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即將到來,還沒有動身起程回家,就收到家裡人的來電:「今年是帶人回來還是一個人回來啊?」
「就我一個還能有幾個啊」,「看來還是要老娘親自出馬了,我同事的侄女,和你年齡差不多,回來約一下人家,說不定這事就成了」,「不去了,順其自然吧,有就有,沒有也無所謂,況且我現在還沒有這方面想法」,「你掰開手指頭算一下,你都做單身狗幾年了,是不是想一打一輩子光棍,約會的事就這樣定了。」
這樣的對話經常都會發生。
本來平時工作壓力就大,過年放假是很開心的,卻被催婚這事弄得什麼心情都沒有了。
傳統中國家庭的父母對子女教育的思維很簡單:好好讀書——找到好工作——趕緊結婚生子。
他們把戀愛和結婚當做是一種使命和對長輩的交代,並且堅定地認為:長時間的單身是不對的。
他們從來不了解你喜歡什麼樣的人,只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認為你應該戀愛或者結婚了,於是極力為你尋找對象,至於你們在一起合不合適——你見過什麼中介有保障一生幸福直至壽終正寢的服務嗎?
長輩能夠憑藉社會規則和禮教觀念左右晚輩人生大事,也是一種權力,而且這種權力是交替傳承的,你爺爺管你爸,你爸管你,你老了管你兒子,代代相傳,本來被掌控的人逐漸成了大權在握的人,自然也會無可厚非地行使這樣的權力,以愛為名,昭之美德,欲罷不能。
不管是現代還是古代,都流傳著一句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說的就是愛情可以談,但要想再進一步發展,走進婚姻的殿堂,那麼就必須要得到父母的認可,而在中國占得比重尤為重要,父母可以為這份愛情添上祝福,也可以一兩句話就會毀掉一段婚姻,而到了現在尤為重要。
而中國式父母為何要強勢介入子女的婚姻問題呢?
答案也是很簡單:他們把所有希望都寄託給下一代,所以在這種人生大事上,更是不能懈怠。
幾乎從小到大父母都在給孩子做著選擇,而婚姻很可能是他們給孩子做的最後一道大型選擇題,他們希望自己不在最後一題中出現錯誤,所以設置上種種條件,來篩選「正確答案」。
這樣就可以理解那些硬性規定,但這樣真的是能起到作用嗎?
答案不得而知,或許他們心安比實際作用更大吧!
婚姻是大事,但是更是自己的事。
父母如果給我們建議我們還是要聽的,因為那是他們當年所經歷過的事,這是他們踩過坑、溺過水最後得到的總結,況且你又是他們都子女,虎毒尚且還不食子呢,所以父母給我們的建議還是需要採納一下的。
但是最後的決定權還是需要我們把握在手裡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婚姻自由,可是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婚姻美滿幸福,但在這個問題上,孩子總會與父母有分歧,孩子認為合適的,父母認為不合適,父母覺得稱心的,孩子覺得不喜歡,那麼,大家可能會問,在婚姻大事上,究竟要不要聽從父母的呢?
在我看來,我們既不能全聽父母的,也不能不聽父母的,我們應該聽取父母有效的意見,對於自己不認可的與父母商量著來。
作為孩子,我們更多的可能是認為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有愛情的婚姻才有靈魂,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完整的。
因而我們倡導婚姻自由,愛情自由,但我們可曾想過,為什麼父母會反對我們的婚姻呢?
他們是我們的父母自然不會害我們,他們的人生閱歷比我們豐富,比我們更知道,如何才是對我們好,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不妨多聽聽他們的意見,即使我們不同意,不認可,但也是對父母的尊重,我們可以跟父母好好商量,來解決。
作為父母,我們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我們也得注意方式方法,孩子畢竟是孩子,光用說教的方式,他們難以接受,更可能會適得其反,我們適當也可以了解下孩子的想法,有時候他們的想法,也不是不可取,其實在某些方面,他們是對的。
總而言之吧,婚姻是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一定要慎重考慮與對待,與父母商量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我們的婚姻才會更加美滿幸福。
都說婚姻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結婚是人生大事,千萬要慎重,不要把婚姻當兒戲。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幸福,在婚姻大事上,父母所有的決定都是為了子女好,如今雖然不允許父母包辦兒女的婚姻,但是,在關鍵時刻把把關,提一些合理的建議還是應該的,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婚姻悲劇的發生。
父母也不要意味著自己的顏面和方便等去規劃自己孩子的未來,因為未來是未知的,就算你們規劃的在怎麼好,到實施之後發現錯了後悔也挽救不了,孩子的幸福是由他們自己來尋找的,這樣也會好好地珍惜和保護。
那么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婚姻大事到底要不要聽父母的呢?
如果你的心智還不成熟,最好是聽聽,畢竟他們不會害你,也比你有閱歷。(至於心智成不成熟這個問題,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
如果你是個成熟獨立有見識的人,有很好的判斷力和決策力,那麼你完全可以不聽取父母的意見,自己作主。
父母強迫你和誰結婚可以不聽、不服從;但是父母反對你和誰在一起,肯定是有道理的,不能不聽。
願大家都能嫁給愛情,最差也能做一個被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