為遇到了什麼重大的挫折或者打擊,而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總是感覺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情況似乎永遠都無法好起來。
我們之所以看不到希望,是因為感受不到希望,而之所以感受不到,要麼確實是沒有好的事情發生,要麼是雖然有好的事情發生,但是被自己無視了。
而後者,才是生活中更常見的情況。
所以,當我們感覺沒有希望的時候,就要問一下自己,是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消極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積極的事情?
當我們遇到問題,出了一些差錯,或者被別人否定的時候,需要告訴自己,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更不能以此來評價和貶低自己。
生活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重要的是否能夠通過不斷的嘗試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這個過程有多完美。
當我們允許自己犯錯,並意識到成長比完美更重要的時候,自卑以及否定自我的念頭就會得到抑制。
就像其他所有的負面情緒一樣,沒有人喜歡抑鬱,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會感受到它。
所以,重要的不是排斥和躲避,而是調整自己的認知,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它,這樣,它才會成為我們探索自我,不斷成長的一種能量。
無論多麼艱難,都要繼續向前,因為只有你放棄的那一刻,你才輸了。
任何事,任何人,都會成為過去,不要跟它過不去,無論多難,我們都要學會抽身而退。
但凡能被搶走的東西,都不值得留戀。
人這一生總要苦一陣子,有的人前半程苦、有的人後半程苦。
不要為了迎合所有人,把自己過得這麼累,費盡心思讓所有人都開心,你會忘了自己該怎麼笑。
生活總是兩難,再多執著,再多不肯,卻也不得不學會接受那些漸漸的不再純粹。
從哭著控訴,到笑著對待,到頭來,不過是一場隨遇而安。
任何一個人離開你,都並非突然作的決定。
人心是慢慢變冷,樹葉是漸漸變黃,故事是緩緩寫到結局。
而愛,是因為失望太多,才變成不愛。
你以為人生最糟糕的事情是失去了最愛的人,其實最糟糕的事情是,你因為太愛一個人,而失去了自己。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不要在一件彆扭的事上糾纏太久。
你是什麼人便會遇上什麼人;你是什麼人便會選擇什麼人。
永遠不要太依賴一個人,因為依賴,所以期望,因為期望,所以失望。
一個人值不值得你窮極一生去喜歡,不是看他能對你有多好,而是看他心情不好的時候能對你有多差。
不要跟自己過不去,要學會抽身而退,為不值得的那些人去糾纏,更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