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過敏一個月見效,三個月明顯好轉,調理全程分析!

2020-08-19   營養師媽媽藍弧

原標題:嚴重過敏一個月見效,三個月明顯好轉,調理全程分析!

過敏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對原本無害的物質產生的過度反應。

導致過敏的外因是「過敏原」,內因是皮膚、呼吸道黏膜、腸道黏膜等屏障功能弱以及不良飲食生活方式、接觸了化學物質等對細胞的氧化破壞和免疫發育的不平衡。

由於環境污染日趨嚴峻,工業化產物增多,城市生活壓力激增孩子接觸大自然機會減少,不合理喂養,過度醫療……等等,導致過敏越來越多。

過敏的發生反應的是機體內部全面破壞,這也是為啥過敏那麼容易反覆,很難改善,甚至無法痊癒的原因。

很多家長以為過敏隨著孩子長大會自然好轉,但現實是很多越到後面越難治,所以孩子過敏,一定不可有僥倖心理,要及時預防和干預。

過敏本就頑固,如果家長還盲目喂養,不迴避過敏原,依賴藥物和激素……就更難有真正的改善了。

但如果用對方法,方向正確了,是可以做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生活質量的。

咱們來看這個反饋:

這個孩子,4個月開始發現過敏,現在3歲了,反覆過敏反覆吃藥就醫,依然過敏嚴重,發育也很瘦小,每天癢到覺也睡不好,開始全面調理後,一個月時間,就不再那麼癢,睡眠質量提升,顯示出了階段性的調理成果。

她是如何調理的呢,今天我們倒回到幾個月前,公布並分析這個孩子的整個調理過程,希望帶給其他過敏家庭更多啟發和參考。

一、分析和給予方案

1、諮詢內容

(在此表揚下這位媽媽把內容這樣一條條羅列清楚發來,讓我看得比較輕鬆,說明媽媽是個素質高也很會為別人考慮的人,感謝!)

2、分析、定方案(篇幅有限,這裡只分析大概哦)

諮詢內容較長,我簡化總結:

孩子出生後混合喂養,一開始並沒有過敏表現,2~3個月開始愛撓臉,4個月爆發濕疹,11個月爆發肺炎後經常生病住院並且過敏情況嚴重(起疹子,愛撓痒痒),之後孩子經常生病,喂養困難,很多食物都不能吃,現在快4歲了,過敏頻繁爆發並且發展成特異性皮炎,慢性尋麻疹,過敏性鼻炎等過敏性疾病。

注意看,孩子2個多月就有過敏症狀了,但是直到11個月以後的一段時間,才開始迴避過敏原。

迴避過敏原時間太晚,如果能早期發現過敏並重視起來,後面可能沒那麼嚴重(在此也提醒其他家長,發現孩子異常就得及時就醫檢查了)。

後面溝通中才知道,孩子媽媽也是過敏體質,所以孩子的過敏有一部分遺傳因素,遺傳加上後天護理不當(在孩子最關鍵發育的早期,沒有得到正確的治療,後面爆發肺炎後,經常生病吃藥,可以想像吃過很多藥物,過度醫療,腸胃進一步受損),導致後面過敏大爆發,以至於對很多食物都出現過敏和不耐受。

孩子現在已經快4歲了,長期吃藥中,很多食物都不能吃,睡眠極其不好,每天都痒痒,時常抓撓身體,氣色很差,並且時不時爆發疾病(基本都是跟過敏相關的疾病),媽媽困擾著不甘心孩子只能吃很單調的食物,中途加了蛋奶結果又導致爆發,現在喂養的很小心翼翼,卻依然孩子過敏情況嚴重。

孩子總體情況雖然看起來複雜,但過敏調理的大方向大原則都是類似的,這個調理依然是要按照大原則走(已經發展成這樣,很難說會改善到什麼程度,過敏持續到成年都不好的大有人在,痊癒的可能也很小,只能儘可能去提高生活質量,只要方向對了,就能盡最大程度有改善)。

我建議的大調理方向是:

迴避過敏原、飲食結構優化、營養素助力、適當藥物配合。

二、迴避過敏原

要迴避過敏原,首先是要找到過敏原,找過敏原方法大概兩種。

一是實踐反饋,日常孩子吃了某食物後,過敏症狀加重,那就是過敏原,通過實踐排查過敏原;

二是去醫院檢測,看報告單揪出過敏原。

這兩種方式需要結合著來,以檢查結果為參考,以實踐反饋為主要指導。另外,常規普遍容易過敏的食物,比如海鮮、花生。不管是否是查出來的過敏原,如果過敏情況嚴重,也需要迴避。

除了過敏原,考慮到孩子已經發育慢,並長期反覆感染髮作,有必要去查食物不耐受,綜合著看

(這個孩子過敏原只查出對塵蟎過敏)

(不耐受結果是:

雞蛋、牛奶重度不耐受;

牛肉、鱈魚、小麥、西紅柿中度不耐受;

雞肉、豬肉、大豆輕度不耐受)

不耐受食物迴避原則是:

重度不耐受的迴避6個月,前三個月完全不吃,後三個月每周吃一次;

中度不耐受迴避三個月,這三個月內每周吃一次;

輕度不耐受迴避一個月,這一個月內每周吃一次。

考慮孩子牛奶重度不耐受,但是可吃的食物少,蛋白質來源不足,建議換成胺基酸奶粉,慢慢再過度到深度水解奶粉,建議調理期間把海鮮當成過敏原去迴避。

根據這些信息,再做飲食結構優化指導。

三、飲食優化指導

飲食結構優化很重要,

一方面是確保家長有做到正確迴避;

另一方面雖然需要迴避的食物多,但只要安排合理,也能最大程度給到孩子均衡營養。

指導方式是家長先列出孩子日常飲食安排,我再根據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去做調整,這樣會有更直接的指導意義。

飲食記錄:

(媽媽用文檔的形式發過來的,我用截圖的方式貼上來,食物前後對比圖因篇幅有限,沒有全部放)

家長補充信息:

根據以上信息,飲食的優化方向如下(在這裡是大概描述):

1、按照前面的檢測結果迴避應該做到:雞蛋前三個月絕對不吃,牛肉、麵食、西紅柿前三個月內,每周最多吃一次;雞肉、豬肉、大豆一個月內每周最多吃一次;海鮮暫時都不要吃。

看媽媽發過來的食譜里,豬肉、麵條、豆腐幾乎每天都有,所以要迴避;

2、主食米飯為主,輔以雜糧和薯類,小麥是中度不耐受食物,所有麵食類包括麵條、包子饅頭等只能先安排一周吃一次;豬肉,大豆是輕度不耐受食物,也需要先連續一個月每周只吃一次;

3、孩子不能吃海鮮,豬肉,雞肉、牛肉,豆製品又吃的太少,全天蛋白質來源很少,這是發育慢精神差的一大原因,目前應積極改善過敏體質,把控迴避時間,暫時迴避的食物後面再慢慢加上,深度水解奶的奶量加上,能補充到一些蛋白質,鴨肉也可以適當吃,另外,一般來說,對大豆輕度不耐受的,選擇紅豆綠豆扁豆這類豆子問題不大,可以把它們合理安排在膳食里;

4、孩子嘗試過酸奶能接受,但由於牛奶重度不耐受,酸奶也應該只少量加入,不要買市面上有大量添加劑的酸奶,要選擇原味無糖無添加酸奶或者自製的酸奶;

5、全天種類還算比較多,但還是不全,而且總量太少,看起來食物烹飪比較「隨意」,家長需多花點心思,在烹飪上下功夫,也多點花樣比如米糕、米餅、丸子、發糕類,以增強孩子進食的慾望;

6、菜的種類要增加,菌菇類,根莖類比如土豆,胡蘿蔔、絲瓜、南瓜、萵筍,十字花科類花菜,各種綠色葉子蔬菜比如菠菜、上海青、還有紫甘藍、豆芽……有很多素菜可以選擇,從不同類型裡面去選擇,每天保證在10種以上;

7、蛋白來源太少,可相應把奶量增加,深度水解奶早晚飯後200毫升為基礎,下午再加一餐酸奶;

8、食材選擇需慎重,過敏體質的孩子,應時時處處避免化學物質的外來攝入,選擇無打蠟拋光的新米(最好吃胚芽米),蔬菜儘量都有機,肉類選擇自然生長的,雜糧雜豆一定要烹飪到足夠軟爛,最好用高壓鍋煮,煮稠稠的(增加營養密度)。

四、營養素配合

過敏的調理,迴避過敏原是基本,適當用藥是救急,飲食優化是進階,而營養素則是助力。

不管是迴避過敏原還是吃藥,都是在針對症狀本身的控制,但是過敏是體質問題,過敏也提示存在腸道屏障功能弱,免疫低下等問題,這時候輔以合理的營養素,才能更好幫助改善。

1、益生菌

益生菌維護腸道菌群平衡,健康的腸內微生態更有利於食物充分消化吸收,其中鼠李糖桿菌HN001,動物雙歧桿菌Bb-12被明確證實有改善濕疹和過敏功能。

2、vc、鈣

vc增強毛細血管彈性,改善微循環,鈣增加毛細血管的緻密度,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滲出,讓大分子不易入血引發過敏,這兩個在過敏調理方面是很重要營養素。

如果日常飲食攝入不夠,一定要額外補充,防止因為缺乏而導致的過敏加重。

3、鋅

鋅能幫助上皮組織修復,增加腸上皮細胞緊密性,所以腹瀉時補鋅能縮短進程,對降低過敏也有輔助意義。

一定要選擇配料健康含量足夠的鋅,過敏本身需要減少攝入化學成分,而市面上這類產品都加了不少添加劑,反而是不合適的。

4、必須脂肪酸

必須脂肪酸,包括omega-3 的α-亞麻酸和omega-6系列的亞油酸,它們是人體必需脂肪酸,也是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對維持細胞膜的穩定性,增強細胞膜的緻密性意義很大缺乏會加重過敏的亢進性反應,有研究表明孕期缺乏亞麻酸會增加寶寶濕疹幾率。

過敏體質的寶寶,更需要注重必須脂肪酸和各種脂溶性維生素的充足攝入。

要注意的是,日常亞油酸來源比較多,不容易缺乏,而亞麻酸來源很少,容易缺,需要重點補充。

(這張表格的數據提示我們:普通油可以攝入大量的亞油酸,只有少數油比如亞麻籽油才能提供足量亞麻酸)

5、消化酶

孩子蛋奶過敏,說明腸道對蛋白質消化能力很差,沒被消化充分的大分子入血,容易被機體當成異物攻擊,從而導致過敏。

過敏體質的孩子,消化能力都很弱,而消化酶的作用是增進化學消化,讓蛋白類食物消化的更徹底,避免大分子入血,這也是迴避過敏原的一種方式。

充分迴避過敏原給予腸道充分的自我修復時間,減少傷害本身就是很好的調養。

五,合理用藥

以上是這位寶寶目前全部的調理情況,媽媽反饋是一個月見效,三個月明顯好轉,目前還在調理中,過敏調理是持久戰,要想在這場「戰爭」中取得勝利,正確的方法很重要,堅持不氣餒的恆心也非常重要。

對待藥物的態度是不依賴也不排斥,該用的時候就用,但一定不要只用藥, 藥物可以控制症狀,比任何營養素見效都更快,但藥物也只能控制症狀,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合理用藥可很好改善生活質量,避免病情加重。

如何更合理吃藥,可以看看這篇文章的總結:過敏調理有三大方向缺一不可,合理用藥不可少